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是2025年中国马拉松第一个超级星期日,光全马就有8场:
湖北武汉,江苏无锡、南通,浙江宁波、奉化,江西九江,广东横琴,重庆垫江。
由于今年决定收缩战线,元旦那天就近报了无锡(如果宁波早一点开放报名,应该会选它),1/10收到中签短信。

算来已经是第八次跑无锡了——从2014年第一届受邀参赛算起。

2014至2020七年间跑6次,上一次是2023年;参赛次数仅次于上马的11次。
锡马无疑是中国最成功的马拉松办赛传奇:被白手起家的民营小公司汇跑,精心打造成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无锡市最闪亮的名片。
对于中国马拉松和当地经济,锡马都功劳赫赫;去年产生经济效益2.83亿。

不过,这次跑记要从什么角度写,却让笔者犯了难。
回忆起来,以前虽然写过锡马相关文章,但主要是人物专访——包括对已故赛事总监申桐(R.I.P.)和何杰等站台精英,却不曾详细记录过自己的参赛过程。

由于无锡太近太熟,这次没打算顺带游览或尝试新玩法(例如本月苏州马的当日往返、远安马的租车过夜)。
如此一来,跑记只能围绕比赛本身。
但这可是全国最卷的马拉松:男子马拉松纪录2:06:57和破3人数纪录3423,均创造于无锡。
去年完赛者平均成绩3:44,其中男子3:39!应该也创下平均成绩全国纪录。

这次斗胆过去跑,老实说只求不拿倒数第一。
在检索旧文时发现,想要跑得不至于太难看,2020锡马倒是可以作为参考,详见《马拉松PB配速策略与防跑崩诀窍》。
那次顺利执行自己总结的“前段必被超;中段不被超;后段必超人;末段全力冲”二十字诀,起步5公里均速仅5:35/km,最终后半只慢2分42秒,虽然成绩一般但相当满意。

今年目标不敢定太高,只希望继罗平、苏州和远安连续三场保四失利之后,能够重新跑进4小时。
名额到手,接下来安排后勤。
上海站到无锡最早一班高铁,是5:45发车的G7032,6:28抵达。而锡马7点发枪,要像跑苏马那样当天往返难度太大,且车票成本更高。
无锡酒店涨价也很凶。原先订的一家离起点较近,将近300元。
后来放宽选择范围,重新找到一家离起点七八公里的,只要125.3元,仅比平时贵二三十。
火车选周六14:13的D122。到无锡的票被瞬间秒光,只好买到苏州,上车再补票10元到无锡(当天发现事实上这一段还剩不少座位)。

返程是周日12:57的G7011。如果4小时跑完,还有1个半小时可以赶车。
周四收到特步Xtep 160X 6.5武汉马拉松限定版,大为惊艳。
虽然44的鞋码偏大半码,但在经历年初穿小鞋跑容桂马、导致大趾甲一掉一黑之后,宁可要大一点的。

因为自己脚掌宽,只要鞋带系紧,就不愁鞋子不跟脚。
周六午饭后13:40离家,骑车到上海站。到无锡乘地铁1号线,到金匮公园骑共享单车前往太湖国际博览中心领物。
导航显示这么走比换乘4号线快9分钟,结果这些时间都浪费在找还车点了。
领物需要预约时间。预约时周六只剩最后一个时段——晚上8到9点。但一天后大多数时段又可以了,赶紧改下午4到5点的。
来到入口,发现还得排队,因为馆内限流。

等了好几分钟终于放人,绕蛇形通道进入;预约号其实没人查。
接下来刷身份证、打印小票,先到窗口领号码布、验号码,再领参赛服。
今年的背心也很好看,还是先试穿、后选尺码——大比赛的范儿。身高1米8、体重73公斤的笔者穿M码最合身。
参赛物资只能用极其慷慨来形容,需要三个包袋才装得下,赚回报名费绰绰有余!


