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盛大举行。中央委派陈锡联前来参加活动,消息一经传出,杨勇内心的激动便难以抑制。
那些日子,杨勇总是不自觉地就念叨起这件事。但杨勇的妻子林彬却轻声叮嘱道:
“老陈如今地位不同以往了,说话做事都代表着中央。你和他交流时,可得拿捏好分寸,过去那些玩笑话千万不能再说了。”

陈锡联和杨勇都是少年时就参加了革命,后来又一起为祖国和人民奋斗,最后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为什么林彬会提醒他?他最后有没有听妻子的叮嘱去做?
因战争勇猛改名为杨勇杨勇原名杨世峻,他的父亲杨贵蟾在当地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杨贵蟾为人正直,最见不得世间的压迫与不公,骨子里满是反抗精神。在这样充满热血与正气的家庭环境里成长,杨勇从小就对武术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一天,年幼的杨勇练得气喘吁吁,忍不住问父亲:“爹,练武这么累,为啥咱们还要练呀?”杨贵蟾停下手中动作看着他说:“孩子,练武不光是强身健体,更是为了在面对不公时,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以后你就懂了。”
从那以后,杨勇更加刻苦,从未间断。1930年,年仅十几岁的杨勇加入了红军,每一次冲锋,他都冲在最前面,一次次突破敌人的防线,立下赫赫战功。短短时间,他便在部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战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

一次战斗胜利后,战友们围坐在一起休息,有人看着杨勇打趣地说道:“我说杨世峻啊,你每次打仗都这么勇猛,依我看,你干脆改名叫杨勇得了,这名字多配你这股子冲劲!”
杨勇愣了一下,随即咧嘴笑了起来,他拍了拍大腿,爽朗地回应道:“嘿,这名字好啊!既符合我这打仗的性子,还简单好记,行,从今天起,我就叫杨勇了!”
1933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正处于紧张胶着的状态。杨勇作为红三军团四十师十团的政治部主任,此刻正和战士们一同在行军途中。突然,前方传来消息:“国民党部队出现在洵口!”杨勇毫不犹豫地大喊:“同志们,跟我上!”

就在他专心指挥作战时,一颗子弹“嗖”的从他的脑袋旁飞过,鲜血从他的脸颊和脖子上流淌下来。直到战斗结束,杨勇才感觉到头顶传来的剧痛。他简单地用绷带包扎了一下伤口,便又迅速投入到战后的整理工作中,随后和大部队继续前进。
不久后,军团长彭德怀得知了杨勇的事迹,不禁连连称赞,竖起大拇指说道:“杨勇这小子真是好样的!作战勇猛,不顾个人安危,这样的战士,就是我们红军的脊梁!”
随后,彭德怀亲自为杨勇颁发了一枚三等红星奖章,以表彰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勇担任了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也正是在这一年,林彬被调到了八路军115师的驻地。
林彬作为组长,带着七八个队员负责疏散乡亲。返程途中,她们走进山谷,迎面却碰上一支打着火把的队伍。林彬赶忙通知队员躲避,却为时已晚。对方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林彬等人很快陷入劣势,队员陆续受伤、中弹倒下。

就在她们准备赴死时,几声爆炸在日军阵地响起,八路军从后方和两侧山坡突袭。115师独立旅的战士高喊:“同志们,救人要紧,先撤!几位同志跟我们走!”林彬等人带着伤员,跟着队伍回到了独立旅驻地。
当得知救了自己和同志们的正是杨勇时,林彬十分激动,在此之前,杨勇的事迹在队伍里口口相传,她早有耳闻。看着眼前的林彬,杨勇笑着说道:
“昨天可太险了!当时收到消息,得知你们被敌人困住,我带着队伍一路狂奔。就怕迟去一步,你们可就遭了殃,还好赶上了!”

林彬听到杨勇这么说,连忙回应道:
“真的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及时赶到,我们……后果简直不敢想。您的英勇事迹,我们早就听说过,一直特别崇拜您,没想到今天能当面感谢您的救命之恩。”
自那次惊心动魄地营救后,林彬和杨勇往来渐多。老领导杨朝炳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找了个机会,笑着对杨勇说:“小林这姑娘不错,和你很是般配,你俩不妨考虑考虑。”又转头对林彬打趣:“杨勇可是难得的好小伙,可别错过了。”
在杨朝炳的多次撮合下,两颗心越靠越近,最终喜结连理。

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与杨勇一同奔赴中野任职,陈锡联担任三纵司令员,杨勇则成为七纵司令员。刘邓大军合并后,他们的合作也逐渐增多。
一日,作战会议结束,陈锡联走到杨勇身旁:“老杨,咱们现在可算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往后还得多配合,把仗打得漂漂亮亮的!”
杨勇也笑着回应:“那肯定,有你在,我心里踏实。咱们携手,啥硬仗都能啃下来!”此后,无论是情报交流,还是协同作战,两人配合默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随着解放战争走向尾声,局势有了新变化。陈锡联出任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杨勇则出任二野第五兵团司令员,成了平级。
新任命下达后,两人在院子里散步碰面,杨勇打趣道:“老陈,这下咱俩平起平坐,可得比着干,看谁把兵团带得更出色!”陈锡联哈哈大笑:“比就比,还怕你不成!不过话说回来,不管咋变,咱们为革命奋斗的心可不能变!”

新中国成立后,杨勇任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则奔赴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员,各自在岗位上为国防事业拼搏。1955年全军大授衔之际,两人都被授予上将军衔。
然而因为一些事情,杨勇被免去职务,直到70年代初才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和陈锡联再度成为搭档。得知杨勇要来的消息,陈锡联十分高兴,不停地向身边人念叨:“老杨终于来了,有他在,咱们工作肯定更有干劲儿!”

杨勇赴任那天,陈锡联早早就等着他了,当杨勇的身影出现,他大步迎上去,一把抱住杨勇:“好久不见了!”杨勇感慨道:“确实啊,没想到咱们还能有一起共事的机会!”陈锡联和杨勇重逢后,深厚的友情让他们配合默契,工作起来事半功倍。工作之余,两家人也走得很近。
然而一年后,得知杨勇要被调往新疆担任军区司令员的消息后,陈锡联满心不舍:“老杨,这一走,还不知道啥时候能再见面。新疆条件艰苦,你多保重!”杨勇用力点头:“老陈,你也是,以后有机会,咱们再聚!”
不久后,陈锡联也离开了沈阳,前往北京军区任职,后来还担任了副总理。

1975年10月1日,陈锡联率团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十周年。杨勇难掩激动,一回到家就快步走到妻子身旁,兴奋地说:“林彬,你知道吗?老陈要来新疆了!咱们都好久没见了,这次可得好好和他唠唠,也不知道他最近咋样。”
林彬严肃地对杨勇说:“老陈现在地位不同以往,是副总理了。你说话可得注意分寸,以前那些玩笑话,这次可千万不能再说了,别让人看了笑话。”

杨勇听后笑着说:“哎呀,你就别操心了,我有数。我和老陈那是什么交情,哪能因为这点事儿就生分了。”
见面后,两人没有因此彼此身份的不同而生疏,回想起当年并肩作战的经历,那些出生入死的日子和其中的趣事,陈锡联和杨勇忍不住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