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一则“超3成上海中学生有抑郁症状”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再次引起了网友的讨论,很多网友和家长质疑,比例真有这么高吗?中学生和家长应该如何面对?
根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提出的分析,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这个比例较十年前大幅上升,其中重度抑郁为7.4%,一半又来自于在校学生。
从区域分布来看,上海远远超出24.6%这个比例,其中上海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竟然高达36.4%,初中、高中、职高分别为:36.0%、33.2%、46.3%,男生、女生有抑郁症状者分别占37.5%、35.4%,这意味着每3个上海中学生就有一个有抑郁症状。
抑郁症是现在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是现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类型,其特征是显著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有明显的焦虑感,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言语)紊乱等精神分裂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和抑郁症状有明显的区别。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仅次于心血管、肿瘤和呼吸疾病,而抑郁症状则是有抑郁症的相关表现。这次受到大家关注的正是抑郁症状,而非抑郁症。不过,这组数据在新学期开学前公布,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77.4%与人际关系有关,69.6%与家庭关系有关。抑郁症的成因复杂,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应激事件等相关,由于青少年处在生命过程极为特殊的阶段,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更加复杂。
尤其是近年来中考和高考人数增多导致升学压力进一步增大,中学生面临升学和学业负担,可能导致抑郁的增加。另一方面,中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家长、老师产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出现各种烦恼,父母和家庭缺少关爱,从而使中学生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抑郁症状。
对此,教育部门已于2022年正式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关注、早帮扶,并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但更主要的责任是家长和家庭,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多陪伴和交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孩子碰到心理问题时,可通过改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缓解,使他们逐渐摆脱抑郁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