19年,22岁女生抑郁症休学,半年后抑郁症消失,3点经验值得借鉴

柚子来看趣事 2025-04-13 19:54:36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还可能伴有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自责自罪甚至有自杀念头或行为等。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降低生活质量。其发病与遗传、生物化学、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

2019年,22岁的苏瑶,是一名大四的传媒专业学生。苏瑶性格内向,平日里话不多,与人交流时,眼神总是不自觉地躲闪。课堂上也很少主动发言,只有在老师点名提问时,才会紧张地站起来。小组讨论中,她习惯倾听他人的意见,就算有不同观点,也会犹豫再三,才小声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完成学业任务时,她总是独自默默努力,遇到难题,宁可花费大量时间自己钻研,也不愿轻易向他人求助。

2019年2月12日,毕业季的论文和实习压力笼罩着苏瑶。那天,她从睡梦中醒来,浑身被疲惫感浸透。洗漱时,望着镜子里毫无生气的自己,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前往图书馆的路上,胸口仿佛被一块巨石压着,每一步都沉重无比。在图书馆,面对堆积如山的参考资料,她的大脑一片空白,一个段落都构思不出来。她感到非常焦虑,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3月13日,母亲发现女儿回家后愈发沉默,吃饭时只是机械地往嘴里送食物,目光呆滞。2月28日晚上,母亲给苏瑶端来一杯热牛奶,轻声问道:“瑶瑶,最近是不是太累了?要是心里有什么事,千万别憋在心里,跟妈妈讲讲。”苏瑶只是摇了摇头,嘴角勉强挤出一丝微笑。直到有一天,母亲看到苏瑶蜷缩在沙发上,身体微微颤抖,额头满是冷汗,才惊觉女儿真的出了问题。

当晚,苏瑶早早入睡,母亲放心不下,轻手轻脚走进女儿房间查看。突然,苏瑶在床上剧烈地抽搐起来,双手紧紧抓住床单,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母亲见状,急忙冲过去,紧紧握住女儿的手,温柔地安抚:“瑶瑶,别怕,妈妈在这儿呢。”在母亲轻柔的安抚下,苏瑶的身体逐渐放松,呼吸也慢慢平稳下来。

4月19日,母亲在厨房做早餐时,突然听到客厅传来一阵剧烈的呕吐声。她急忙跑出去,只见客厅一片狼藉,苏瑶面色苍白地瘫坐在地上,头发凌乱,嘴角还挂着呕吐物。母亲心疼地抱住女儿:“瑶瑶,你这是怎么了?”苏瑶有气无力地说:“妈,我头晕,胃里难受。”见状,母亲二话不说,带着苏瑶前往医院。

在医院,医生为苏瑶安排了全面的检查。除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心电图外,还进行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专业心理测评。血常规中炎症指标正常,排除炎症引发情绪异常可能。甲状腺功能各项激素数值在正常范围。而血清素水平仅为 55ng/mL,远低于正常的 70-130ng/mL 区间。心理测评量表得分显示,苏瑶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中达 22 分,确诊为中度抑郁障碍。医生严肃告知:需药物治疗配合心理疏导。

确诊后,苏瑶开始严格遵医嘱服药,即便药物的副作用让她头晕、乏力,她也从未想过放弃。同时,她积极配合心理治疗,每周按时去见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苏瑶开始尝试冥想,每天清晨,她都会坐在窗边,闭上眼睛,放空思绪,感受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此外,她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将内心的感受和困惑都倾诉在纸面上。

为了帮助女儿尽快康复,母亲在饮食上做出了巨大改变。她精心研究营养搭配,每天早起为苏瑶准备富含维生素B的早餐,如全麦面包、香蕉和牛奶。午餐和晚餐则以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Omega - 3脂肪酸的深海鱼为主。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三个月后,苏瑶去医院复查,结果显示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然而,生活并未就此一帆风顺。5月 7 日,苏瑶接到舅舅的电话,听闻外公在一场意外中离世。这噩耗宛如晴天霹雳,刹那间将苏瑶击垮。她双腿一软,直直瘫坐在地,眼神瞬间变得空洞无神,泪水不受控制地,顺着脸颊滑落。紧接着,她的身体开始止不住地颤抖,呼吸也变得急促而紊乱,胸口似被一只无形且有力的大手狠狠攥住,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刺痛,喉咙像被堵住,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

第二天,苏瑶还未从外公去世的悲痛中缓过来,父母却因为家庭琐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苏瑶双手紧紧捂住耳朵,试图隔绝那刺耳的争吵声,身体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胸口沉闷的喘不上气,呼吸变得急促而沉重,眼前的世界逐渐模糊。突然,她起身冲向窗户,想要结束这一切,她抬起的脚正要迈出,母亲眼疾手快,一把拉住女儿,泪水夺眶而出,急忙拨打了120。

