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内卷,正在“杀死”中国品牌

正商参阅 2025-04-23 20:47:26

01

国家出手

剑指"全网最低价"的流量毒瘤

2025年4月1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全力整治直播电商乱象”。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指出,“一些商家和主播急于追求流量变现,重营销、轻品质,重成交、轻售后,追逐短期利益导致虚假营销、假冒伪劣等行为易发多发。”

事实上,像恶意低价竞争、兜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流量毒瘤”行为,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全网最低价’等不合理经营行为,倡导实价优质,依法严厉打击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许多业内人士早就对此深恶痛绝。像前首富钟睒睒就多次公开炮轰价格战,“互联网平台让价格体系下降,尤其是一些电商的低价体系,对中国品牌、中国产业是一种巨大伤害。这不仅仅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更是一种不好的产业导向”。

现在,一系列政策监管信号表明,对于恶性价格战的整治,已经拉开大幕!

02

一场“自杀式”竞争

互联网价格战无赢家

当前电商行业正陷入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一种“以价换量” 的恶性循环,正在摧毁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根基。

此前某电商平台上一场脐橙促销引发轩然大波——种植成本1.6-1.8元/斤的脐橙,仅仅以1.99元/斤卖出。扣除物流、包装和平台佣金后,很多果农都在“赔本赚吆喝”。

很多人还不明白,东西卖的便宜,消费者不就得实惠了吗?

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压下去的每一分价格,可能都是以质量为代价的。前首富钟睒睒此前就多次发出警告,“没有价格的支撑,食品安全是一句空话。”

就拿前面的脐橙来说,某果园负责人透露,为压缩成本,部分商家将直径70毫米以下的次级果混入销售。

这些年,直播带货“翻车”产品还少么?看看这组统计数据——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网购投诉举报1261.1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56.1%,平台接收直播带货投诉举报同比增长52.5%。直播带货投诉举报量逐年上升,5年间增幅高达47.1倍。

通过盘点投诉主要问题,都是集中在购买到“三无”产品、货不对板、售后维权困难等。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质量都丢了,价格再便宜又有何用?

可能有人又要说了,那些借“带货”扩大农产品销量的供给方(如商家、传统企业供应商、农民等),是不是从中受益了呢?

一次短暂的大卖,伤害的却是长远之根。钟睒睒曾尖锐指出:“农民兄弟以及整个传统产业都在为电商平台打工。”

当电商平台在狂压商家价格的时候,能够接得住不合理低价的,只有那些无产品质量基础的新兴白牌,而那些真心实意做产品做生意的良心商家企业却被挤压,整个产业将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当商家和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压低自己价格的时候,那么企业利润率将会迅速降低,必然会“节衣缩食”,缩减产品成本、研发成本,最后导致企业、消费者、产业的多输。

看看我们身边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某食品品牌为应对白牌竞争,被迫推出 “电商特供版” 大幅降低产品原料成本,但因质量下降导致品牌口碑下滑,市场份额流失。还有某国货美妆品牌为维持电商销量,削减了研发费用占比,转而投入直播带货压价促销。尽管它短期GMV出现增长 ,但核心专利数量也大幅减少,产品同质化严重,与头部企业逐渐拉开技术差距。

直播电商平台的促销不是永久的,在商家和企业参与其中之后,接下来的后果往往只能由自己承担。

从企业层面来看,我们身边那些国际知名产品,哪个是靠卖的便宜来吸引消费者爆买的?

比如苹果手机,在占全球市场15%份额的清科下,却能吃掉75%的利润。消费者“连夜打地铺”“大排长龙17小时”的报道屡见不鲜。

再如戴森吹风机,经典款价格高达3000多元,是一般吹风机的十倍乃至数十倍了,但高昂的售价仍挡不住消费者的热爱,被视为“品质生活”的象征。

还有乐高玩具,甚至成为许多成人的心头好,愿意“用真金白银购买一段与时间对抗的仪式感”。乐高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数据统计:2015-2020年间,建筑系列价格年均上涨12%,远超同期通胀率。

显然,上述案例都证明,价格不是数字,而是价值信号。

反观我们有些企业,起早贪黑打造的产品,死磕9.9的价格,付出了很多,但最后仍然没被市场所记住。“只能在下行的螺旋当中,寻找你死我活的竞争”。

“互联网这种最低价的竞争,是中国经济的噩梦,也是中国产业的噩梦。”产业界必须重视钟睒睒的这句警告,低价思维害苦了中国企业,价格战是贫穷之战!

