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阅读生活节”助力全民阅读

正商参阅 2025-04-26 09:39:28

今年四月以来,中信出版集团深入贯彻“全民阅读”的理念,举办“423中信出版阅读生活节”,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持续开展超30场次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图书+场景+体验”的创新模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知识分享、文化传播和思维碰撞的舞台。

中信出版通过市集、论坛、沙龙等多种形式,让读者在多元场景中感受阅读魅力,助力全民阅读事业,引发了读者及行业的热烈反响。

页间城市市集:

筑造理想阅读之城,激活文化消费新场景

4月18日至4月23日,一座由中信书店策划设计的“理想阅读之城”——“页间”城市,在朝阳大悦城9层落地呈现,在世界读书日为众多读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生活节。中信书店以多元业态创造了文化消费新场景,打造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潮流活力的阅读盛宴。

近3000平米的空间内,集结了近90家出版社、艺术文创潮牌与潮流餐饮,举办20余场文化互动活动,实现千万级传播触达,线下万人参与。市集以多元业态丰富了文化消费新理念,打造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潮流活力的阅读盛宴,成为北京春日最具活力的文化地标。

艺术策展式创新市集:五大主题岛组成梦幻街区

市集的举办地——朝阳大悦城9层,虽然未来会是一家新书店,但在书店发芽、生长之前,这里是一片沉寂的工地。

中信书店内容负责人李楠说道:“在新书店破土前,我们决定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一座理想的阅读之城。我们的倡议迅速得到了伙伴们的热烈响应,几乎一夜之间报名了40多家优秀的出版品牌、机构,40多家艺术文创潮牌、面包咖啡鸡尾酒等有鲜明气质的品牌,一共近90个精选摊位,组成了我们的理想街区。这是一个几天之内,用图书、艺术、热爱、向往和创造筑成的梦幻街区,短暂存在,永远美好。”

整个街区由书店的年轻人们以艺术策展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以“跳岛”为设计理念,划分阅读、艺术、美食、潮流、演出五大主题岛,其中还设立了多个艺术打卡点,更有现场乐队演出、展映、图书分享、学者演讲活动穿插其间。

就像是旅行中的跳岛,在不同的主题和风景之间跳跃,书店用这场市集,向这里的过去告别,迎接新书店的诞生。

20+多维互动活动:理想的阅读式社交

在市集举办期间,20余场文化活动在此开展,致力于以“阅读”为载体的生活方式探索。中信书店联合跳海、播客公社、浪影像等文化机构,带来了“别问意义,先让浪漫发生”音乐读诗会、播客阅读开放麦、游戏快闪、电影展映及影评人映后谈、剧本围读等阅读社交活动。

除此之外,书店邀请独立艺术家,呈现独特的视觉体验,来自意大利的水拓画工艺,让每一位买书的读者拥有一次“刷边”体验;涂鸦艺术家现场创作,在荧光色喷漆的挥舞下,图案与文字交织成一面艺术打卡墙。读者在这里不再是单一的市集“参与”者,而成为与书店共创“阅读之城”的朋友。

在互动型活动以外,书店以“人与时代”的主题特别策划了系列学术大咖分享活动,搭建一个让哲学、科技、社会理论、艺术创作碰撞的思想平台,邀请各领域专家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夏莹、作家梁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等,与读者一起关心世界、关心时代、关心自我。

90+品牌摊位: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参与市集的品牌有40余家出版社及文化机构、40余家潮流餐饮和艺术设计文创,每个品牌都带来了近期的重磅好书、畅销单品以及排队的明星产品。这里有为期6天的奈良美智全球衍生品周边快闪、洪晃工作室X本土时尚设计师潮流衣物、爆款IP“绒馍馍”的背景首展、梁思成珍藏版手稿版画、孝端皇后的“凤冠”等,书店希望以一场阅读生活节,在春日的律动中为读者们带来一种“有书的生活方式”。

市集落幕之际,也是中信书店朝阳大悦城新店的序章开启之时。未来,中信书店将继续与作家、出版社、文化机构、读者以及社会各界伙伴携手,共同推进城市的文化传递和服务,通过跨界融合,让书店成为承载思想碰撞与生活灵感的“文化客厅”,与城市共同成长,共筑理想生活新图景。

未来开放麦:拥抱时代变革,赋能知识成长

4月18日下午,中信书院于北京举办“未来开放麦:拥抱新浪潮”趋势交流会,聚焦“如何活出确定性”的时代命题。活动特邀经济学家朱宁、北京大学教授胡泳、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史欣悦等跨界嘉宾,从经济趋势、媒介变迁和职业发展的角度,为身处变革时代的企业与读者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数十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媒体代表齐聚一堂,超30万人线上共享活动精彩内容。

朱宁: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下中国的破局之道

著名经济学家、《刚性泡沫》作者朱宁在主题演讲《2025经济趋势展望:机遇与挑战》中指出,2025年全球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将是“不确定性”。

