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月 18 日晚 8 点半左右,昆明市盘龙区昆明广场中央 B 区 4 栋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疾首的电梯惨剧。59 岁的业主韦某在陪儿子楼下玩耍时,因儿子想跳绳,便独自上楼去取。然而,他搭乘的电梯却突然失控,从 17 楼急速坠落到负二楼,紧接着又猛冲至 33 楼。仅仅 7 秒的时间,韦某的头部遭受重创,血溅电梯,当场不幸身亡。
事发后,涉事电梯被立即暂停使用。2 月 21 日,昆明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市监、应急等部门已对事件展开调查,同时小区多部电梯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维保。但这起惨剧背后,诸多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在查看涉事电梯的维保记录时,却发现了异常。扫码显示最近检验时间为 2023 年 10 月 15 日,而维保记录竟标注 “暂无” ,可物业却坚称 “2 月已维保”。不仅如此,同栋其他两部电梯维保记录还出现 “2024 年 9 月” 的未来日期。这不禁让人怀疑,电梯维保是否只是走过场,维保记录是否存在造假?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维保公司为节省成本,仅用 NFC 芯片伪造打卡记录,实际保养形同虚设。而在全国各地,电梯年检造假现象也屡见不鲜。多地推行的 “扫码查维保”,本应是保障电梯安全的有效手段,可如今却形同虚设。这不仅暴露了监管的漏洞,更让民众对电梯安全忧心忡忡。
值得关注的是,电梯冲顶事故的死亡率远超普通坠落。当轿厢以超重状态极速攀升时,人体会承受超过体重 5 倍的冲击力,头部撞击轿顶后二次摔落往往造成致命伤。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超六成电梯未安装上行安全钳,一旦制动系统失效,轿厢便如炮弹般直冲井道顶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幸遭遇电梯急速下坠,一定要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首先要疯狂按亮所有楼层,争取触发紧急制动;背部紧贴厢壁,用脊椎分散冲击力;曲腿踮脚尖,像弹簧般缓冲致命撞击;同时,用手机竖拍轿厢号,方便救援人员快速定位。
目前,昆明市监局已介入调查,预计 30 个工作日内公布结果。韦某家属也在等待一个真相和交代。这起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电梯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加强监管、规范维保,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