这让我联想起欧美的baby shower:婴儿出生前的亲朋大送礼派对。
锡马果然太宠跑者,宛如那种热情如火的家人,准备了大把大把的礼物,不容分说地往你的包里和车上塞。
博览中心到酒店地铁只需半小时。先在附近吃了碗牛肉粉丝,大份的20元。
酒店位于一幢高层公寓。房间不太大,但干净整洁,设施齐全。

考虑到地铁到体育中心西北门需要40分钟,且这是个3.5万人的大比赛,周日清晨5点就起床准备,5:35出门退房——好像是国内参赛最早的一次。
锡马只在终点发一张单程地铁票,实际上赴起点的地铁也免费。车上几乎全是选手。
6:13出西园弄站,过安检、存包、如厕,到D区要走一两公里。太阳照在身上,体感已经有点炎热。
路过三处男小便间。虽然也要排队,但周转很快,不一会儿就等到。

存包车在体育场西侧,旁边还有木桌椅可以坐下来披挂、理包、抹防晒霜。

D区7:20发枪。前三公里配速控制在5:30+,平均心率从138慢慢升到149bpm,不断提醒自己务必留有余地。

第4公里自然加速到5:2x,第7公里再到5:1x,前17公里心率都没超过160。
第21公里明显掉速。半程用时1小时54分,均速5:24。

锡马补给点仍是5公里后,每两公里一个,确保你不会渴着饿着。
第22公里吃自带的第一个能量胶。因为天热出汗较多,此后逢站必补。
昨晚研究赛道图时发现,能量胶只有31公里的补给站提供。跑到那里又吃一个,37公里吃下第三个,还吃过几段香蕉。
35公里配速掉出6分,最慢的35至40公里分段6:16。
但尽管饱受烈日暴晒,多亏后半程赛道平坦且树荫比苏州多,站间都没走路,一路超过无数跑崩走路的人。
当然,支撑不走的最大动机,是一直抱有这次能进四的信念。
悲催的是末尾几公里算错时间,第41公里又贪杯进站喝饮料,导致最后几百米虽然拼命冲到5分出头,仍以7秒之差没跑出3字头。
不过好歹也算重新踩到4:00门槛上,在2.5万全马选手中能排名第11640,已经很知足了。

领完赛后补给,进卫生间简单清洗时,左右小腿肚相继抽筋,痛得几乎昏死过去,还好坐几分钟又可以走路。

取包后不敢稍作停留,直到进了地铁才坐下,最终顺利抵达无锡站,坐上回上海的高铁。下午两点17分进家门,洗澡、吃午饭、上床休息。
时隔两年重跑锡马,再次感慨它办得非常成熟,非常出类拔萃,不愧为中国最好的马拉松之一。
但话说回来,它还没有做到无懈可击,还可以更臻完美。
最大的硬伤,在于起、终点动线设计:选手需要走的距离太长,都达到一两公里之多。
特别是终点,你让大家在高温烈日下辛苦跑完四十几公里之后,还要把A、B两大展馆都绕上一圈,才能走到位于贡湖大道-震泽路的地铁11入口,实在太累人了!

别再瞎扯什么“刚跑完马拉松最好再走一阵”之类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无稽之谈,此时完赛者拖着酸痛乏力的双腿,实在是一步也不想多走,否则通道两旁怎么会有那么多席地而坐的人?
要不是急着赶高铁,笔者也很想一屁股坐下去。
个人认为,其实只需用到东边的B馆(选手过线后直接右转),就足以容纳所有完赛流程。
这次B馆南半边根本没派上用场,大家却必须穿过它才能通向地铁站,那几百米路白走了。
另外,今年跑完马上能用手机NFC通过奖牌查询详细成绩的创意非常棒,但成绩证书上不显示各分段累计用时的做法却不合常规,不方便选手跑后分析(笔者只能逐一计算)。
还有一点建议:前半程环蠡湖和江南大学赛道确实比较经典,但后半程不妨有点变化,多些新意和树荫。
最后祝愿锡马尽善尽美,早日跻身世界白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