他详细分析了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冲击,并指出,若美国全面实施关税政策,可能使中国GDP增速减少约1个百分点,对实现5%的增长目标构成压力。破解当下困局需要系统性施策,房地产与资本市场稳定是首要前提,仍然需要用“止跌回稳”政策来提振消费和投资两架马车。

面对挑战,朱宁强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呼吁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建立积极预期。他特别提到,中国外贸出口在过去三年对经济增长贡献近20%,手机、新能源汽车、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占比持续攀升,整个出口过程中产业附加值越来越高,展现出中国制造的强劲韧性和国际竞争力。

胡泳:AI时代,人类创造力何以立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则以其著作《后人类的后真相》为引,分享了自己对AI时代变革的观察和思考。

他指出,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已展现出文本生成、逻辑推理、图像处理等专业应用能力,甚至可能迈向通用人工智能方向,但“创造力”的本质仍根植于人类的生物性与心理性特质。

他认为,创造力往往涉及捕捉人类的敏感度,如环境观点和文化的细微差别,人类独特的体验世界的方式赋予了创造性表达的不可替代性。同时,AI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想象力与直觉,其“创造”本质是既有数据的重组而非原创突破。人类创造力的偶然性与灵感特质,与AI基于数据训练的确定性机制形成根本对立。

他同时强调,过度依赖AI将导致人类创造力衰退,尤其需要警惕技术工具化对人类创造力的侵蚀。面对AI挑战,人类需保持“选择过载”的清醒认知——既要善用AI提升效率,更要坚守创造主体地位。

史欣悦:法律行业的“人机协作”新范式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自洽》作者史欣悦从一线实务与教学双重视角,分享了专业服务领域在AI时代的转型阵痛与破局方向。

他指出,AI技术正在重塑行业底层逻辑,传统依赖知识壁垒的执业模式遭遇根本性挑战。客户通过AI工具即可获得基础法律分析,律师资质与经验构建的专业护城河价值相对弱化。在法律文书写作领域,工具显著提升法律文本写作的规范性与专业性,但在电话咨询、合同谈判、争议调解等实务工作中,AI难以替代人类对人情世故的把握。

面对变革,史欣悦建议年轻从业者需建立“人机协作思维”,将AI视为副驾驶而非替代者,重点锤炼三大核心能力:一是系统思维能力,要突破单纯法律分析框架,融合商业逻辑与组织管理视角;二是共情力,要深入理解客户真实需求,着重提供价值情绪;三是执行力,既要能做成事,又要懂得风险控制,偏知识向的人更要加强执行能力,这是人类真正的优势所在。

中信书院:知识服务升级回应时代之变

无论是经济转型、媒介革新还是职业挑战,核心都指向一个问题:如何在变化中把握确定性?具体到出版行业,未来的知识服务又该如何应变?中信出版集团知识服务事业部总编辑丁川围绕“后知识付费时代如何获取知识”作主题分享,并发布“2025中信书院知识服务全新升级计划”。

她指出,在后知识付费期,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阅读早已超出了一本书所承载的范畴,从单一图书交付延伸至长链路服务,以知识服务提供可验证的实用效果和读者之间的高互动体验,同时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

文学沙龙:让经典回归生活,开启口袋里的文艺复兴

4月18日晚,2025中信出版阅读生活节的特别活动之一,“让经典回归生活”文学沙龙在北京中信书店三里屯店举办。活动特邀作家阿乙、朱岳、孙一圣、杜梨出席,中信出版集团文学事业部总出版人楚尘,以及在场编辑、新媒体人共同参与讨论。

作家心得:经典是对抗不确定性的精神铠甲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经典的力量,这是在场四位作家共同提及的阅读感受。

作家、译者杜梨以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为例,分享经典如何跨越时空引发共鸣。她谈到,《我是猫》作为近代日本文学的经典文本,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学、日本俳谐文学和西方的讽刺文学,借用猫咪的视角描写文人的志趣与风骨,俏皮的语言给人一种极难得的阅读体验。

在她看来,“无界文库”为《我是猫》选取的竺家荣译本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可爱”,温柔有趣,比如“跳猫猫舞”等,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口味。竺家荣将北京方言融入译本,正好对应了身在东京的夏目漱石,由此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应。

孙一圣坦言,自己年少时曾偏爱现代派作品,如今却通过重读《老人与海》等经典领悟到现实主义的震撼。当身为创作者的他再次读到老人连续84天捕不到鱼而仍然出海的故事时,他感到,“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写得激动人心,让读者读得激动人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真正考验着一个作家的功力”。

孙一圣认为,“无界文库”精巧的小开本设计,方便了读者不断地去重复阅读经典。在此过程中,读者能以陌生化的眼光重新观看稀松平常的生活,从而产生新的精神体验。

朱岳同样从自身阅读经典的经验谈起。他分享了自己青年时期在循环播放曾轶可的《forever 21》的麦当劳读川端康成的《独影自命》的经历,指出经典与流行并非对立。通过《forever 21》这首歌,他将川端康成和年轻时的自己永久地联系在了一起。

