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老兵、退伍兵——我在王牌劲旅149师服役的日子

一介退休老干部 2024-12-23 09:52:35

文/陈卫东

七律 忆芳华

懵懂少年喜从军,投身熔炉建功勋。

练就一身疙瘩肉,浇注满腔爱国情。

劲旅南疆凯旋归,披甲屯垦更爱民。

稼穑翠绿染戎装,军魂伴我一生行。

——笔者当年在成都军区《战旗报》发表的作品

我在部队平凡无奇又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回味,经历刻骨铭心更是难以忘怀的……回想当年,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懵懂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成都军区、来到大西南、来到大凉山,走进部队这所大学校大熔炉。

我和战友们一起学学军事,学文化,在王牌劲旅149师、在铁拳猛虎447团我们同吃一锅饭,同穿一身军衣,同唱一首歌。一起站岗放哨,一起摸爬滚打。训练场留下过我疲劳的脚印,庄稼地洒下过我滴滴汗水,大凉山见证了当兵人的辛劳,牛日河记录下绿军衣的纯粹与浪漫……

(一)夜入大凉山

1981年底,我和一百多名十七八岁社会青年,以及刚从学校毕业的小伙子经过半个多月的体检、政审,换上还散发着纯棉布匹香味的崭新军装军帽、背着打好的背包,乘坐3辆地方解放牌大货车离开川北革命老区南江县,来到广元火车站旁边的兵供站。

住宿一夜后,第二天便搭乘火车(箱式货车)前往凉山州甘洛县。火车傍晚暂停成都,利用加水、大小便的短暂空闲我张望了一下夜幕下灯火璀璨的四川省会---成都,和我一样大部分战友都是第一次路过心中向往的大都市。伴随“哐当、哐当”的火车轮和铁轨摩擦发出的带有节奏的声音,经过沿途十几个车站停靠,七八个小时后,天已蒙蒙亮抵达目的地甘洛彝族自治县。

后来才知道我们所去的部队是成都军区50军甲级野战摩步化149机动师驻防凉山州境内的一个团。445、446、447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团和汽车团都驻在成昆铁路沿线附近枕戈待旦便于机动,随时准备向西南方向开拔应对边境突发紧急情况,师部驻扎乐山市。

149师(军改后149师已并入西部战区)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单独配属昆明军区13军指挥,参加西线对越军王牌316A师针对性作战。在接兵排长的招呼下,我们背着背包,纷纷从几节车厢推推搡搡下到站台,走过“甘洛站”的站牌。

举目一观,车站站房内外披着羊毛“搽尔瓦”围肩披风盘座休息和熟睡的彝族老乡,车站对面山峦叠嶂、高耸入云,伴着晨雾感觉一股寒意迎面袭来……

(二)进驻新兵连

长长的新兵队伍在几个接兵干部“跟上、走好”的催促下沿着河边公路、跨过大桥、穿过甘洛县城,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徒步行军,来到山沟里面的新兵连驻地。

新兵连营房听说是原来107炮连的老营房,一个没有封闭的长方形大型四合院,中间还有一栋,都是一层红砖砌简单瓦房,年久失修很多门窗玻璃都没有了,有点破败不堪的感觉。营房外面有条大路是“确波”(彝族)老乡进出甘洛县城的必经之地。

山沟对面约300米处随着山势依次排开是二营各连和营部驻地。新兵连的老兵班长提前培训好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就分排分班就要开始新兵训练了。新兵连长是“红二连”副连长王政军,指导员是3连的副指导员熊明哲,排长由接兵干部担任,16个新兵班由全团抽调的老兵(副)班长担任。

为期两个月的新兵训练很辛苦,从队列、步枪、冲锋枪射击、武装拉练和政治学习。出早操、开饭、训练、午餐、训练、晚餐、晚点名,一切按部就班进行,作息时间准确无误,作风纪律要求严格,一百多人的大集体生活显得井然有序。

初冬的大凉山夜晚的风比较大、一阵一阵的还带着“呜呜”的声音。大家都是并排睡在垫有一床褥子的地铺上、所有宿舍的窗户基本上没有玻璃、变形的木门关不严实,晚上屋子里确实有点冷兮兮的。

上面的这些难处我都能够坚持,恼火的是一日三餐没有多少油水,一大盘菜放在地上一个班围一圈蹬着吃饭,菜里面猪肉丝、肉片很少,2大箩筐米饭全连基本够吃,一口行军锅烧的汤里面只有一些细碎菜叶和咸味,清汤寡水。

两个月的新兵训练感觉过得很慢,临近结束时发生一件事情想来让我感到后怕!

