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文胆是刘放,刘备的文胆是李朝,那孙权的文胆是谁?

群众魏蜀吴史 2025-04-19 04:38:50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所谓文胆,是指专门为高级政治人物草拟、撰写各种文告、檄文、讲稿等文案,并出谋划策的高级幕僚,就是俗称的“笔杆子”。三国时,曹操、曹丕、曹叡本身就是文学大家,他们的文胆有刘放、陈琳、阮瑀,其中刘放是曹氏祖孙三代的笔杆子;刘备称汉中王、称帝,表告册文分别由李朝、刘巴撰写,他们可称刘备的笔杆子。那么孙权的笔杆子是谁?答案是胡综。

胡综是孙权的文胆

一、典国密事

胡综,字伟则,汝南固始(今安徽临泉)人。

关于胡综老家固始县,唐代史学家张守节认为即“光州固始县(今河南固始)”,这其实是把汉、唐固始县给弄混了。

按,西汉时改秦固陵县为固始县,属淮阳国,址在今河南太康。东汉时,改秦寝县(今安徽临泉)为固始县,属汝南郡(治平舆,即今河南平舆),西汉固始县则废县属阳夏县(今河南太康)。南朝宋侨置固始县,址即今河南固始,南梁改回秦蓼县,北齐复为固始县,至隋唐属光州。

所以胡综的家乡,实在今安徽临泉。

胡综幼年丧父,在汉末离乱时,母亲带着他避难到了江东。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孙策跃马长江,开疆拓土。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下会稽(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自领会稽太守(参见)。时年胡综十四岁,被孙策任为门下循行,即不主实事的门客。

由于胡综和孙权年龄相仿(胡综比孙权小一岁),孙策就让他和孙权一起,在吴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读书。

胡综曾与孙权一起读书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领江东。当时曹操正在北方与袁绍交战,他无暇东顾,即以朝廷名义拜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参见)。孙权于此时任胡综为金曹从事,即负责财布、铜铁、市租的财政厅长。

此后,胡综随孙权征江夏(治西陵,即今湖北武汉)黄祖,战后被拜为鄂县(今湖北鄂州)长。

建安十四年(209年),赤壁战后的孙权两家进入蜜月期,孙权表拜刘备为荆州牧,刘备则表拜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参见)。

孙权移治所于京城(今江苏镇江),他又召回胡综,以其为书部从事,让他与是仪、徐详共掌军国机要。

是仪是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人,他在中原大乱时南下依附扬州牧刘繇,后被孙权征召入幕府,官至尚书仆射(参见)。徐详是吴郡乌程(今浙江胡州)人,曾在孙曹第二次濡须之战时奉孙权之命向曹操请降,后为吴节度官,典掌军粮。

二、为权文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方空虚之机,背刺盟友,擒斩关羽,据有荆州(参见)。为防止刘备报复,他积极向曹操靠拢,被曹操表拜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袭位汉丞相、魏王。同年,曹丕篡汉称魏帝,改元黄初。孙权再向魏称藩,被封为大魏吴王,胡综、是仪、徐详都被封爵亭侯。

孙权向魏称藩,被封吴王,胡综封亭侯

黄初二年(221年),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称帝的刘备兵出白帝(今重庆奉节),东征孙权。孙权以现有兵力薄弱,派胡综到各县新选兵六千人,设二部解烦营,以徐详为左部督、胡综为右部督,

最终,大都督陆逊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大败刘备军,是为三国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

吴王黄武二年(223年),江东将领晋宗率军叛逃入魏,被魏封为蕲春(从江夏、庐江郡析置,治蕲春,即今湖北蕲春)太守。晋宗离长江数百里,但多次侵扰江边百姓。孙权以胡综与后将军贺齐,率将军刘劭、鲜于丹等,轻装疾行突袭蕲春,最终生擒晋宗,胡综因功加建武中郎将(参见)。

黄武八年(229年)夏,传有黄龙现于夏口(今湖北武汉)。孙权以此祥瑞,正式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并改元黄龙。他又制作黄龙牙旗,树于中军,诸军皆视牙旗进退。

胡综文采甚佳,史载孙权统事以来,诸文诰策命、邻国书函,大都出自胡综之手,他可称为孙权的文胆。当时孙权一高兴,就命胡综作《黄龙大牙赋》以歌盛世。当然,我们以今天的眼光看,这篇赋无非就是大吴煌煌、天鉴神照之类歌功颂德的词藻排列,也称不上有什么文学性。

