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的插图的小说封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体量非常庞大,莫斯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曾经列出33种插图,足见这部小说吸引了众多头部级的苏联画师,为小说的形象赋能添彩。
国内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介绍并不多,但在民间,有很多收藏家,都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各种版本与插图情有独钟,因为这部小说里储存的丰富的符码,给形象显影提供了全息的原始素材,因此,每一个参与小说插图创作的画家,总是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找到对小说铭刻着自己体悟与感受的图景解读方式。
因此,笔者觉得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角度,去丈量小说的出版轨迹、影响路径及内涵深度,是一个能够带来某种新鲜感的切入点。
这样,我们陆续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版图书里的插图,介绍到中文空间来,并非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我想,总会有人,从我们的介绍中获得启发,加深对小说的感悟。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得到上海收藏家归琪先生的助力,我们对小说版本的复杂演变史与进入中国的传播史,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厘清了很多学者都没有搞清楚的小说版本谱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借此可以通透地俯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融入我们的文化体系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径通幽,又是怎样奔上阳关通衢。
归琪先生今天又为我们提供了第26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版插图。
在欣赏插图之前,我们将之前介绍过的25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作一个概略式的钩沉:
1、 列兹尼琴科:中国书籍中又译成:列兹尼钦科
形象生动,流布最广。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版插图作者是谁?曾深刻影响中国绘画作品
2、 基布里克:又译基布利克笔力稍弱,俄版仍用。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俄罗斯目前采用哪一位画家的作品?
3、 布罗茨基:中译也译成:萨瓦·布歇伊斯科黑暗风格,造型奇诡。可参阅:黑暗风格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竟然在现今的俄罗斯很走俏
4、利亚明线条流畅,勾勒灵动。可参阅:苏联1973年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欣赏,娴熟的线条别有风味
5、米纳耶夫冷色再现,版画风格。可参阅:再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冷门场景的插图体现末世苏联共性思潮
6、乌萨切夫立体主义,时空拼贴。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版插图第五个版本:乌萨切夫的插图一观
7、柯洛文之前将该版美术编辑勃尔艮克·叶夫根尼·奥西波维奇当成了插图画家,特此更正,在此感谢收藏家归琪先生的资料提供。
梅益译本,曾经采用。可参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柯洛文版插图,中国首译本与梅益本均用过
——梅益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使用了三版插图,你看过前两种吗?
8、鲍里斯·阿尼西莫维奇·马尔凯维奇力求真实,自有其长。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画家巡礼:第8位画家马尔凯维奇。
9、巴霍莫夫线条局促,乍看很丑。可参阅:巴霍莫夫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有点丑,但中国图书却很青睐
10、加尔佳耶夫速写风格,稍显潦草。可参阅:苏联画家为五百本书画了插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版插图太潦草。
11、阿纳托利·马克西莫维奇·迪奥明功力不凡,经典脱俗。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受到索契博物馆青睐,足见画家绘画功力。
12、哈依洛夫中规中矩,真实呈现。可参阅:国内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介绍过的苏联画家,看看他的作品
13、埃普尔德裔画家,梅益首用。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本最早使用的插图作者,终于找到了。
14、列布罗夫现实风格,动感逼人。可参阅: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插图作者,为《静静的顿河》配图更为知名。
(2)列布罗夫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插图,画家曾画过《静静的顿河》
