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美国副总统访问印度,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却响起了枪声,最终夺走了26条生命。
发生后,印度总理莫迪中断访问紧急回国,联合国也发出谴责声明!
克什米尔的枪声
2025年4月22日,克什米尔的枪声,撕碎了印度总理莫迪精心编织的大国幻梦。
莫迪一直怀揣雄心,要将印度打造成响当当的世界强国,这不单单是经济账,更是地缘政治的棋局。
为此,他积极靠拢美国,想在中美掰手腕的缝隙里捞取好处,提升印度的国际分量,对内他则高举印度教民族主义大旗,试图以此凝聚人心,塑造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印度身份认同。
而克什米尔这片纷争不休的土地,成了莫迪“大国梦”的试验田,他期望用克什米尔的“和平稳定”装点门面,吸引投资,改善印度的国际形象,谁知拜萨兰草甸的枪声,让这一切戛然而止。
那天游客们在草甸上拍照、骑马,享受着难得的假期,突然,四个枪手从林中窜出,端起武器向人群疯狂扫射,瞬间26人倒在血泊中,多人受伤。
这场自2000年以来克什米尔最严重的平民袭击,震惊了印度乃至世界,莫迪紧急中断外访回国,联合国等国家纷纷发声谴责。
虚幻的安全承诺
讽刺的是,就在袭击前一天,美国副总统JD万斯刚刚在新德里与莫迪签署了一份规模不小的贸易协议,双方高调宣称要“共同对抗中国”。
万斯此行名义上是“家庭旅行”,实则是精心策划的政治秀,意在巩固美印同盟,联手制衡中国,协议墨迹未干,印度便迅速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公开向美国表了忠心。
可克什米尔的枪声无情地揭示:这份看似牢靠的美印合作,并未给印度带来真正的安全屏障,反而可能加剧了地区本就脆弱的平衡。
这场袭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积怨已久的爆发,自2014年上台,莫迪在克什米尔推行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尤其是在2019年,他大笔一挥废除了赋予查谟和克什米尔特殊自治地位的宪法第370条款,将该地区直接置于中央管辖之下。
这一被当地许多人视为“政治剥夺”的举动,立刻点燃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莫迪政府随即将大批军队派往克什米尔,实施宵禁、切断通讯,并逮捕了数千名当地政治人物和活动家,高压之下,表面似乎恢复了平静,实则深深割裂了当地民众与印度政府的情感连接,也为极端组织的潜滋暗长提供了土壤。
宣称对此次袭击负责的“抵抗阵线”,明确表示其目标是“外来定居者”,这正是对莫迪政府被指鼓励印度教徒迁往克什米尔、试图改变当地人口结构政策的直接反扑。
TRF指责印度政府意图改变克什米尔以穆斯林为主的人口现状,宣称要“捍卫伊斯兰”,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莫迪的宗教民族主义策略,非但未能整合国家,反而加剧了社会对立,将部分穆斯林群体推向了绝望的反抗,为恐怖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
同时,印巴之间围绕克什米尔主权的宿怨,历经数次战争仍未化解,这次袭击无疑将使本就紧张的印巴关系雪上加霜。
对巴基斯坦而言,印度与美国的步步紧逼,以及在克什米尔的强硬姿态,都是家门口的直接威胁,巴基斯坦很可能借此事件加大对印度的压力,甚至暗中支持反印武装,克什米尔的局势恐将更加动荡。
而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也对美印走近保持警惕,其对反印武装的潜在支持,可能进一步搅浑克什米尔这潭水。
大国梦的裂痕
莫迪联美制华,本想借力打力,提升印度的战略地位和对华博弈筹码,结果似乎适得其反,不仅未能高枕无忧,反而加剧了地区紧张,让印度更容易在大国角力中身不由己。
美国的支持从来不是免费午餐,更多是自身利益驱动,特朗普就曾直斥印度为“关税之王”,这足以说明,美国对印度的态度随时可能因利益变化而调整。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在美印合作的棋盘上,未必能占到多少便宜,反而可能付出沉重代价,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莫迪政府的高压政策和民粹主义路线,正在不断激化印度内部矛盾,加剧社会撕裂,为恐怖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克什米尔穆斯林的疏离感与日俱增,印度教徒与其他宗教群体的对立日益显现,地方分离主义情绪蠢蠢欲动,这些都像定时炸弹,威胁着印度的稳定与发展根基。
更令人难堪的是,四个枪手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发动如此规模的袭击,事后还能全身而退,这无疑暴露了印度安全部门存在的严重漏洞。
袭击恰好发生在美国副总统访问期间,无异于对印度安保能力的公开打脸,如何亡羊补牢,追捕真凶,防止悲剧重演,成了摆在莫迪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
信源: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怖袭击 至少26人死亡 2025-04-22 环球网
信源:莫迪中断访问紧急回国,特朗普发声 2025-04-23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