同年。蜀国听闻孙权称帝,派陈震来贺,并重固盟好。胡综撰写盟文,文辞优美。双方升坛歃盟,交分天下,就是约定灭魏后平分魏土(参见)。

孙权称帝,陈震奉诸葛亮命来贺

自此,三国鼎立局面完成形成。

三、入为侍中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的当年,重移都回建业(今江苏南京)。徐详、胡综又一同任侍中,都晋封乡侯,并分兼左、右领军。

当时从魏国投降过来的人有的说,魏振威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吴质,受到魏朝廷猜疑,胡综于是伪为吴质作投降文字三份,以乱魏上下。

在这三份伪降书中,胡综借吴质的口气写道:值逢大乱,又处边鄙,欣闻践阼,心向慕之。臣当年为曹氏交接,总领河北,自谓永与其同生死。然曹氏亡故,幼冲统政,谗言弥起,遂致猜疑,将有商鞅、白起之祸,惟愿陛下见纳。当年许攸舍袁就曹,为曹规划,终破袁军,以定大业。若曹氏不信许攸,则无此功,愿陛下思之。

这三篇文字,可与周鲂忽悠曹休的七条对照着看(参见),亦可知孙吴上下,偏好此变诈欺瞒之计,已成风气。

吴质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其实在历史上大有名气。吴质才学通博,在曹丕、曹植兄弟间都受礼爱。在兄弟二人争储时,吴质为曹丕谋主,为曹丕上位立下汗马功劳,演义中躲在竹笼进曹丕府被杨修发现然后再竹笼装绢欺杨修的主角正是吴质,曹操出征曹植长歌曹丕长哭不起因此被认为真情流露的操盘手也是吴质。他与司马懿、陈群、朱烁还被并称为曹魏四友。

吴质为曹魏四友之一

曹丕称帝后,以吴质为中郎将,持节都督幽并诸州军事(参见)。黄武五年(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即位,所以才会流出他不再受重用的传言。

胡综这三份伪降书流传于世后,这时吴质却已被曹叡征调入朝为侍中,所以并没有达成反间的预期效果。

但吴质确实也不是什么好鸟。他出身寒微,得意后不免望形,嘲笑宗室曹真肥胖,并对曹叡说,陈群平庸、司马懿忠智,致陈群被疏远、司马懿受亲近。可以说,司马懿后来掏空魏室,吴质也得记一功。吴质去世后,因他生前仗势欺人,被朝臣恶谥为丑侯。后在高贵乡公曹芳在位时,经其子吴应多次上书辩驳,才改谥为威侯。

四、居中调停

黄龙二年(230年),魏青州人隐蕃归附孙吴,孙权一时没有接见。隐蕃于是上书孙权:“纣王无道,微子出走。汉高宽仁,陈平投奔。臣今年二十有二,舍封邑,归有道。然臣至有日,视同凡人,使臣心中良谋,不得上达。臣郁郁长叹,乞蒙引见。”

此书到孙权手后,孙权即召隐蕃入宫。隐蕃见到孙权,鼓动如簧巧舌,应对如流,然后纵谈天下局势,说得那叫一头头是道。

胡综当时也在座,事后孙权问胡综,隐蕃此人如何?胡综答道:“隐蕃上书,夸夸其谈有类东方朔,巧捷诡辩如同祢衡,而才智皆不及二人。”

东方朔木雕

孙权又问该给隐蕃个什么官?胡综道:“不可让其治理百姓,可在京城给个小职试试如何。”意思就是不可让他外放,放在京城可以随时看着,省得他惑乱一方。

但孙权认为隐蕃长谈间对刑狱之事见解不凡,于是任他为廷尉监,即主管刑狱的廷尉属官。

隐蕃能言善辩,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都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郝普尤其与其亲近,常为其仅得个廷尉监的职务叫屈。太常潘濬之子骑都尉潘翥也与他亲善,孙吴朝臣因为这几人都与隐蕃亲近的缘故,更与隐蕃交接。一时隐蕃府前车水马龙,都争相与其倾心相待(参见)。

