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这是在广州的时候认识的一位自闭症小女孩的妈妈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跟我们的诉说,征得她的同意写了这篇文章。
我们喊她婷姐,虽然这是她的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但听起来更像是编得很假的故事。
婷姐的老家在湖北,男朋友的老家在安徽,两人在武汉相识相恋,感情稳定了之后就到了见双方家长的环节。
婷姐的男朋友去她家的时候一切平安。
等婷姐去她男朋友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婷姐第 一次去男朋友家,男朋友的奶奶摔断了手;第 二次去,男朋友的妈妈出了车祸,还好问题不算严重,卧床一段时间也康复了。
那时候就有家里的亲戚建议两人分手,但一方面两人感情很好,另一方面双方都很优 秀,如果分手了恐怕很难找到更好的另一半。
再则两人的年龄也都不小了,重新找一个一时半会儿结不了婚,以后更不知道会怎样。
后来就开始谈婚论嫁,双方的父母都很明事理,彩礼嫁妆之类的有商有量,很快就敲定了结婚事宜。
在他们婚礼的前一天又出事了。
虽然他们在武汉买了婚房,但回老家办婚宴是习俗。
农村结婚很热闹,婚礼要在典礼台上举 行,搭台子的时候新郎的父亲开开心心的去帮忙,
谁知道一不小心从台子上摔了下去,典礼台不到一米高,可没想到人就这样没了。
而另一边,婚礼的日子订好了,亲戚也都通知了,第 二天就要接亲了,只能先办婚礼。
到了婚礼那天,婷姐坐的婚车在高速上差一点又出事了,还好平安到达目的地。
但检查车辆的时候还是让人出了一身冷汗并后怕不已,婚车的后轮胎螺丝松了。
大家假想一下,万一在高速上开着开着,轮胎滚出去了,后果不堪设想。
也算是经历重重波折,两人还是走到了一起,彼此更珍惜对方。

然而,意外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们。
一年之后,婷姐的女儿小静出生了,乖巧可爱,特别安静,婷姐的婆婆只夸从没见过这么好带的孩子。
小静不但好带,奶奶带她回乡下的时候,不管谁抱都不哭,村里人也都很喜欢这个白白胖胖的宝宝。
小静不到一岁就学会走路了,每天迈着小短腿在乡下的小路上跑得飞快,只是她迟迟不肯开口喊人,只会“啊啊”的叫。
没有人觉得异常,只认为孩子说话有早有晚,况且农村本身就有摆在眼前说话晚的众多例子。
快到两岁的时候小静会喊“爸爸”了,婷姐的老公很开心,一家人更觉得小静已经开口了,以后肯定说的话会越来越多,无需担心。
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小静吃到嘴里的食物不知道咀嚼了,而是一喂到嘴里就直接吞下去。
婷姐发现之后,以为是婆婆总给小静喂米糊和粥造成的。
那天婷姐给小静喂了一勺饭,没想到她又是直接吞,一下子被卡到了,还好及时拍吐了。
之前直接在嘴里咬得“嘣嘣”响的小饼干,小静也不知道用牙齿嚼了,而是在嘴里慢慢抿化。
婷姐一看,赶紧接过了喂饭任务,但也用了一个多月才让小静学会了咀嚼米饭。
以前眼睛会看人,会模仿奶奶走路,会自己在桌子上听着节奏拍手玩的小静,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再也不肯与人对视了,喊她的名字她也像没听见一样,模仿的行为更是不知道消失了多久。
但这一切是静悄悄发生的,一家人丝毫没有察觉。
直到婷姐老公的一位远房表姐来家里做客,和小静玩了半天之后才察觉到。
在她的提醒下,婷姐捧着小静的脸让她看自己,但小静一脸茫然,眼神放空,怎么都不看视线范围内只有的妈妈。
表姐委婉的提醒婷姐老公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开始婷姐不以为意,觉得小静能跑能跳,长得可爱,也会喊“爸爸”,哪里需要检查什么呢?
但她忽略了孩子到现在也只会喊“爸爸”,无论让她喊“妈妈”还是“奶奶”或者其他人,她一律“爸爸”。

婷姐的婆婆和老公都很重视,因为表姐是大学 教 授,还有个自闭症儿子,她对特殊孩子的事情了解得比较多。
婷姐知道了表姐家的情况更生气,觉得表姐因为自家有个自闭症孩子,就巴不得亲戚家的也是,但她拗不过老公一家。
婷姐和老公带着小静先是在武汉的医院做检查,差不多排了一天的队,好不容易轮到他们了,医生5分钟就把他们打发了,小静评估为“疑似中度自闭症”,并建议住院做进一步检查。
婷姐的老公因为表姐的提醒而有了心理准备,倒没什么太大的情绪波动。
婷姐曾经听过“自闭症”这个名词,但从没想到能有一天和自己的孩子联系上。
她坚决不肯相信自家情绪稳定,可爱听话,不会尖叫,不会打 人,能跑会走还会说话的孩子是自闭症。
老公的表姐建议他们带孩子再去广州的医院看看,可能这家医院是误诊也说不定。
婷姐抱着一丝侥幸和老公又带小静又去广州的医院做评估,结果依然如此。
婷姐回想起了自己和老公在一起之后发生的种种巧合,她很迷茫,如果当初两人没有在一起,这一切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时光也不能倒流。
刚开始几天看着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婷姐都有想抱着小静冲进去的打算,
那几天特别黏妈妈 的小静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她看到妈妈就哭,也不要妈妈抱了。

表姐建议婷姐和老公带着小静在广州做一段时间的干预,至少先让小静的语言出来。
广州的机构很多,干预的费用也不便宜,婷姐和老公商量,她辞职留在广州借住在亲戚家带小静上课,老公回去想办法调到广州的分公司。
于是,婷姐开始了和老公两地分居,带着两岁多的小静做训练的日子。
在等孩子下课的间隙,婷姐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大家从开始的眼泪汪汪到互相分享孩子的故事,互相加油打气,生活似乎也没那么难过了。
小静的进步很快,不到一个月,除了“爸爸”,她还会数数了,虽然有的音,比如“4”只能发气音,但也让婷姐倍感欣慰。
慢慢的,小静的开始说3个字、4个字,短句、长句,老公也调到了广州的分公司,会在下班之后陪小静练发音,做感统训练。
我认识小静的时候她已经快3岁多了,那段时间进入了瓶颈期,虽然有语言会说话,但基本上都是答非所问,而且经常喋喋不休的说重复的句子,婷姐对此沮丧不已。
稍后我们建议她采取半天机构半天幼儿园的模式,前几个月可以试试请影子老师,稍后再慢慢撤。
进了幼儿园的小静有点爱哭,但长得可爱又不会乱跑,虽然经常需要影子老师辅助才能明白老师的指令,但也算适应良好。
幼儿园的生活让小静又有了很大的进步,婷姐开心的同时又有些焦虑,但她始终相信人定胜天,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她经常往好的方面去设想,有期待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曾经发生过的无论是玄学还是巧合,都过去了,希望他们一天天比一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