03

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

这是我们必须要打赢的战争

这段时间大家也都看到了,特朗普来势汹汹,从54%一路暴涨至245%的关税,意在摧毁我们的制造体系。

中国经济的巨轮,如何在惊涛骇浪中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难道靠“全网最低价”吗?

历史已经证明,贸易壁垒从来挡不住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企业的破局,必须要告别这种内卷式的向下竞争,向上突围出一批绝不能被打倒的品牌!

那么,中国企业应当如何破局?笔者想到了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此前奔走疾呼反对低价竞争,那么农夫山泉是如何走出一条向上竞争的正向螺旋的?它的发展对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像前文提到的国际品牌苹果、戴森,还有国内的农夫山泉,为啥这么多年稳居市场龙头,就是因为它们都拿出了无可替代的拳头性产品,成为了“品类价值标准的制定者”。

就拿农夫山泉的拳头性产品东方树叶来说,2011年,在碳酸饮料和含糖茶饮料铺天盖地的年代,“0糖0脂0卡,0香精0防腐剂”的东方树叶突然杀入。刚开始,习惯了甜蜜饮料的消费者难以接受“无糖茶”,东方树叶还一度被市场 “打入冷宫”。

但就像钟睒睒说的,“企业家的一个重要思考点就是一定要去做与广大老百姓健康,与老百姓收入与生活水平提高相关的产品,这种方向一定不会错的,无论什么社会都需要”。农夫山泉并没有砍掉这条产品线,反而在近几年饮食消费趋势的变化中抓住了风向,开创了无糖茶的风口。

而在这十多年期间,农夫山泉也没闲着,相继在不同的原料产地向上“卷”品质、“卷”产业链,比如近期,央视《对话》就报道了农夫山泉在云南改造茶叶产业链的故事。

在钟睒睒看来,茶原料决定了一款产品好坏的70%~80%。为了保证能拿到最好的原料,这两年来,农夫山泉不仅在云南优质茶叶主产区向茶农提价采购鲜叶,还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帮农民种茶,现在甚至开始在当地捐赠茶叶加工厂,深度介入改造升级茶产业链。

表面来看,农夫山泉是一家业务重心在饮料生产、销售环节的快消企业,其实,他已经成为了一家在水果、茶叶种植等上游原材料领域进行长期深耕,与农产地、农户有着深度交互的垂直纵深型企业。

而在建立合作关系中,农夫山泉从不搞低价的“零和博弈”,而是采取让各方都受益的多赢策略。这就是农夫山泉对我们的第二点重要启示。

“商业的最高境界是让土地增值,而非收割土地。”钟睒睒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如此谈到。当电商平台还在对农民疯狂压价时,农夫山泉已经在大手笔投入对农民“授之以渔”。

比如云南普洱市景东,有着全世界最好的茶资源,但以前却一直处在低小散弱的发展状态,茶农只采一季茶,卖不出好价钱。品质最好的春茶鲜叶价格一度低至每斤7块,夏茶秋茶的鲜叶价格每斤只有2.8元,甚至覆盖不了人工费用。

农夫山泉看中了这里的产业品质,按理说,他作为大客户,还可以主动压价,但农夫山泉反而还提价收购。春茶鲜叶的价格,从每斤7-8元,提升到10元。夏茶秋茶鲜叶的价格则从2.8元提升到了4元钱,1.2元的价差之下,“一个制茶厂每年可以让农民多赚400万”。

收入上来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上来了,“以前大多数茶农只采春茶,现在夏秋季节也能采茶卖茶了”,农民每年收入保守也能增加三五成,做得好的茶农,一亩地收益能有一万元甚至更高。

农夫山泉紧接着又发现,虽然当地采茶制茶的多了,但是还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所以,他们又开始建工厂,对茶农用肥、用药、修剪、采摘等各个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投喂,更是一种现代化思维下的农业突围。

中国茶是如此,其他产品也是如此。面对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围追堵截,企业绝不能陷入你死我活的向下竞争中,而是要以品质为基石、建立多方供应的合作网络,努力做品类价值标准的制定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者。

在这个外部不确定性多发的时期,钟睒睒的呼吁振聋发聩,“我们不是低价政策的拥护者,我们不是低价的掠夺者,我们应该创造高价格、高附加值,这才是社会的未来”。

0 阅读:1

正商参阅

简介:知名政商、财经、文化类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