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格格》是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忆,很多人都对剧中的令妃娘娘印象深刻,她温柔善良,深得乾隆喜爱。历史中的令妃也是如此,她在1745年入。刚进宫时只被封为了贵人,仅仅几个月后就被晋封为了嫔,3年后又被晋封为妃。在整个后宫令妃的晋封速度都是相当快的。要知道大名鼎鼎的永琪生母在生下他后也只是被封为了嫔,而此时的令妃尚未生育。
而且在继后那拉氏因断发惹恼乾隆时,令妃被晋封为皇贵妃,统率后宫诸事,而且令妃还是嘉庆帝的生母。但是令妃在皇贵妃位置上呆了整整十年,却始终未能再进一步成为皇后,成为后世的谜团。
1795年,令妃之子永琰被封为太子,令妃也被追封为皇后。但乾隆下发的追封令妃的圣旨明确表明了令妃被追封为皇后仅仅是因为她是太子的生母,与她自身没有任何的关系。那么乾隆如此宠爱令妃,为何不给与她皇后之位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令妃的出身了。令妃是内务府包衣出身,还是汉军旗,也就是汉人。清朝历代皇帝都对后妃的出身非常重视,康熙帝的八子胤禩就因其母妃是包衣出身,被康熙斥责,失去了夺储资格。而令妃的身世不单单是犯了这一大忌,她还是汉人。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虽然不曾向元朝一样直接分为三六九等,但潜规则不少。在清朝,满族和汉族血统明显更加高贵,汉族是被瞧不起的存在。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初就有满汉不得通婚的规定,当然这项规定并非是指满人不能和所有汉人结婚,而是不能和并非在旗的汉人结婚。令妃之所以能进宫,是因为她是在旗的,但最低等的汉军旗。
再看清朝历代皇后的出身,全部出自世家大族,比如盛产皇后的钮钴禄氏和博尔济吉特氏,一个氏满族八大姓之一,一个是蒙古贵族,孝庄皇后的娘家,据说还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后人。虽然乾隆曾多次为自己这位爱妃抬旗,以提高令妃的身份,但无论如何掩盖不了其卑贱的出身。乾隆这个皇帝终究是自私的,无论其怎么宠爱令妃都不可能为其破例,将令妃封为皇后。
此外就是废后那拉氏的存在了。虽然不知道乾隆与那拉氏究竟在途中发生了什么,但结果就是那拉氏断发,彻底惹恼了乾隆。之后,乾隆派人将那拉氏提前送回了宫,并且命人收回了那拉氏作为娴妃,娴贵妃,娴皇贵妃的册宝,基本是将那拉氏一撸到底了。
尽管如此,乾隆却始终没有下旨废除那拉氏的后位,也就是众人所说的“不废而废”。那拉氏此时的情况和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有点相似,都是被收回了册宝,但都明确的废后圣旨。也就是说,此时的那拉氏还是名义上的皇后,中宫有主。在这种情况下,令妃自然没有进位的可能。
.其实对于令妃来说,是否拥有皇后的名号已经不重要了。从1745年进宫到1775年去世,令妃在宫中生活了30年,这30年间,她一直深受乾隆的喜爱,地位一升再升,许多潜邸老人都无法与之抗衡。
而且,令妃的儿子永琰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继承了乾隆的皇位。虽然令妃早逝,但她无疑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就连她生前没有得到的后位都因她的儿子得到了。而且她的葬礼十分隆重,甚至超过了那拉氏的规格。
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但有几人能得到帝王之宠,大多数都在无尽的等待中慢慢枯萎。更别提乾隆这个花心帝王了,他有情吗,有,但是不多。无论是对于白月光富察皇后,还是继后那拉氏,亦或是新宠令妃,他对她们的宠爱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一旦触及到他的核心利益,便会立马翻脸无情,那拉氏就是最好的例子。
令妃的待遇虽然无法与乾隆的原配富察皇后相比,但也远超继后那拉氏。令妃一生唯一的失败就是没能得到后位,但对比后宫的大多数女人,令妃已经足够幸运了。但令妃也罢,后宫其她女人也好,她们不过是帝王枯燥的调剂品,过得好坏全凭帝王的心情,一生被困在牢笼之中,但在封建统治下,她们没有选泽的权利,只能认命的在深宫苦苦挣扎,化为历史的一声轻叹。
别说,还有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