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原名刘阿秀(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人,出生于富豪家庭,自小能诗会画,爱读史书。刘阿秀的父亲因躲避仇家,将她托付给了在濠州起义的好友郭子兴,后来被郭子兴收为养女,改姓名为马秀英。她容颜秀丽,举止端庄,深受郭子兴夫妇喜爱。马秀英坚持不裹脚,被人称为“马大脚”。

此时,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有勇有谋,连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青睐,便将义女马秀英许配给朱元璋为妻。婚后两人恩爱无比,互帮互助,患难与共。郭子兴性情暴躁,气度狭小,一次,在别人挑拨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马秀英偷拿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里送给朱元璋吃,以至灼伤了自己的前胸。

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因为战乱缺乏食粮,马秀英省吃俭用,把粮食和好的食品留给丈夫,自己时常饿着肚子。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守城官员准备弃城避难。在人心慌乱的紧急时刻,马秀英镇定自若,将军营里的金银财宝犒赏士兵,因而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赢得守城战的胜利做出贡献,将士们纷纷称赞她贤惠。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秀英和他共同度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对马秀英一直非常敬重和感激,也能够认真听取和采纳她的建议。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爵,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刚毅残暴,动辄杀人,马皇后经常委婉劝阻。一次,朱元璋听说和州守卫、参军郭景祥的儿子大逆不道,竟然要杀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十分生气,当即下令杀无赦。马皇后劝道:“郭景祥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如果杀了他,郭景祥就绝后了,何况这件事不一定是真的。”后经查实,郭景祥之子是受恶人诬陷。

又一次,一个宫女惹得朱元璋非常生气,便要亲自惩处她,马皇后也装作非常生气,马上把这个宫女交给宫正司议罪。朱元璋问:“这是为什么?”马皇后说:“你正在气头上,对她可能会惩罚过重,交给宫正司,他们会秉公处理。”由于马皇后多次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残杀无辜的行为有所节制。

马皇后始终不改平民心态,不忘民间劳苦,一直保持着勤劳俭朴的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舍得丢弃。倘若遇到灾荒年月,她就带领宫人吃粗劣的菜饭,以体恤民间疾苦。朱元璋时常感慨地对臣下说:“皇后和我同起布衣,历尽忧患。朕每每不能忘怀当年她不顾灼伤胸体,为朕送来热食。而当朕受到郭公的猜忌,几乎被置于死地时,皇后更是为朕多方周旋,救我于危难。如果没有皇后,朕哪里会有今天?”马皇后却说:“妾听说,夫妇相保易,而君臣相保难。陛下能够不忘怀妾,更希望陛下始终不忘群臣百姓。”并说唯有君臣相安,民众安居乐业,始有民富国强的太平盛世。

马皇后还辅助朱元璋的治国理政,多次劝诫朱元璋严惩奸佞,善待忠良,实行仁政,让饱受战火的百姓休养生息。朱元璋曾命重刑囚犯筑造城墙。马皇后劝诫说:“通过劳役赎罪,是朝廷对待囚犯的恩惠,但如对本已疲惫不堪的囚犯加重劳役,恐仍免不了死亡。”朱元璋于是全都赦免了他们。马皇后还劝说朱元璋求贤纳谏,多选贤才治国理政,提出“愿得贤人共理天下”的主张。朱元璋感慨地赞称:“家有贤妻,犹国之有良相”。

后来马皇后病重,朱元璋寝食不安,到处求神拜佛,为皇后祈福,又征招天下名医为其诊治。马皇后对朱元璋说:“生死有命,祈福又有何用?而药也只能医治不死病,臣妾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望陛下勿加罪于为臣妾诊治之御医。”朱元璋紧紧握着马皇后的手,恸哭不止。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丙戌日,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享年五十一岁。临终之际嘱咐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但是失去马皇后的朱元璋,性情变得更加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的统治地位,不断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临终所期待的君臣相安的局面并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