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旅居美国的网友们接连晒出中餐馆消费账单,令人直呼 “吃不起”。一份川式宫保鸡丁 15.99 美元,回锅肉 16.99 美元,鱼香肉丝配饭更是卖到 28.99 美元。主食类也不便宜,担担面 9.99 美元,8 个抄手或水饺 8.99 美元,就连四川泡菜都标价 6 美元。湖北老板经营的包子铺里,10 个上海小笼包 13.99 美元,6 个香菇青菜包 11.99 美元,换算下来,一个包子的价格就超过了 1.8 美元,价格远超国内水平。

美中餐饮业联合会主席胡晓军道出背后隐情,饺子价格的变化就是缩影。
曾经几钱一个的饺子,如今单价普遍超过 1 美元,部分高端中餐馆的手工水饺甚至卖到 2 美元一个。据统计,在美中餐馆的平均菜品价格,相较于新冠疫情前已经上涨了 25% - 30%,如今又因美国加征关税,面临新一轮成本冲击。除了食材本身,关税的增加还导致运输成本大幅上升。海运价格波动剧烈,集装箱费用上涨,使得从中国进口的食材抵达美国时,成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许多。
中餐馆常用的花椒、辣椒、豆瓣酱、酱油等调料,大多依赖从中国进口。关税加征后,这些原材料成本飙升 10% - 50%不等。以花椒为例,过去每公斤进口成本约 15 美元,如今已涨到 22 美元以上。不仅如此,酱油等调味品的成本也因关税和汇率波动而水涨船高。成本压力之下,餐馆只能上调菜品价格。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了旅美华人的饮食选择,不少人开始减少去中餐馆的次数,转而选择更便宜的快餐。而对于中餐馆经营者来说,价格上涨虽然是无奈之举,但也面临着顾客流失的风险,在关税阴影下举步维艰。

为应对困境,部分餐馆尝试寻找本地替代食材,但风味难以保证。比如,用本地的辣椒替代四川干辣椒,做出来的菜品失去了正宗的川味灵魂,导致老顾客不满。还有些餐馆通过优化菜单结构、推出套餐来平衡成本。推出一些搭配合理的套餐,既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然而,这些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未来在美中餐馆该如何突破困境,亟待探寻新出路。或许,建立本地化的食材供应链,加大研发适合本地口味与成本结构的菜品,以及联合起来与供应商谈判争取更有利的采购条件,将成为在美中餐馆扭转局面的关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