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身心俱疲父母的“涓流充电”手册

麓屿心言 2025-04-12 10:52:48

是不是有些时刻,感觉自己像一根快要燃尽的蜡烛?

光越来越微弱,只想在角落里安静待着,连风吹过都觉得是一种打扰。

每天被各种事情推着走,心里早已累得蹲在地上,不想动弹。

我们拼尽全力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发现自己常常处于“低电量”模式。

而这份疲惫,正在我们和孩子的世界里,投下长长的影子。

01

杯子空了,爱也沉重

内心的风景,总会不经意间,蔓延到指尖。

我们都知道,爱孩子是本能,是心底最柔软的泉眼。

可当身心俱疲,这泉眼仿佛被巨石堵住,涌出的不再是清泉,而是沉甸甸的叹息。

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瞬间?

答应了陪孩子一起做些事,眼皮却重得像粘了胶水,声音也变得有气无力,手脚也变得沉重了。

孩子小心翼翼地问:“妈妈/爸爸,你怎么不高兴?” 你只能勉强笑笑:“没有啊,妈妈/爸爸只是有点累。”

或者,孩子不小心把饭菜洒了一地,平时也许你会温柔地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收拾”,但那天,你却控制不住地提高了音量,烦躁像脱缰的野马。吼完了,看着孩子惊恐的眼神,心里只剩下无尽的懊悔和疲惫。

这不是因为爱减少了,而是因为我们内在的“杯子”空了。

身体的累,像生了锈的齿轮,让每一次转动都变得艰难。

情绪的累,像一根绷得太紧的弦,稍有触碰就可能断裂。

精神的累,像蒙上了一层雾,看不清方向,也难以给出清晰、温暖的回应。

孩子天然地向我们寻求映照,期待从我们眼中看到肯定、喜悦和力量。

可当我们自己都感觉快要熄灭时,又能映照出怎样的光芒呢?

给不出,有时是因为,真的没有了。

02

悄无声息的细节里有孩子感受到的世界

我们总以为,只要物质上满足,只要没有打骂,孩子就感受不到我们的疲惫。

但成人的世界或许喧嚣复杂,孩子的世界却纯净敏锐。

他们像感知天气一样,感知着我们的情绪阴晴。

当父母长期处于“低电量”状态,就像家里的主色调,从暖色变成了灰色。

孩子会怎么样?

他们可能会变得小心翼翼。

说话前先看看你的脸色,想靠近又有点犹豫,生怕不小心“打扰”了你,或者又“惹”你不开心。

他们可能变得不再期待。

一次次兴奋地分享,换来的是心不在焉的回应;一次次渴望的拥抱,被无意识地推开。渐渐地,他们分享的冲动、表达的热情,就像被冷水浇过,慢慢冷却。

他们可能会模仿我们的模式。

看到我们累了就刷手机、吃零食来逃避,他们也可能学着用同样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小烦恼。看到我们很少开怀大笑,他们对“快乐”的体验和表达也可能受到限制。

他们甚至可能错误地归因。

以为父母的不开心、不耐烦,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听话”。这份沉重的自我怀疑,可能伴随他们很久。

那个渴望被看见、被回应的小小身影,在父母的“低电量”模式下,接收到的信号可能是模糊的、不稳定的,甚至是冰冷的。

这会悄悄影响他们对世界的信任,对自己的看法。

一滴水的涟漪,也能扩散到整个池塘。

03

放下内疚的重担,看见疲惫背后的因果

常常听到有父母自责:“我真是个失败的妈妈/爸爸。”

这份内疚,像一件湿棉袄,沉重地裹在身上,让我们更加喘不过气。

可是,亲爱的爸妈们,在我们给自己贴上“不够好”的标签之前,我们可以先暂停一下,看看这份疲惫是从哪里来的?

真的是我们不够努力,不够爱孩子吗?

还是我们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弯了腰?

工作的压力,像永动机一样消耗着心力。

家庭的琐事,像细密的网,缠绕着时间和精力。

社会的期待,关于“好工作”、“好房子”、“好教育”,无形中推着我们不停奔跑。

人际关系的支持,甚至有时会与伴侣成了“室友”,与朋友渐行渐渐远,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能量只出不进,或者进来的远远赶不上消耗的。

这更像是一个系统性的困境,而不是单纯的个人意志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不是为了找借口,而是为了停止自我攻击。

把指向自己的指责,转变为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和关怀。

就像对待一个生病的朋友,我们不会一味责备他为什么不能跑起来,而是会问问他哪里不舒服,需要什么帮助。

我们,也需要这样对待自己。

理解了根源,才能卸下不必要的重担,轻装前行。

04

不必追光,我们自己本就本自具足

知道了原因,可改变似乎依然很难。

尤其是当你已经很累的时候,任何“需要努力”的事情都显得格外沉重。

没关系,我们不需要立刻变成“能量满格”的超人父母。

改变,可以从最微小的地方开始,像冬日里寻找一小簇阳光。

比如可以试试关注当下,从小处着手,允许自己慢慢来。

慢慢地找回身体的感觉。

这不需要去健身房挥汗如雨。晚饭后,牵着孩子的手,在家附近慢慢走上10分钟,聊聊今天孩子经历的趣事,感受晚风的清凉。身体微微活动,亲子关系也在悄然升温。

创造独处的机会。

下班回家,在楼下车里或者门口,安静地待5分钟。就5分钟,深呼吸,把工作的烦扰和疲惫,尽量留在门外。这个小小的“暂停”,可能会让你进门后的情绪平稳许多。

留下专注的时刻。

与其全家各自刷手机,不如约定一个短暂的“无电子产品时间”。和孩子一起,专注地做一件事,读一本薄薄的书,哪怕只有15分钟。这短暂的沉浸,是给彼此心灵的滋养。

接纳不完美的分享。

如果有人愿意分享,哪怕只是周末一起聊聊天,或者分享一些有趣的事,试着接受。承认自己需要人际的沟通,不是软弱,是智慧。

这些微小的改变,就像往即将干涸的池塘里,一滴一滴注入清水。

它们不会立刻让池塘满溢,但会阻止它彻底干涸,会让水草慢慢重新获得生机。

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个信息给你自己,也给孩子:我在乎自己内心的需要,我在努力,我们在一点点变好。

寄语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疲惫的自己。

看见她,承认她的累,给她一些喘息的空间,比一味地鞭策和自责,更能带来力量。

我们不必苛求自己永远光芒万丈,能做一盏温暖的夜灯,在孩子需要时,散发出柔和而稳定的光芒,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照顾好自己这棵树的根系,才能枝繁叶茂,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心的天空。

而这份看见与接纳,本身就是一束光,即照亮我们和孩子前行的路又反哺了我们自身。

0 阅读:1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