到了医院,医生迅速为苏瑶安排了血常规、心电图、心理测评等项目。一番细致检查后,结果令人揪心。血常规数据显示,苏瑶的血清素水平已降至 80nmol/L,较之前大幅降低。心电图虽未呈现明显病理性异常,但细微波动仍暗示着她身体的应激状态。心理测评采用专业量表,她的得分仅为 25 分,远低于正常范围,确诊已发展为重度抑郁。医生神情凝重,郑重地对苏瑶母亲说:“苏瑶现在是重度抑郁,必须坚持药物治疗,同时加强心理干预。”

母亲难以接受这个结果,“重度抑郁?” 她喃喃自语,眼里满是不解与慌乱,“可是……她不是还在上学吗?还能吃饭,能说话……怎么会是重度抑郁?” 她猛地转头看向医生,“是不是检查错了?还是……只是情绪不好而已?” 可医生明确的回答让她的希望彻底破碎,她的心猛地一沉泪水模糊了视线,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才勉强让自己没有失控。

无奈之下,母亲为苏瑶办理了休学手续。从那以后,母亲带着她走遍各大医院,见了无数心理医生。不仅陪她看病还带她去山间小镇、海边渔村、温泉疗养地,试图用旅行的方式让她放松身心。每一次知名专家的讲座她都会提前做好笔记兴奋地赶过去,哪怕只有一个对女儿有用的方法她也绝不放过。经过半年坚持她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每天监督张晓宇严格执行。

2019年11月18日,苏瑶再次来到之前的医院复查,医生看着检查报告愣了好几秒,抬头看向她,眼神里满是不敢置信。“在临床上重度抑郁症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并且病情难以完全恢复。可苏瑶..”他低头再次核对报告,喃喃道:“她的血清素水平回升,皮质醇降低,睡眠质量也已恢复,情绪评估接近正常状态,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几乎凤毛麟角!”医生感叹地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道:“你们做到了很多患者难以做到的事情!这是奇迹!”

就在此时,候诊室里等待复查的患者和家属听到这番话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片刻之后人群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向母女俩询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我家孩子吃药很久了病情却总是反复,该怎么办啊?”“我女儿治了八九年了都不见好转,可他才半年就好了?你们用的什么方法?”

苏瑶的母亲看着眼前焦急的家长们深知他们的痛苦,轻轻拍了拍苏瑶的手眼里满是欣慰,随即抹了抹眼角露出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其实抑郁症的治疗并不难,关键是方法要对。”她看向众人,语气坚定而温和:“这半年,我一直让苏瑶坚持做三件事,既不打针也不靠药,没花一分钱,病情就一点点地好了。只要用对方法,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一、规律服药,稳定神经递质

确诊重度抑郁后,苏瑶深知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始终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即便药物带来的头晕、乏力等副作用让她十分难受,她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这些药物如同精密的 “修理工”,作用于大脑神经递质系统,努力调节失衡的血清素等神经递质水平。随着药物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紊乱的神经信号传递逐渐恢复正常。苏瑶的情绪不再像从前那般剧烈波动,低落、焦虑的情绪发作频率慢慢降低,为她进行其他康复活动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心理基础,身体也在药物的帮助下,逐渐适应新的状态,朝着康复方向稳步迈进。

二、积极心理干预,重建思维模式

苏瑶每周都按时前往心理医生处接受治疗,积极配合各种心理干预措施。在心理治疗室中,她与医生坦诚交流,勇敢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创伤。心理医生运用专业方法,帮助她剖析负面思维根源,引导她逐步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例如,当苏瑶因生活挫折陷入自我否定时,医生会引导她换个角度思考,挖掘自身优点与过往成功经历。通过一次次的心理辅导,苏瑶慢慢学会接纳自己,不再被消极想法左右。这种思维模式的重建,让她能以全新视角看待生活,重拾对未来的信心,有力推动了病情好转。

三、坚持身心调节活动,增强抗压能力

苏瑶坚持多种身心调节活动来增强自身抗压能力。每天清晨,她在窗边进行冥想,让温暖阳光洒在身上,放空思绪,缓解内心紧张与焦虑,让疲惫心灵得到深度放松。同时,她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内心痛苦、困惑尽情倾诉于纸面,梳理混乱思绪,释放情绪压力。此外,母亲带她四处旅行,在山间小镇感受宁静,在海边渔村体验生活,在温泉疗养地舒缓身心。丰富的经历拓宽了苏瑶视野,让她接触到更多美好,逐渐摆脱抑郁的阴霾,抗压能力显著提升,身体和心理状态也越来越好,最终实现病情的明显好转 。

资料来源:

[1]李楠,李瑶,周勇杰,等.抑郁症情感表达的多模态生理数据库构建与分析[J/OL].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2025-04-08].

[2]任鹏,吴小云,赵余龙,等.运动改善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25,15(07):32-37.

[3]李珩.“心”难题更需要尊重理解和关爱[N].重庆日报,2025-03-02(003).

(注:《回顾:19年,22岁女生患抑郁症休学,半年后抑郁症消失,3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0 阅读:2

柚子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