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湘军和淮军

乐咏玩转过去 2024-12-16 13:26:55

晚清时期,湘军和淮军是清朝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两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清朝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也反映了清朝中央集权衰落和地方势力崛起的趋势。

湘军

湘军由曾国藩在1853年创建,以湖南籍士兵为主,故名“湘军”。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湘军

湘军

湘军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下设哨,哨下设队,队下设什,形成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

营:湘军的营是基本作战单位,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营。湘军的营通常由若干哨组成,每营人数大约在500人左右,由营官负责指挥。

哨:湘军的哨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是营下一级的编制单位。每哨由若干队组成,哨官负责指挥。

队:湘军的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排,是哨下一级的编制单位。每队由若干人组成,队官负责指挥。

什:湘军的什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班,是队下一级的编制单位。每什由若干士兵组成,什长负责指挥。

湘军的编制中,还包含有亲兵、长夫等人员。

亲兵是指将领的私人卫队或贴身护卫在湘军中。亲兵通常由将领亲自挑选,忠诚度高,负责保护将领的安全,执行一些特殊的任务,如传递命令、执行侦察等。亲兵通常由精锐士兵组成,他们与将领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个人关系,是将领在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助手。

长夫则是指在军队中负责后勤运输、物资搬运等工作的人员。在湘军中,长夫主要负责搬运军需物资、搭建营帐、维护武器装备等后勤保障工作。长夫多由普通士兵担任,他们虽然不直接参与战斗,但对军队的日常运作和战斗力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湘军的总人数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最多时达到数十万人。湘军早期主要使用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水师配备火炮。后期从国外购买并仿造新式武器,但整体上仍是一支冷热兵器混杂的部队。

湘军坚持“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湖湘精神,在与太平军作战初期屡遭败绩后,通过坚持“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最终取得重要战役的胜利。湘军注重阵地建设,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扎营盘,修建战壕和高墙,并派兵进行三班轮流站岗。这种策略使得湘军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抵御太平军的进攻。

湘军由曾国藩领导。湘军将领多为曾国藩的幕僚和学生,如曾国荃、杨载福、彭玉麟等。湘军中不乏文人出身的将领。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忠君爱国”,并注重军队的纪律和训练。湘军的组织结构和训练方法都较为先进,注重士兵的选拔和训练,强调军队的忠诚和纪律。

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清朝政府对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湘军的崛起,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也使得曾国藩等地方实力派人物的影响力大增,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地方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淮军

淮军由李鸿章在1862年创建,以安徽籍士兵为主,故名“淮军”。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淮军

淮军

淮军的总人数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最多时也达到数十万。淮军的编制主要承袭自湘军的营制,营下设哨,哨下设队。营即相当于现代的营,哨相当于现代的连,队(棚)相当于现代的班,缺乏排一级编制。具体编制具体如下:

步队:每营505人(含营官),分为4哨,每哨108人,设哨官一名,哨长一名。每哨下分8队,每队12-14人。加上营官的亲兵,全营共有38队。其中,劈山炮2队,抬枪8队,小枪9队,刀矛19队。此外,还有长夫180名。

马队:每营511人(含营官),设营官1名,帮办1名。分为5哨,每哨102人,设正哨官1名,副哨官1名,马勇50名,散勇5棚,每棚10名。此外,还有长夫共81人。全营有马276匹。

此外,淮军中也没有营部的概念,一个营官竟然没有任何辅助他的指挥员,连个副营官也没有!更不要提参谋长什么的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淮军的基层指挥员严重不足 。

从同治二年(1863年)开始,淮军开始改装洋枪,劈山炮队改为开花炮队,人数有所增加,步队每营加长夫大约700-800人不等。营是淮军最大的固定编制。营官以上即为统领,每个统领辖军少则数营,多则十数营以至数十营不等,无定规,全视该统领的地位、实力而定。

淮军洋枪

淮军洋炮

淮军的将领如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等,形成了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淮军虽然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表现不如湘军突出,但在捻军作战中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捻军是清朝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1852年—1868年),活动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带。其成员主要为贫苦的百姓和手工业者。曾与太平军配合作战,最后被清军消灭。

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清朝政府对抗内乱的重要力量。淮军的崛起,同样增强了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人物的影响力,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地方势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湘军与淮军的影响

湘军和淮军的崛起,不仅在军事上对清朝政府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而且在政治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清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衰落和地方势力的崛起,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同时,湘军和淮军的军事改革和现代化尝试,也为后来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尽管湘军和淮军最终未能阻止清朝的衰落,但它们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0 阅读:6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