15、斯科莫罗霍夫剪影风格,叠印时代。可参阅:剪影风格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版本,让熟悉的画面变得陌生。
16、戈丁虎狼风格,折射时代。可参阅:虎狼风格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可以借此一窥苏联末世时尚。
17、伊林中国首版,开创之功。可参阅:收藏家归琪先生揭秘中国第一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画家之谜。
18、德赫捷列夫苏联首版,奠基之作。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处女版插图,其画家系高尔基作品御用画师
19、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戈尔什曼白描勾勒,雏形初显。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第一次全集版插图,揭开隐秘的小说细节
20、李可夫画风硬朗,人物挺拔。可参阅:网友提供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李可夫版插图画风硬朗,人物挺拔。
21、库尔科夫线条凝练,极简勾勒。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库尔科夫版插图:线条凝练,极简勾勒。
22、萨瓦多夫大块写意,笔力遒劲。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萨瓦多夫版插图:大块写意,笔力遒劲。
23、斯捷凡诺夫斯基线描细腻,轮廓鲜明。可参阅:较罕见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期插图版本,见证名著形象增饰史
24、普罗霍金题图装饰,提拎情节。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伯利亚版题图,概括小说每一章的重点情节
25、沙姆罗木刻风格,厚重带巧。可参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沙姆罗版插图,聊聊与《泰坦尼克》逻辑同源。
今天我们介绍的第26种小说插图画家的俄文名字为:Владими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译成中文为: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梅德韦杰夫,他生于1931年,逝于1999年,享年68岁。
梅德韦杰夫五十年代与朋友在一起
他的生平译介如下:
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印刷学院后,他被分配至苏联作家出版社工作,并在此奉献终生,最终担任首席美术设计师。除本职出版社外,他还为艺术出版社、文学出版社、世界出版社、书籍出版社、青年近卫军出版社、苏联俄罗斯出版社等机构创作了数百本书籍装帧。
梅德韦杰夫复兴了黑色剪纸轮廓画技法,擅长用剪影艺术呈现插图。他的另一标志性手法是巧妙运用纪实摄影素材。当他回归传统手绘插画时,同样展现出非凡造诣。其创作涵盖戏剧、小说、政论、作家日记与书信集,尤其倾注大量心血于诗歌类作品的视觉呈现。
他创作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版本,出版于1965年。
我们看看这一版里的小说插图:
梅德韦杰夫创作的插图,我们中国读者应该感到很亲切,因为他用了水墨画的风格,勾勒出了小说里的主要人物的近乎是绣像式的造型构图,画家并没有把人物置于真实场景中予以表现,而是撷取了他们在虚置场景中的动作与形态,来打造人物的形象存在,这就有点与我们中国传统小说书籍中的插图风格有着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在俄罗斯网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论者对梅德韦杰夫作为当年炙手可热的的一位画家,而今天却湮没无闻,表达了某种惋惜与遗憾,这也反映出今天的俄罗斯对苏联时代的文化并没有一刀切地予以断舍离,而是试图接榫上当时那个强盛帝国留下来的巨大的文化遗产。
梅德韦杰夫设计的封面
实际上,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今天的俄罗斯出版的经典书籍里选配的的插图,很多都是是苏联时代画家们留下的超越时空的作品。
可以看出,苏联已逝,但它的文化脉线,并没有被腰斩,依然随风潜入夜地楔入到苏联后时代的“二手时间”中,并且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潜在梦想,提供精神归依与情怀支撑。
梅德韦杰夫的其它一些苏联时代的插图作品,我们也顺便作一个浏览:
1959年,为《他们一共有四个》绘制插图:
1960年,为《美国作家的科幻小说集》绘制插图:
1969年为《小青蛙施莱普》绘制插图:
1970年,为《野兔周》绘制插图:
1971年,为《三只小猪》绘制插图:
1980年,为《翡翠城的巫师》绘制插图:
1980年,为《在涅普里亚德维河畔》绘制插图:
1987年,为《一个巨大的》的绘制插图:
总体来说,梅德韦杰夫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可以看出画家深知已经无法超越之前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成功的定型作品,而是在他绘制的插图里,力求突出人物的“孤勇者”般地面对现实生活的意图,所以我们才在这一版的插图里,看到的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屹立于生活中的绣像式构图。
甚至笔者觉得它有一点像《红楼梦》邮票里的设计方式,吸引着我们在这一份灵动、灵秀的人物画幅前,获得另样的内秀的画作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