一天上午,新兵连由连长带队到团部打靶场汇操,除了炊事班的几个老兵在厨房收拾食材清洗蔬菜,新兵就剩下我和杨伟留守站岗,看家的文书岳国证不知去哪里了。

那时候武器弹药管理不是很严格,刚好我俩转攸到连长指导员住的连部。一间保管室存放的前几天射击训练用的步枪、56式冲锋枪和射击训练剩下的半箱子弹,我便提议拿枪和子弹到旁边的玉米地打枪,杨伟同意并示意马上行动。

于是我拿了一支冲锋枪,杨伟在子弹箱抓了一把子弹我们一路小跑来到庄稼地。四五亩半斜面的荒地里玉米早已收割干净,一群鸽子正在不远处觅食。

杨伟把子弹一颗一颗帮我压进子弹匣,好像有八九发左右,我上好弹匣对着50米开外的几只鸽子一个点射,砰砰两声,鸽子齐噗噗地逃飞而去,一只鸽子被击中不少羽毛在庄稼地上空漂飞,附近村庄的几个彝族小孩子听见枪响跑纷纷过来看稀奇。

第一次偷偷摸摸单独使用制式武器射击,心里有点发慌、手里有点发抖。我又放了两枪便递给杨伟,他接过冲锋枪也对着天空开了几枪,我们便慌里慌张把枪拿回保管室放好。

大家会操回来,不知道是谁报告了连长,在晚点名时对这起严重违规行为连长当着全连干部战士的面狠狠地责骂了我两个。

(三)初下老兵连

时光慢慢,寒风凛冽。新训就要结束了,几个鬼精鬼精的城镇兵在找排长、连长活动想去自己认为能够学到技术的好单位。我一直想去我们的接兵排长严仕宏所在的团直属特务连。因

为我入伍前听严排长接兵时讲述他在对越反击战中带队搞侦察,捕俘、撤退时搞爆破的故事,就有想当一名英勇的侦察兵的想法。后来才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放弃高中学业,16岁就报名参军来到部队。

可能是我胆小或者没有找严排长沟通的原因,特务连、通讯连、后勤汽车排、修理所等直属单位都没有去成。王连长是河南人,长相英俊、一米八几的个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军事技术过硬,他参加过1984年首都大阅兵,他是我最崇拜的现代军官形象。

后来我想也去王连长所在的一营“红二连”,由于偷偷打枪挨了他的骂也就没有勇气去找说。分兵那天在团部打靶场进行,我被分到1营3连,心里不是滋味感觉很失望!一同分到3连的四川巴中籍的老乡有六七个。

一营驻地在甘洛县城西头,前来领我们的老兵连长叫赵子舟,对越反击战时在“红二连”担任排长,也立过战功。去3连驻地有近1公里路程。

赵连长是云南白族人,瘦高干练、威风凛凛,特别有精气神。一路上赵连长不停地喊着“121”口令,对行进队列里面说话的新兵进行严厉呵斥,声高刺耳特别威严,感觉大家都很敬畏他!

路过二连时,他用伸直的手掌指着营房介绍到:对面就是我们二连,对越反击战时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授予“尖刀英雄红二连”,连长郑家才身中数弹仍指挥战斗,取得黄连山战役胜利。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红二连”是我们全军的楷模和榜样。

3连在2连前面2百米、机枪连在2连后面,3连(实际是1连营房,1连在河对面山上搞军农生产),左边是营部、右边是正在修建的我们3连的营房、炮连在3连右边。

我们暂住的1连营房也是2排4栋红砖一层小砖瓦、房炊事班和食堂靠里面,两排营房中间横砌围墙留口是大门,平时安排有战士昼夜轮流站岗放哨。我和贵州绥阳籍新兵刘吉文分在6班,班长是河北籍参战老兵贾连生。

3连指导员叫江克华也是参过战得军官,文化素养很不错,写得一手好字,做事有条不紊,善于精细化管理和统筹全局。

来到老兵连感觉伙食明显好多了,早上是馒头稀饭配榨菜、黑豆食、豆腐乳等,中晚餐都是3菜一汤有荤有素。连队在后面厕所旁边还有猪舍,喂养了几头大小不一的白毛生猪,为改善伙食在连队后边河对面山坡下还有几亩蔬菜地。

记得有一次打靶考核全连成绩较好,赵连长点评完毕说“晚上炊事班杀一头猪加餐庆祝一下”大家都非常高兴!

