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许世友漫不经心地问肖永银:陶勇的孩子四处流浪,怎么办

沛儿阅览趣事 2025-03-15 05:47:16

1967年的一天,肖永银在尤太忠的邀请下来到无锡玩,但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玩玩,而是自己的老首长许世友找他有事。果然,刚到部队,肖永银就看见许世友眉头紧皱,表情十分严肃。

肖永银没有说话,而是静静等待老首长开口。不久后,许世友像是漫不经心地询问肖永银:“永银啊,陶勇的孩子正在四处流浪,你说该怎么办呢?”

要知道陶勇可是我国开国中将,那么他的孩子为何会流浪呢?肖永银又是如何解决这件事的呢?

陈毅粟裕为其改名

1913年,陶勇出生在安徽霍丘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最初他并不叫这个名字,而叫张道庸,父母希望他能奉行“中庸之道”,平平安安的活下去。但出生在那个年代,世道是不会给穷苦人“中庸”机会的。

1929年4月,土地革命席卷安徽霍丘,张道庸毫不犹豫地选择参加革命。在徐向前的领导下,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边区的多次反“围剿”作战。渐渐地,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智勇双全的红军高级指挥员。

1936年,陶勇跟随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尽管战士们早已筋疲力尽,但大家仍坚持战斗。这天,陶勇突然接到军长的命令:“立即率领9军余部穿插到敌军主力后方,以此掩护李先念同志率领主力部队向新疆方向突围。”

接到命令后,尽管陶勇知道此行九死一生,但还是说:“就算是牺牲自己,也要顺利完成任务!”于是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带着9军余部冲向敌军后方,将其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

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幸存的战士越来越少,只剩下陶勇等人,但他们也换来红军主力部队喘息的机会。后来在李先念的带领下,战士们脱离险境,向新疆进发。

1939年春,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张道庸被分配到新四军皖南军部工作。后来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组织同意他去新四军第二支队工作,担任第4团的团长。当时他的直属上级是陈毅,张道庸在陈毅的领导下与敌军作战,所向披靡。

这天,陈毅将张道庸叫来:“道庸啊,为了不引起日军的注意,把你的名字改掉吧。而且这个名字有点封建色彩,有些不好。”粟裕点点头,说:“要不直接把你的姓去掉,就叫陶勇吧。”

陈毅听后很是满意,说:“这个名字好,陶者,无忧也;勇者,无畏也。很好,很好。”张道庸听后也很高兴,笑着说:“好,那以后我就叫陶勇了!”

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友军汇合后改称为苏北指挥部,陈毅担任指挥员,粟裕担任副指挥员,下辖三个纵队,陶勇就是第三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

10月,陶勇率领第三纵队参加黄桥战役。黄桥战役结束后,他又率部挺进到南通、启东等地区。这天,陶勇带着一个班的兵力刚在村子落脚,没想到下一秒就被日伪军包围。

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只剩下陶勇一人,子弹也耗尽了。日军一边叫嚣着“活捉陶勇”,一边向他冲去。面对如此险境,陶勇没有慌张,而是拿起一旁的扁担,先是劈倒一圈日军,然后跳窗、翻墙冲出突围。

就是在这样危险的形势下,陶勇仍积极争取知名人士和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令该地的抗日救国浪潮越来越高涨。

陶勇去世后,几个孩子四处流浪

1948年7月,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的陶勇,奉上级命令进行转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敌军追了上来。当时陶勇部还有一大部分伤员没能及时转移,如果落入敌人的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得知这一情况后,原本要跟着指挥所离开的陶勇当即决定回去,并下令:“现在有多少马匹?全部集中起来给伤员骑。”

眼看着敌人距离部队越来越近,就连负责掩护的侦察营也已经和敌军交上火了,但陶勇仍毫不慌张地指挥着伤员们进行转移,甚至还安慰大家:

“大家不要着急,越慌张就越乱,那么撤离的速度就会越慢,大家有序离开,一定要保证伤员们全都撤离。”

有的伤员听后连忙说:“陶司令员,现在情况这么危急,您赶紧走吧,就不要管我们了。”陶勇摇摇头,说:

“大家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你们,那要我这个光杆司令又有什么用呢?身为共产党员,就该将自身安危放在最后,只有舍小家才能保大家。更何况如今这种情况,一名伤员我也不会落下的!”

后来在陶勇的带领下,所有伤员都被安全转移。事后,有不少被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战士感慨道:

“在国民党军队当兵的时候,他们根本不把我们当人看,动不动就打骂我们,战场上丢弃伤员更是见怪不怪;但在解放军的队伍里,部队领导对我们比对他们自己的亲兄弟还要亲,就算自己不骑马,也得让我们这些伤员骑马离开……”

1952年,陶勇从朝鲜战场回来后,没多久就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然而非常可惜的是1967年1月21日,他就在上海去世,去世时年仅54岁。

距离陶勇去世仅8个月的时间,他的妻子朱岚也去世了,只留下几个孩子孤苦无依,最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许世友漫不经心地问肖永银:陶勇的孩子四处流浪,怎么办?

1967年的一天,时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的肖永银正在办公室审阅文件,突然接到一通来自尤太忠的电话:“喂,是老肖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肖永银一听是老友,当即放下手中的文件,笑着说:“最近就那样,还算凑合吧。”

尤太忠继续说:“既然如此,不如来我们无锡玩玩?我们这里好山好水,很适合休息一段时间的。”

他刚想拒绝,但转念一想尤太忠不会无缘无故约自己去无锡玩,毕竟对方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最重要的是,他的老首长许世友此时此刻正在无锡。想到这里,肖永银说:“刚好最近手上的事处理的差不多了,你等着我。”

肖永银刚到无锡,就被尤太忠拉走:“快快快,许司令找你有急事。”肖永银叹了口气,说:“好好好,我知道了,你别那么着急,都快把我衣服拽烂了。”

见到许世友,肖永银还没来得及开口汇报最近的情况,许世友就说:“要紧抓部队,把部队给稳住。”肖永银点点头,说:“您就放心吧,如今坦克师稳如磐石。”听到肖永银的话,许世友的脸上出现满意的神情,但眉头还是紧皱着,

肖永银见状没有说话,而是等首长吩咐。果然没多久,许世友似是漫不经心地问肖永银:

“永银啊,你最近有没有听说陶勇夫妇的事情?他们两个都走了,但几个孩子却没人照顾,落得个要流浪街头的地步,你说该怎么办呢?”

听了许世友的话,肖永银看了尤太忠一眼,没想到对方也刚好看过来。紧接着两人便开始商量如何处理陶勇的孩子们,经过慎重的考虑,肖永银开口说:“尤太忠离上海近,到时候就让他把孩子们集中起来,然后再送到我那里,由我来安排,保证让首长您放心。”

尤太忠点头说:“对,就这样安排。”许世友这才满意道:“好,既然你们两个都有想法了,那这件事就交给你们处理吧。”

后来在两人的配合下,陶勇夫妇的3个孩子被送到南京肖永银处。看着面前瘦得只剩下骨头的孩子们,肖永银心里一阵阵难过,随后说:“孩子们,去当兵吧,只剩下这一条路。”

当“陶勇孩子当兵”的消息被传出后,不少干部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去肖永银处,有王近山的孩子,还有云南军区后勤部长的孩子。肖永银甚至下达了一道命令:“以后凡是军队上或者地方送来的子弟,全都收起来。”

肖永银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些可怜的孩子们重新建立起一座家园……

0 阅读:0

沛儿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