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方济各逝世

格物 2025-04-21 19:25:22

2025 年 4 月 21 日,罗马天主教会第 266 任教皇方济各(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在梵蒂冈离世,享年 88 岁。

这位出身南美工人家庭的耶稣会士,以 12 年教皇任期书写了教会史上独特的改革篇章 —— 他既是打破教廷特权的 “平民教皇”,也是深陷争议的宗教革新者,其与中国的互动更成为当代宗教外交的重要注脚。

一、平民化形象:从工人区走出的 “穷人守护者”

方济各的牧灵理念深深植根于早年经历。作为意大利移民后裔,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人区度过童年,父亲的铁路工人身份与家庭的简朴生活,让他对底层群体怀有天然共情。青年时期放弃化学职业投身神职,在南美军政府独裁年代,他因保护左翼人士多次面临威胁,逐渐形成 “教会应成为穷人庇护所” 的信念。

2013 年当选教皇后,他拒绝入住象征权威的使徒宫,选择与普通神职人员共住圣玛尔大之家,乘普通轿车出行,首次公开讲话便强调 “福音的核心是服务最脆弱者”。

二、改革的双重面孔:开放与保守的博弈

方济各的改革以 “教会走向边缘” 为纲领,试图弥合传统教义与现代社会的裂痕。他发布的《愿祢受赞颂》通谕(2015 年)开创性地将生态保护与社会正义结合,痛斥 “消费主义对地球的掠夺”,成为首部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宗教文献。

然而,其改革常因立场摇摆引发争议:2024 年因使用含贬义的 “男同性恋行为” 一词激怒 LGBTQ + 群体,保守派则批评其 “软化教义底线”,2025 年民调显示仅 38% 的保守信徒认可其教义阐释。

三、国际舞台上的平衡者:道德权威与现实困境

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宗教领袖,方济各频繁介入国际争端,展现 “道德斡旋者” 角色。

他促成 2015 年美古关系正常化,成为冷战后首位访问古巴的教皇;俄乌冲突期间多次呼吁停火,派特使穿梭于莫斯科与基辅之间,却因 “乌克兰应妥协避战” 的言论遭双方质疑 —— 泽连斯基政府斥其 “忽视主权”,俄罗斯则视其为 “和平倡议者”。

四、中梵关系:破冰之旅与战略试探

方济各任内最引人注目的外交突破,是推动中梵关系进入务实对话阶段。

2018 年,他力排保守派反对,与中国签署《主教任命临时性协议》,首次承认中国官方主导的主教选任机制,实现 7 名 “地下主教” 与官方教会的共融。这一协议两次延期,被中国外交部称为 “建设性合作的典范”。

他多次表达 “访问中国的强烈愿望”,称中华文明 “蕴含着解决当代危机的智慧”,2024 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公开肯定 “体育促进人类团结”,中方媒体报道量较往届教皇显著提升。

尽管台湾问题仍是障碍(梵蒂冈尚未断绝与台非官方往来),但方济各任内大幅淡化对台关系,其 “教会应尊重各国文化自主性” 的表态,被视为对 “一个中国” 原则的隐性支持。

五、遗产:未竟的革新与时代启示

方济各的离世留下复杂的历史定位:他打破了教皇作为 “绝对无误” 的传统形象,让教会从神坛走向人间,却未能根除性侵丑闻等体制性弊端;他推动教会关注生态、性别等现代议题,却在保守派与进步派的撕裂中举步维艰。

对中国而言,其任内构建的中梵对话机制为未来关系奠定基础,而 “宗教应服务社会公益” 的主张,与中国倡导的宗教中国化方向形成价值共鸣。

正如《人民日报》国际版评论:“方济各的教皇生涯,是古老教会尝试回应全球化挑战的一次勇敢实验。他未能弥合所有分歧,但展现了宗教领袖直面时代难题的担当。”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

1 阅读:90

格物

简介:学会思考 学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