潘濬听说儿子潘翥与隐蕃交往密切,还送礼给他,勃然大怒,写信责骂潘翥,并要他索回所送礼物。当时人们都不理解,但很快,大家就理解了。

原来,隐蕃是受曹叡指派打入孙吴的间谍。曹叡正是看中了隐蕃舌动惊风雷的辩才,让他诈降入吴,求为廷尉,并借此职位离间孙吴君臣。

黄龙三年(231年),隐蕃因谋叛逃走,被抓后虽经严刑拷打,要他召出同党,但他终不发一言。孙权让押隐蕃上殿,对他说:“你何必以自己的身体替别人受刑呢?”隐蕃答道:“足下可知,大丈夫行事,岂能无伴。但烈士殉难,岂有牵涉别人之理?”他终绝口不言,引颈受戮。

隐蕃被诛而不告发一人,有他有气节的一面,更大的可能是,他想继续在孙吴君臣间打下一颗互不相信的钉子。事实上,受隐蕃案牵连,赦普受责自裁,朱据被禁足四年,只有潘翥因父亲极力反对他与隐蕃结交而免过一劫。

廷尉为九卿之一,属官有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

胡综经此事,被孙权拜为偏将军,兼左执法,领诉讼事宜。

大帝嘉禾元年(232年),辽东(治襄平,即今辽宁辽阳)公孙渊向吴称藩(参见)。孙权主张接纳,要授公孙渊为大吴燕王。辅吴将军张昭极力反对,言辞恳切,孙权大怒,按刀愤愤道:“张公在众人面前折辱于孤,孤怕会做出出格之事!”意思就是威胁张昭,再逼急了,他可能会过激杀人。

说过这话,孙权就派人前往辽东,授公孙渊职。张昭也很生气,称疾不朝。孙权就让人用土把张府门封死,张昭也倔劲上来,再在里边封一圈,以示饿死也不出门。

事实证明,张昭的判断是对的。公孙渊见到吴使,斩其首而再附魏。孙权这才腆着个脸去张昭府上赔罪。但张昭就是不出门,甚至孙权放火也闭门不见。后胡综出面说和,才使君臣二人重归于好(参见)。

但胡综的人生也有起落,他就差点让“护前”的朱据给收拾了。

嘉禾六年(237年),魏庐江(三国时魏、吴均置庐江郡,魏庐江治六安,即今安徽六安;吴庐江治皖县)主簿吕习请求吴大军前往支援,称他将开门为内应。

孙吴以卫将军全琮、前将军朱据率军前往,而以胡综宣达诏命。吴军到达六安,吕习事败,他们只好退军。全琮觉得军出无功,打算分派诸将,搞些突袭,以期小有所获。耻为人下的朱桓却认为受全琮指派是耻辱,于是就去找他理论。全琮为尽快摆脱朱据纠缠,就说这是胡综的主意。

于是朱据又找胡综来问话,意图办他的难堪。但朱据营中有一人将此事告知胡综,胡综即离去。朱据愤而杀此人,并将前来劝解的佐军杀害,而后佯装发病,径直回建业疗养去了(参见)。

全琮位至右大司马、左军师

孙权爱惜朱据功绩、才能,并未追究其责。但胡综却白白受了一场惊吓,差点被朱据发飙杀掉。

胡综生性嗜酒,而且酒风不好,酒后欢呼跳跃,有时甚至随手抓起酒杯,丢打左右。孙权倒是也爱其才干,也不予责怪。

胡综也确实有才。

当初因为内外事务繁多,孙权专门制定科律,规定长吏遇到丧事,不能离职奔丧。但生离死别,人之常情,因此仍多次有人不遵此律。孙权甚为忧虑,就让朝臣议论解决办法。胡综认为,应明定具体法律条文,告知百官,犯者将遭极刑。然后杀一儆百,必可杜绝此现象。

孙权就采用胡综的意见,从此以后,离职奔丧的现象再无发生。

大帝赤乌六年(243年),胡综去世。其子胡冲袭爵。

胡冲性情平和,有文采,吴末帝孙皓天纪年间(277—280年)为中书令,曾作《吴历》六卷。天纪四年(280年),晋军攻到建业,孙皓听胡冲和光禄勋薛莹(太子少傅薛综之子)之议,效仿蜀主刘禅,素车白马,衔璧牵羊,面缚舆榇,到晋营投降。入晋后,胡冲为尚书郎、吴郡太守。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