朱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写作者,还是一名非常资深的编辑。因此,他更理解纯文学打开自身受众面的不易,他对“无界文库”系列新书寄予相当的希望,期待大家从“无界文库”中,从经典中找到力量。

阿乙谈到,人要想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提升,必须舍得脱离“舒适区”。他引用莱辛寓言中一种叫“美罗普斯”的鸟,精准刻画了部分读者“既想飞翔又不舍大地”的阅读心态。他认为,“无界文库”给这类读者提供了一个脱离“舒适区”的契机,“当我们不知道选择什么的时候,选择名著肯定是不会错的。”

在“无界文库”已出版的20种书中,《局外人》《变形记》《红与黑》都曾对阿乙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经典为他在人生选择、写作道路上提供了解放性的指引,使他解开写作的桎梏,变得不怕失败,敢于经历。“如果人的仓库里只有一锭黄金,那么他是贫穷的。”

出版人感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唯有经典

作为“无界文库”出版项目的总策划人,楚尘谈到,“做中国的文库本”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而直到2025年4月,这个愿望才终于落地。

处于流量时代,销售方法的变化、新媒体的冲击,以及读者的流失,共同造成了出版业的困境,可是面对如此繁杂的问题,“文学出版还要做下去”。

“如何为中国的读者做一些真正他们想要的东西?”文库本就是一个答案。楚尘期待,通过改变开本,做随身伴行的图书产品,能够使得这种阅读形式在中国落地,让经典回归,走入普通读者的生活。

在谈及图书的生产过程时,楚尘透露到,除了反复推敲选目,团队还结合国外文库本的经验,在排版、开本、纸张、胶水、印刷工艺的选择上下了很大功夫。“每一种行间距、字间距、字体、字号都经过无数次的整合,才形成今天的样式。”他表示,“总共有数十种版式,数十种适合文库本的纸型全部上机反复测试,目前的印刷效果应该是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状态。”

楚尘表示,在未来,还会有数百个品种与读者见面,“无界文库”将以“传统经典+未来经典”的架构进行规模化出版,前期重心放在文学领域,后期将逐步延伸至其他领域。他认为,只做传统经典容易固化,未来经典才是值得前进的方向,它会让无界文库更加开放、流动、多元。

楚尘希望“无界文库”能成为中国文库本的先行者,带动更多业界同仁与广大读者认识文库本,认同文库本,共同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让经典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自媒体人荐读:让文学经典与新一代碰撞

沙龙的最后,四位新媒体从业者分享了自己阅读“无界文库”的感受。

播客“开卷有益”主理人Max表示,经典一直是他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养料,《局外人》启发了自己理解存在主义,理解荒诞;播客“安全出口”主理人老段则在与《我是猫》的共鸣中,体会到了当时与现下联通的“时代的失重感”;播客“河童打扰了”主理人沙拉借助自己的观鸟体验,讲出了《悉达多》的启示,“人不仅要追求意义,更要重视追求意义的过程”;小红书读书博主面面则表示,《变形记》重新唤起了她对经典文学的感知和兴趣,激励她继续阅读,继续关注经典。

四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无界文库” 以轻量化形式降低了经典的阅读门槛,给读者提供了随时随地阅读的良机。他们一致认为,文学带给读者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感动,期待当下的新一代读者通过“无界文库”,与经典文学展开新交流、新碰撞,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感悟。

以阅读为舟,共赴时代之潮。中信出版以三场活动串联起“过去、当下与未来”,文学沙龙锚定经典的精神传承,页间市集重塑当下的阅读场景,未来开放麦直面未来的变革挑战。这些活动共同诠释了阅读的多维价值:它既是个人对抗不确定性的知识铠甲,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思维助手,更是城市文化生长的精神根系。

未来,中信出版将继续携手优质作者与跨界伙伴,以阅读赋能大众,以书香引领生活,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智慧与力量。

朝阳书市:全民阅读,助力公共文化新可能

4月22日-5月5日在朝阳公园举办朝阳书市,作为北京最受瞩目北京阅读季系列活动之一,中信出版展台广受好评,并于4月26日举办朝阳书市中信出版专场名家活动,特邀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自洽》《有言以对》作者史欣悦;《博物》内容总监、《自然会有答案》作者林语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中国石探记研发部主任、《读虫记》作者苏洽帆亲临现场,积极践行全民阅读、助力优秀文化传播。

在文化传播日新月异的当下,中信出版积极践行"深化全民阅读"战略,展现出版机构在新时代重构知识传播范式的创新可能。积极突破、努力尝试通过新的阅读生态连接用户、激发活力。让文化的火种通过出版阅读传递得更广、更远。

0 阅读:1

正商参阅

简介:知名政商、财经、文化类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