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量干不到200万辆的都活不下去!"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拍着桌子说出这句话时,企鹅汽车的直播间弹幕瞬间炸开了锅。这场由四位行业大咖参与的圆桌讨论,直接把"蔚小理"三家造车新势力推上了生死审判台——按照专家们的预判,留给李斌、何小鹏、李想的时间,只剩下最后三年。
这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背后,是小米SU7上市首月锁单破10万的疯狂数据,是特斯拉全球裁员10%的黑色新闻,更是比亚迪月销30万辆对市场空间的极致挤压。当所有人还在争论"蔚小理谁先掉队"时,专家们给出的结论更残酷:单独作战谁都活不成,必须抱团取暖。
理想汽车的成功密码,恰恰是蔚小理的催命符。朱西产毫不留情地撕开造车新势力的遮羞布:2023年理想全年交付37.6万辆,这个被看作"优等生"的成绩单,距离200万辆的生死线还差五个身位。更扎心的是,当蔚来还在用投资人钱堆砌换电站、小鹏死磕软件忽视硬件时,理想默默把增程式技术打磨成杀手锏,单月研发投入却只有蔚来的三分之一。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精明,在专家眼里成了传统车企最想吞并的优质资产。
小鹏的绝地反击暴露行业潜规则,引入长城系王凤英担任总裁后,小鹏G6砍掉激光雷达降本2万的动作,被看作新势力向传统造车逻辑低头的标志性事件。但更耐人寻味的是,当何小鹏宣布要把自动驾驶研发成本分摊给大众时,行业突然意识到:原来新势力引以为傲的"全栈自研",在200亿的年亏损面前根本玩不转。这就像手机圈的小米——雷军敢赌SU7,是因为手机业务每年能填平造车窟窿,而"蔚小理"的底牌只有投资人的耐心。
蔚来的高端人设正在成为枷锁,李颜伟提到个细节:当BBA车主开始考虑买理想L9,蔚来用户却始终困在"30万以上电动车"的小众圈层。更致命的是,李斌引以为豪的换电模式,单站建设成本高达300万,而特斯拉超充桩成本只要十分之一。这就导致一个诡异现象——蔚来车主享受着海底捞式服务,资本市场却在担心哪天"车主吃火锅把公司吃破产"。这种用情怀对抗商业规律的做法,在专家眼里就像"给ICU病人输茅台"。
小米SU7的爆火撕开最后遮羞布,当直播间观众问"为什么大家敢买小米车"时,一苒的答案让全场沉默:消费者不是相信雷军能造好车,而是赌他亏得起。这种残酷逻辑下,年营收2800亿的小米和年亏200亿的"蔚小理"根本不在同一牌桌。就像网友调侃的:"买蔚来要希望斌哥找到新投资人,买小鹏得指望何总拉到新融资,买理想...哦理想暂时不用死。"
这场辩论最震撼的,不是专家预判"蔚小理独立存活概率归零",而是揭开了新能源赛道的终极规则——这里早已不是创新者的乐园,而是资本巨鳄的斗兽场。当比亚迪用垂直整合吃掉全产业链利润,当特斯拉用全球工厂摊薄单车成本,后来者要么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要么像手机界的魅族那样,等着被吉利这样的巨头收编。
现在轮到你了:你觉得蔚来、小鹏、理想谁会最先出局?如果必须三选一并购,传统车企更应该吞下谁?在评论区说出你的判断,或许三年后我们该回来看看,今天谁的预言最准。
这专家要是这样说“三年后这三家车企不死,他就死”我就相信他一次[呲牙笑]!
理想 小鹏, 新势力销量前三
理想没有未来,蔚来没有理想
当下专家大数就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