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公办医院学校这些事业单位:也不一定有编制,这是怎么回事呢

宛丝听涛 2025-04-17 04:37:00

经常看到这样的信息“某某大学解除某某教师的劳动聘用合同,终止其劳动关系,当事人说反正也没有编制,解除了合同无非就是再去找工作罢了”。

公立大学包括中小学,还有公立医院,不都是事业单位吗,进入事业单位的职员怎么也得有一个事业编制,与学校医院解除了劳动合同就与单位没有关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还得从事业单位的改革说起。

其实事业单位的改革进行了很多年,除了分类改革将传统的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经营服务类外,还有其他改革内容。如用人机制上从固定用工管理转向灵活用工管理。

过去所有的事业单位进人,都需要当地编制管理部门办理进编卡,没有编制进入事业单位,属于财政拨款的单位财政部门不给人员经费,人社部门在工资套改等方面也无法进行。

采取固定用工管理转向灵活用工管理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有经费来源的事业单位,对编制的依赖程度降低。

具体说来编制管理有所创新,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新进的人员分为有编制和无编制、集体制(编制不到人)等几种类型。

对于老人来说,早已纳入了编制卡管理,不存在什么劳动合同,这种类型相当于固定的正式工,只要在单位不违法乱纪,一辈子在单位就高枕无忧了。

但是新进人员不同,特别是没有纳入编制管理的员工,事业单位通常会与新进人员签订一份劳动合同,也有的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进入单位,这种形式的用工,当单位情势发生变更,或者合同约定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就会终止劳动合同的履行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劳动合同到期,当合同约定的期限到期了,事业单位(学校或医院)就会解除劳动合同。

采取劳动合同制进人有不少好处,既能解决“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走不了”的问题,事业单位也有这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除了财政差额拨款外,单位还有收入来源,能够支付编外工作人员的经费。

当然,通过劳动合同制的方式进人,主要是在公益二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对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全部是财政拨款,通过劳动合同制的方式进人几乎没有可能性,因为财政拨款只负责有正式编制的人员。

这么说来,对于想新进事业单位的新人来说,了解一下事业单位的类型,是否有编制是考试外的一项必修课,如果你想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最好不要报考无编制或合同制的岗位,不然的话几年一过,就有可能解除劳动合同,又要另外找工作了。

0 阅读:0

宛丝听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