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半,洋湖水街的青石板路上,外卖骑手小李突然刹住电动车——他每天在这条街上送餐取餐,今天却被巷口亮着灯的玻璃窗吸引了。
“等了这么多天,终于可以进去看书了。”小李在心里想着。2025年3月22日,湖南湘江新区洋湖水街,一座灰砖玻璃幕墙建筑悄然点亮——洋湖分馆正式开启试运营。这座融合现代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新馆,成为新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的最新节点。
刷卡进门后,左手边几个小学生坐在绘本区的木椅上咯咯直笑,右手边的窗景桌前,一名考研的大学生专注地翻着厚厚的《考研英语真题解析》,阳光洒在他的笔记本上,映出一片金黄。
空间破界
当阅读空间嵌入城市毛细血管
“送完孩子顺路来看书,比窝在路边刷手机强。”王微今年35岁,去年孩子小升初,派位到了位于梅溪湖街道的长郡梅溪湖中学。为了节省孩子路上奔波的时间,王微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两居室。时间是节省了,但也让相信“读书氛围胜过言传身教”的王微犯了难——如何给孩子营造像原来的家里一样“触目皆书”的氛围呢?
在对居住地周边环境进行一番探索后,王微惊喜地发现,她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居住地的周边,十分钟乃至五六分钟的距离内,就分布着多家社区图书馆和实体书店。
“通过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和基层公共文化中心,湖南湘江新区将图书馆开到群众‘家门口’。”湖南湘江新区(岳麓区)图书馆馆长邓薇说:“我们通过与校园、村(社区)、园区等共建和完善阅读设施,打造紧密型垂直公共总分馆、流通服务点、共建共享馆村(社区)合作‘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实现阅读资源的全域链接、服务推广的全域协同、阅读品质的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湖南湘江新区坚持科学布点、特色鲜明、使用方便等基本原则,在旅游景点、体育休闲公园、商业中心、大型餐饮店、民宿等交通便利、覆盖面广便于获取的开放式公共场所,打造与受众定位、阅读需求及周围地理文化环境相融合的书房、书吧、书屋、书角、书廊等,不断完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首开先河的爱晚·驿,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壁垒。设在岳麓山里的“书房”成为连通游客与千年文脉对话的桥梁。
2022年11月,九丰村乡村图书馆开馆,成为新区首个乡村图书馆,让村民们也能实现与全市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
2024年12月7日,湘江新区(岳麓区)图书馆分馆首次落地大型商超,长房24品八方分馆开馆,书香浓于菜香,事业和产业携手,流量与增量互促,更多的文化场地让市民生活滋味“热辣滚烫”。
“今年4月,我们即将开放3个全新的智慧图书馆,分别是洋湖分馆、王府井智慧馆、施家港智慧馆。”邓薇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新区总分馆建设已形成了较完备的城乡阅读网络。市民出门步行15分钟内,就能“邂逅”一处阅读空间。
从商场到山野,从社区到田间,湖南湘江新区用69座分馆织就的文化网络,重新定义“便捷”的深度。这里不仅是借阅场所,更是技能提升的阶梯、文化传承的纽带、城乡对话的桥梁。当城市白领与乡村学童共读一书,“十分钟阅读圈”承载的不仅是物理距离的缩短,更是一座城市对精神平等的追求。
社区共生
书页间的温度与力量
在枫华府第分馆,图书管理员彭秀玲脑子里有一本特殊的“台账”:独居老人王爷爷每周必借养生食谱,附近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最近对悬疑类小说最感兴趣……
“记住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才能让服务有温度。”彭秀玲告诉记者,在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前,她曾从事物业工作,“本来以为做图书管理员只是跟书打交道,但其实关键还是看书的人。”
彭秀玲仍然记得19年刚上岗时的场景,那时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反复来馆内借《十宗罪》,但几乎每次都落空。“看着学生们失望的眼神,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通过后台系统,彭秀玲发现离枫华府第分馆最近的一本《十宗罪》在长沙县一家分馆。于是,彭秀玲利用下班时间特地跑去长沙县将这本书借来。
