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中美互加关税,可谓是把我都给看呆了,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很多关于生猪养殖行业的思考,在这场贸易纠纷中,能够为我们生猪养殖行业提供什么启发呢?我顺势推出《贸易战与生猪养殖业》系列专辑,借着贸易纠纷,尝试着深层次的为大家解释一下生猪养殖行业的一些问题。
上文我们说了中小型猪场利用饲料去内卷成本,今天我们说说生猪品种,如果说粗浅一点的去理解这个问题,许多人会觉得不就是说种猪品种嘛,有什么好说的。其实今天我想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的,是仔猪的生产成本与使用成本的问题。
1、产仔多的品种就好?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个关系,我就拿我们中国的太湖猪做个比喻吧,平均胎产二十几头,PSY轻松干上四十,按说这么好的品种,应该许多人养才对呀,为啥现在都沦落到需要保种的地步了?许多人应该就会说,这个猪长速太慢了,料比太高了。
我想这就可以说明我今天想要表达的观点,我们不能单纯的看生产一头断奶小猪要多少钱,三百块钱还是两百七,我们还应该关注这头小猪到了出栏的时候,他的料比是多少,日增重是多少。
2、集团公司更看重料比
再说一个小例子,目前集团公司的生猪放养业务,多数采用自养母猪与外采小猪相结合的方法来保障仔猪的供应,那自养母猪与外采小猪,体现在最终出栏上面,有没有差异呢?答案是有,大约差异0.2个点的料比,以同样是双阴小猪为例子,自养母猪生的小猪,7到120公斤阶段,综合料比大约就是2.3左右,而外采仔猪,同样的7到120公斤阶段,综合料比大约就是2.5左右,这里有一个0.2的差异。
3、卖小猪的种场和全流程集团公司不同的战略方向:
原因何在?因为卖小猪为主的母猪场,他的经营侧重点肯定是多生了,他自然会选择法系,丹系,这种繁殖力更强的母猪作为终端母本,然后搭配料比低长速快的新美系公猪作为终端父本,至于体型嘛,往往就被忽略了。
而集团公司自养母猪,他的经营侧重点肯定是料比,越低越好,那这样的话他往往就会选择PIC的337或者837公猪,或者德康E系公猪,这些侧重于低料比高长速的公猪品种,同时还会兼顾一下体型这些。

4、中小型猪场如何品种改良降低成本:
我们中小型猪场该如何通过种猪品种来降低我们的成本呢?我想主要就是应该以料比为第一导向,兼顾繁殖性能,体型的话适当追求即可,毕竟料比低的猪往往体型都一般。不过这里面又面临了一些实质性的考量,那就是中小型猪场,500头母猪以下的这一群体,往往生猪的销售容易被集团公司实质性挤压生存空间,猪中介喜欢挑体型,体型好的优先购买,体型差的就降低一毛两毛钱,养殖户往往贪图新美系的贵那么一两毛钱,陷入体型为王的怪圈里面,加上中小型猪场往往不算料比账,卖猪的那一两毛钱是实打实看得见的,而不算料比账自然就不清楚料比差异带来的隐性成本了。
这点在三月份全国调研的过程中,体现得很彻底,目前中小型猪场种猪品种一般的,蓝伪稳定的那种,从7公斤到125公斤阶段,料比轻易突破2.8,稍微压一压栏两百七八才卖,料比突破3.0!
鉴于当前中小型猪场的现状,这个系那个系傻傻分不清楚,可能真的只有PIC的配套系更为适合我们中小型猪场,每个省基本都有扩繁厂,买他的母猪公猪也方便,我想这应该也就是最优的选择了。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