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议员称俄有权从中国收回辽宁舰,国际法和历史事实站哪边?

道義长存 2025-04-30 15:20:19

前言

一艘承载中国海军梦想的航母,竟然被俄罗斯议员喊话“要收回”?

曾经,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漂泊无依,差点沦为废铁;但在中国人的努力下,它“涅槃重生”,成为中国海军迈向深蓝的象征。

可没有想到的是,就在2023年,俄罗斯议员谢尔盖·卡根诺夫等人却发表惊人言论,表示俄罗斯有权从中国收回辽宁舰。

那么,俄方此话是真有依据,还是政治作秀?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动机?

辽宁舰的“重生”

辽宁舰的来历,是一段从“废铁”到“重器”的传奇。

它的前身是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苏联解体后由乌克兰继承,1998年,乌克兰通过合法程序将这艘未完工的舰体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中国商人。

这笔交易完全符合国际法,根据《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司法管辖豁免公约》,乌克兰作为主权国家有权处置其资产,俄罗斯作为第三方无权干涉。

更何况,交易完成后,“瓦良格”号的归属权已明确转移至中国,俄罗斯的所谓“追索权”在法律上站不住脚。

更为重要的是,当“瓦良格”号来到中国时,这艘舰体不仅缺乏动力系统,连设计图纸都不完整,堪称一堆“废铁”。

然而,中国没有放弃,2005年,改造工程正式启动,8000多家企业和数十万技术人员投入其中,攻克了舰用特种钢、电磁兼容系统、346型相控阵雷达等一系列核心技术。

2012年,辽宁舰正式服役,成为中国首艘具备实战能力的航母,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实力,也让辽宁舰从法律到技术上都彻底成为“中国造”。

站在中国立场上,辽宁舰的改造是中国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的缩影。

它的动力系统、武器装备、舰载机歼-15等核心部件均为国产,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技术体系早已不兼容。

俄罗斯议员的“收回”言论,忽视了这一事实,更像是对历史和法律的无知。

而这背后,俄方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

俄罗斯的动机与海军困境的尴尬

谢尔盖·卡根诺夫等俄罗斯议员的言论,表面上是对“苏联遗产”的追索,实则反映了俄海军的困境和国内政治的复杂博弈。

俄罗斯目前仅有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但这艘与“瓦良格”号同级的姊妹舰自2017年起因维修事故频发,长期趴窝。

2018年,维修中的“库兹涅佐夫”号遭遇起重机倒塌,2020年又发生火灾,导致其服役时间一再推迟。

更雪上加霜的是,2022年俄乌冲突中,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被击沉,俄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进一步削弱。

在这种背景下,辽宁舰作为技术成熟的航母,自然成为俄方眼中的“香饽饽”。

俄方认为,辽宁舰与“库兹涅佐夫”号技术相近,若能“收回”,可快速填补海军战力的空缺。

但这种想法完全不切实际。辽宁舰的改造已全面国产化,其雷达、通信系统、舰载机等关键装备与中国自主研发的体系深度整合,与俄方装备早已不兼容。

更重要的是,俄方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辽宁舰的合法所有权属于中国,俄方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提出“收回”。

克里姆林宫对这一言论的冷淡态度也说明,俄高层并不支持这种无理主张,仅将其视为“个人观点”。

从中国视角看,俄议员的言论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

俄罗斯部分政客对苏联遗产抱有“正统继承者”的情结,对中国航母技术的快速发展既羡慕又焦虑。

近年来,中国海军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电磁弹射的福建舰,展现了惊人的技术跃升,而俄罗斯海军却在维护老旧装备上捉襟见肘。

这种反差,或许是俄方提出“收回”言论的心理动因。

可无论动机如何,辽宁舰的战略意义对中国而言无可替代,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它的价值。

辽宁舰的战略价值

对中国来说,辽宁舰不仅是海军现代化的起点,更是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它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英、法之后,少数具备航母研发能力的国家。

从2012年服役至今,辽宁舰承担了舰载机飞行员培训、远洋作战演练等核心任务,为中国后续航母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中国已形成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的航母梯队,福建舰更是全球少数配备电磁弹射系统的先进航母。

辽宁舰的改造过程,还承载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

从一堆缺少图纸的“废铁”,到自主研发动力系统、雷达和武器装备,中国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它的每一次出海,都在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守护自己的海洋权益!

即使未来辽宁舰退役,它更可能被改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博物馆,而绝不会被出售或交还他国。

俄罗斯议员的“收回”言论,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挑衅,也低估了辽宁舰在国人心中的分量。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他建议向中国“回购辽宁舰”》2023年1月7日

新民周刊:《俄有人建议回购辽宁舰?请注意这三点》2023年1月14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