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天道》(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备受争议。那就是在得知父亲脑溢血救治不成功可能会成为植物人后,丁元英问医生,“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父亲死?”
此话一出不仅引起丁元英哥哥和妹妹的不满,更引起丁母的抱怨,他为何这么说?难道真的是不孝吗?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书中关于丁父的描述,其实并不多,不过结合原文来看,其父亲必是一思想通透明事理的老人。
首先,丁元英受到高等教育,也出国留过学,如果老人思想狭隘,怎么会想到送孩子上学甚至留学?根据书中介绍,丁元英在70年代末就已经出国留学了,相信也要感谢家庭后盾,而其母思想传统,可见丁元英的远大前程,与其父关系甚密。
其次,其父亲是开茶馆的,虽然丁妹觉得父亲年纪大了,应该休息了,但丁父仍然乐此不疲,忙于茶馆事务,丁元英也说,老人有个事忙和着,充实、乐呵,可见丁父是一个勤劳且精神独立的老人。
再次,丁元英在回去看望病重的父亲时,老人的手是绑在病床栏杆上的,为什么?因为老人想自己给自己拔管。这是何等的勇气?!相信老人不只是被病痛折磨,更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觉得躺在病床上被人照顾没有尊严,综合考虑下作出的选择,可见老人的通透。
这使我想起前段时间走红网络的“多肉不老松”奶奶,她87岁独居,给子女交代后事时也说,如果自己突发疾病,不要抢救,也提前划分了财产,称不想考验人性。
其实很多老人活了多年,虽然渴望生,但生命最后,也一定有比生和家人更重要的,那就是有尊严的去世。而家人要做的,就是理解、从容道别。
因为想给父亲拔管,丁元英大哥指责他,就算是植物人也不能拔管子,我不能让别人说我们做儿女的不孝顺,不能让人家背后戳脊梁骨,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保住父亲最后一口气。
在被家人指责时,丁元英也说,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就真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
丁元英让父亲“去死”背后,看似无情,却最是理解父亲所需。他知道,父亲喜欢忙碌,如果像个植物人一样躺着,一定难受极了,所以他不惜承担世俗的谩骂,也要帮父亲体面的离开。
2019年,一个日本女子小岛美奈因罹患多系统萎缩症,只能长期卧床,靠别人照顾而活,看着满身的管子,她充满了绝望,不仅是被病痛折磨,而且是她连死亡的权力都没有,面对家人的劝阻,她说“死亡对我来说不是痛苦,而是幸福。”最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她远赴瑞典合法安乐死,最终笑着离开人世。
相信丁父离开的时候,想到家人都能陪在身边,子女孝顺,一生充实,也是带着笑着离开这个世界的。
同样是拔管一事,丁母亲听说后,气着说,那可是你爸,拔管子这种绝情的话,你也说得出口,养儿防老,他就落那么个下场。
“养儿防老”,因为听得太多,似乎早已成为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习惯。也从未想过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也许这是血缘关系的本来,但父母总是强调,以此树立在子女面前的权威,“养儿防老”,似乎无形中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现实中,很多父母要的可不只是养老,他们一生下孩子,就抱着“我都是为你好”的信念,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让孩子提高成绩,然后把孩子当成面子的一份子,陷入各种攀比中。
对此,丁元英回复其母,“妈,如果你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是的,现实中,当母爱被赋予了太多前提,“你要是不**,妈妈就不爱你了”,我们不禁反思,母爱的本来,血缘关系的本来,究竟是怎样?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不管是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还是《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他们的原生家庭,都是重男轻女,从求学、到工作、到嫁人,父母对他们索求的太多,甚至超过了她们能给予的,对她们的身心都造成了重创,然而,她们为什么不能割裂和家人的联系呢?
彼时,父母总是拿“养儿防老”类似的言语“生了你就这样回报我”对她们施压,甚至控制,最后导致她们心理畸形,不敢去勇敢自由的爱和生活。
在《天道》中,丁元英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不认同“养儿防老”这样的观念: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海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所以这种文化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你看这个民族就是老弯着腰。而老人越是觉得养儿防老,就越容易吃亏,心里就越苦。
其实,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理解新时代的“孝”,相信很多90后谨慎生娃,也正是在考虑自己为什么生娃,以及如何和孩子相处。
其实,《天道》中已经给出答案,丁秋红是在父母身边负责端茶送水,丁元英因不适应家庭生活选择独处,可以说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也不必强求“孝顺”的模式。
在父母生病救助时,对于有钱的,自然全力救助,但也要尊重父母意愿;没钱的则牢记“办到哪里是哪里,尽心尽力是标准”,不必强求自己,也不要因此背上难以负担的债务。
在平时赡养老人时亦不能过度强调责任,因为一旦强调责任,心理就会不平衡,而要遵循“血缘关系的本来”,孝顺父母是出于爱,而不是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照顾父母时享受亲情,正如父母小时候照顾我们一样。
对于父母而言,也不应对子女有太多希望,只能说尽心尽力为其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就行,如果没能力给孩子奢华的生活,就不应该背债也要创造假象,而应该让子女及时适应,引导子女好好学习,自己去创造想要的生活。
正如小编的父母,虽然是摆摊卖水果的,十分辛苦,却从不会以母爱、父爱“道德绑架”我们——辛苦自己快乐小孩,反而让我们三个小孩也跟着摆摊、做饭,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去劳动,如今,我们三个都独立出来,更理解了这份无言的爱。
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都应该知道,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先独立,然后爱。
正如本书《遥远的救世主》所体现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本就是不对的,只有剔除“靠”的想法,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这是亲情关系的本来,也是做人做事的本来。
- 推荐阅读 -
天道 | 芮小丹,活明白了
天道 | 刘冰,没救了
天道 | 叶晓明,没得说
天道 | 冯世杰,不够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