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将领小野行守少将,曾以第十师团工兵第10联队长、日本关东军技术部长、日本关东军第一方面军兵器部长等职参加了侵华战争,日本战败投降后,在吉林敦化被俘,被押往苏联羁押,1947年8月3日死于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

日军向苏军缴械投降
小野行守(1893—1947)是日本高知县人,1893年7月21日出生,曾就读于高知县立第三中学校,1915年5月25日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7期工兵科,与高桥坦、佐久间亮三、芳仲和太郎、绫部橘树、四手井纲正、楠山秀吉、朝野寅四郎、辰巳荣一、栗栖猛夫、布上照一、久野村桃代、谏山春树、佐佐真之助、石田荣熊、井桁敬治、纳见敏郎、村田孝生、石川浩三郎、内田银之助、坪岛文雄、元泉馨、有富治郎、后藤俊藏、小堀金城等人同学,同年12月25日晋升工兵少尉。(林海青蛙原创,抄袭搬运可耻)
小野行守不曾入读陆军大学校,却于1917年毕业于陆军炮工学校高等科,不久作为陆军派遣的委培生,入读京都帝国大学工学部机械工学系,并于1922年3月毕业,次年在陆军工兵学校担任教官。

日军工兵架桥
1929年,小野行守被遴选派往英国伦敦,出任日本驻英国大使馆武官辅佐官,任内于1930年8月1日晋升工兵少佐,1932年回国后,在陆军技术本部任职。
1935年1月8日,小野行守又被调任陆军工兵学校教官,同时兼任该校研究部部员,同年3月15日晋升工兵中佐,此时的校长为牛岛实常少将。
1936年8月1日,小野行守又被调任陆军炮工学校教官,其时校长为弘冈好忠中将,小野行守在校任教官期间,于1938年3月1日晋升工兵大佐。
1939年1月17日,小野行守被调到华中派遣军,接替须磨学之大佐出任第十师团工兵第10联队长,其时该师团长为筱冢义男中将,参谋长为堤不夹贵大佐,只是小野行守任职时间很短,同年3月9日,就被调回日本,接替田村元一少将出任豊予要塞司令官。

豊予要塞
豊予要塞始建于1920年,该要塞扼守豊予海峡,而豊予海峡位于日本九州岛和四国岛之间,是连接和沟通太平洋与濑户内海的重要通道,仅有14公里的宽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沿岸构筑了许多炮台,而水道完全在重炮射程范围之内,牛岛贞雄、永见俊德、三宫满治、三岛义一郎等人都曾出任过豊予要塞司令官。
1939年11月1日,小野行守被调到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接替胜村福治郎大佐出任技术部长,该部始建于“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不久,具体职责不清楚,历任部长也仅为大佐军衔,只有小野行守在任职期间,于1941年8月25日晋升陆军少将。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1945年6月2日,小野行守被调到黑龙江牡丹江,接替藤村谦少将出任第一方面军兵器部长,负责兵器装备的统筹、调配和分发等,该方面军司令部设在牡丹江掖河(今铁岭河),下辖第三军的4个师团及1个独立混成旅团和第五军的3个师团,而方面军司令部直属3个师团,总兵力达30余万人,担负对苏联防御的作战任务。
1945年8月8日夜,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并兵分三路大军向驻屯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进攻,深处中苏边境第一线的日军第一方面军,遭到了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的强势进攻,日本关东军精心设计的对苏防御体系不堪一击,日军第一方面军防线被迅速瓦解,并一路溃败至吉林敦化附近,小野行守也随第一方面军司令部一起行动。

日本关东军防御态势图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关东军高级将领们奉命集体聆听了裕仁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但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却没有收到来自日军大本营的任何指示,8月17日下午5时,山田乙三以日本关东军总司令官的名义,致电苏联远东司令部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关东军奉天皇之命停止军事行动,向苏军缴出武器。”并于8月18日下午向所属部队下达了缴械投降的命令。
日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樱井镣三奉司令官喜多诚一大将之命,于当日前往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第二十五集团军司令部,与该集团军司令员契斯季亚科夫上将洽谈投降事宜,8月19日正午,喜多诚一携参谋长樱井镣三等将领,在吉林敦化向苏军缴械投降,小野行守也在其中,被苏军俘虏的日军高级将领,于8月23日被苏军飞机送往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城),被集中关押在战俘收容所。

向苏军投降的日军
由于苏联战后劳动力严重匮乏,这些昔日狂妄的日本帝国军人,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被繁重的劳役折磨得没了脾气,日本大和民族有一个特点,谁对他最“狠”就服谁,而且态度十分的恭顺。

被俘的日军
樱井镣三与喜多诚一都没能抗住艰苦的劳役和改造的折磨,樱井镣三死于1947年3月9日,喜多诚一死于同年8月7日,而小野行守则于8月3日病死于哈巴罗夫斯克,比喜多诚一的死亡还要早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