彭秀玲说:“当时这本书在我们馆里反反复复流通了2个月,也因此让我跟读者打成了一片,现在见面都会打招呼,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彭秀玲的故事只是湖南湘江新区(岳麓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在新区,图书管理员不仅是书籍的守护者,更是社区文化的摆渡人。他们用细致入微的服务,将图书馆从一个借阅场所变成了居民的精神港湾。
“如果说服务的核心是人,那每一座分馆的硬件建设则是托起这份温情的坚实底座——书架承载知识,灯光点亮希望,每一处细节都在为读者搭建通往书海的桥梁。”邓薇告诉记者,每个阅读空间都因其服务人群的不同,拥有不同的特色。各具亮点、一馆一景的图书馆正在成为新区一道风景。
坐落于麓谷片区的麓景分馆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更是新区企业发展的“智慧引擎”。针对园区企业集中的特点,图书馆从选址布局、数据库建设到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目前,已与多家重点企业建立长期服务机制,数据显示,园区企业平均每月使用数据库150次,日均使用时长超过5小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洋湖国际分馆则是另一番国际化图景。560平方米的空间里,英文原版《哈利波特》与阿拉伯语绘本并肩而立,外文书籍占比达25%。“我们是全长沙拥有外文书籍最多的图书馆。”洋湖国际社区党支部书记欧阳艳芳告诉记者,去年,馆内外文书籍借阅量同比增长65%,这些外文书籍吸引着东岸的读者跨江阅读。
在湖南湘江新区,从配备智能借阅系统和无障碍设施的阅读空间,到嵌入街角巷尾的便民书驿,城市正以服务为纽带重构文化生态。分馆体系与社区服务站点深度融合,不仅配置了自助查询终端、有声读物舱等数字化设备,更通过专业馆员的“管家式服务”——从个性化书单定制到跨语种文献检索指导——让每个读者都能找到专属的知识路径。
青少年在亲子阅读区享受故事讲演互动,外籍人士通过多语种导览系统触摸湖湘文脉,务工群体在24小时图书馆获得职业培训资源……书架间的感应灯光随人流动线明灭,服务细节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进城市的阅读肌理,让“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每一次指尖与书页的触碰中真实可感。
品牌破圈
让阅读品牌融入城市文化基因
众人围坐,共读书籍,分享读书感悟……阳明山庄社区每周一会的爱阅读书会,已坚持了12年。
12年来,“爱阅读书会”的成员从3位妇女扩展到百余人,累计举办读书活动近400场,覆盖读者2万人次。翻开泛黄的签到册,2013年的首次聚会记录仍清晰可辨——三位母亲在育儿焦虑中相遇,用一本本书籍开启互助之旅。
全职妈妈高丽是阅读的受益者。五年前,她在婚姻危机中走进这里,如今已从蜷缩角落的倾听者,成长为能主持百人沙龙的领读者。
“那时我的家庭出现了严重的婚姻问题,但最终用共读一本书的方式修复了感情。”她抚摸着书页上的折痕说,“现在我们会一起标注书里的金句,就像缝合生活的裂痕。”数据显示,在阳明山庄社区类似高丽家庭的蜕变案例超20个,社区矛盾调解率因此提升35%。
如果说阳明山庄分馆的书香是生活的解药,那洋湖国际社区的书香则更多是一座桥梁。社区通过“‘向世界说hi’多语种沙龙”“清风朗读者”等多元化阅读活动,让阅读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应该是‘向世界说hi’多语种沙龙活动。我们利用辖区内外国人多的优势,特别策划该活动,希望能让辖区学龄儿童从小培养外语习惯,在阅读和互动中感受外语学习的乐趣。”欧阳艳芳介绍,一个人学习外语可能很难坚持下去,但通过社区把资源链接起来后,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学习、爱上阅读。
事实上,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群体,新区在建设多元化阅读品牌方面一直很“舍得”,且成果显著。
新区常设公益活动品牌“麓风大讲坛”“麓风公益大课堂”“趣探索”“小麓读书会”等,向群众免费开放;新区拥有全民阅读志愿服务联合会共有志愿者4799人,高校志愿服务团队8支;“岳麓小小向日葵营地”寒假、暑假班公益培训连续十二年面向乡村少年、儿童群体开展;面向农村群众开展的“送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年均开展送图书、送演出、送展览、送培训等活动200余场……文化惠民的雨露广泛覆盖。
从润龙社区的务工家庭,到洋湖国际的外籍居民,再到莲花镇的田间耕作者——新区69座图书馆分馆如同精准对接的“文化血管”,通过建立阅读品牌、提供贴心服务等一系列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举措,将100万余册藏书泵入城市肌理。当阅读不再需要郑重其事地奔赴“知识的殿堂”,而是化作转角处的一盏暖灯、一杯清茶、一次偶遇,书香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