军事训练包括单双杠、百米障碍、手榴弹投掷、沙坑跳远、轻武器射击、打靶、单兵(班)战术动作、武装越野等;政治学习包括党的方针政策、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唱歌拉歌等。

1982年底我随连队搬到后面的山上接替1连搞了1年农垦,就是搞生产种玉米。期间,我父亲(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去北京参加表彰会回四川专门来部队看我,知道父亲要来部队我特别高兴,叫上在团卫生队开小车的姜仁贤一起去火车站接站,我陪老人家气喘吁吁爬到山上的营地。

待了半天离开时,父亲开玩笑说我是穿军装的农民,叮嘱我抽空看看书练练笔争取报考军校。

1983年底江指导员提拔我当班长下山训练新兵,说实话我既兴奋又激动,一是我本来就很有上进心想在部队有点出息,二是怕父亲看我在部队种庄稼回去没面子,现在终于开始有了转机。

新兵训练结束,3连也搬下山住到刚竣工的新营房。我平时爱好写作,在繁忙有序的训练闲暇我经常给成都军区《战旗报》、总政《解放军报》和当地《凉山日报》写一些“豆腐块”报道和小通讯,反映部队官兵地方群众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和基层连队建设的新人新事新风尚。

我在部队干了5年(超期服役2年),因发表作品较多、我多次受到营连嘉奖、连续2年被团部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3次荣立3等功。后来在江指导员的关怀帮助下,我先后入党、任文书、尖兵6班班长直到退伍。

(四)向军旗告别

1986年底部队退伍季到了,营部操场边大桉树上的大喇叭不停播放着男女声激情朗诵的告别词:威威大凉山、涛涛牛日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亲爱的战友们即将脱下军装转业退伍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希望你们把部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到地方。

回到家乡要保持军人的秉性不能变、军人作风不能变,军人本色更不能变!要在不同岗位上用敢于挑战、敢于拼搏、敢于争先和保持牺牲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的亮剑精神,闯出一条退役军人的人生道路……

“吃的是大锅的饭,睡的是那上下床,走路齐步走唱歌也是齐声唱。我喝过你壶中的水,你扛过我肩上的枪,亲不过是战友相伴好时光,无论新兵和老兵情谊总比军龄长,同甘共苦的日子里感情就不一样。汗水在一起流,泪珠也曾一起淌。你的妈妈来看你,我也好想叫声娘!

战友喊出口心就会涌热浪,深不过军旅情,相知岁月长,什么时候也放不下咱这战友一场……”,大喇叭播放的军旅歌曲让退伍老兵们心情激昂澎湃、潸然泪下!

两天后,江指导员集合全连宣布了连队退出现役人员名单的命令,我也在名单中。虽然知道自己今年必须要退伍回家,因为我父亲在他同学当局长的县税务局给我联系好了工作。

回望军旅,苦乐与共的青春岁月,凝结了情真意切的战友之情,结下了兄弟般的战斗友谊。当听到我的名字时还是心里泛起阵阵涟漪,眼眶湿漉漉的,充满着对战友对部队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五)退役不褪色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现在我和曾经的战友们都慢慢变老了,只有八一建军节聚会时在一起摆摆部队的逸情趣事、聊聊大熔炉里的酸甜苦辣……

年轻点的战友有的还在打拼奔波,还在为家庭为社会出力流汗、尽心尽责。这些吃苦耐劳、勇于奉献行为都是在部队养成的好习惯好传统,都值得全社会的尊敬!

老兵不老,军魂永恒。我退伍回乡从基层办事员做起,从乡到县从县到市在各个岗位都留下脚踏实地的足迹,尽力展现退役军人和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十年前组织批准我享受县团级待遇提前退休,大伙戏称我为“双退干部”。退休后,我利用注安师执业资格、安全专业知识和多年沉淀的写作能力,在私企国企央企当过安全顾问、应急专员、支部书记,用文字讴歌新时代和党的恩情,屡屡获得各种奖励,今年又被全国农贸委评为先进个人。

这里还要提及我钦佩的老连长王政军,他转业到河南洛阳检察院,他把部队的好传统、军人的好作风也带到地方,在打击犯罪维护法制和社会稳定工作中,他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工作生活学习都充满正能量。

还有3连老兵刘士召、张德同等,他们在部队是百里挑一的“兵头将尾”,优秀共产党员。作为连队骨干空闲时间带领大家练军体、唱军歌。退伍返乡后毅然外出打拼,不卑不亢,自立自强,用勤劳的双手证明了劳动的伟大!用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军人本色增添了退役军人的无尚尙荣光!

在朋友圈经常听到他们如同当年的爽朗谈笑声。战友微信群召集人张德同还经常联络并关心各地的战友,为让大伙开心还在群里出一些趣味问答题,讲一些笑话供战友们解乏寻乐……

这些平凡普通朴实无华,又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令我感动和骄傲,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0 阅读:31

一介退休老干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