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类家长,是孩子拖延症形成的罪魁祸首

学兮 2018-11-22 16:04:40

相信中国的许多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教育方面,中国家长的付出成本位居全球顶端,高昂的教育付出却得不到理想的预期,其中最让家长烦心的就是孩子的拖延症。

起床拖拖拉拉,爱睡懒觉,吃饭磨磨蹭蹭,作业能拖则拖,上学快迟到了也是慢慢吞吞,好像永远都不在节拍上。

家长们总是认为小孩子还小,等长大懂事了就好,也有些家长把责任推到学校老师身上,认为学校没有教好,没有管理好。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孩子拖延症的形成离不开家长不当的行为举止,而绝大多数家长却对此一无所知。

对孩子过于严厉的家长

美国心理学家Timothy Pychl的研究发现,那些严厉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养出拖延的孩子。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对孩子就要严厉一点,殊不知家长的严厉摧残了孩子的幼小心灵,导致孩子自闭,害怕,少言寡语,孤独不爱沟通等性格,长期以往,孩子会有忧郁症的风险。

所以,你的孩子不爱说话,不爱上学,做事无头无尾,丢三落四,请家长自省一下,自己平时是不是对孩子过于严厉,让孩子产生了畏惧心理。

没有时间观念的家长

现在的家长都很忙,有时候在家里面还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遇到孩子来找你,爸爸的回答是什么呢?

等会儿、过一会儿再说。

结果是你忙了两个小时,再去找孩子,他已经睡着了。

即将要出门,孩子催促,正在画眉的妈妈会怎么回答?

马上就好。

结果是你打扮化妆花了半个小时,孩子出去玩的心情都没了。

早上孩子要上学,站在门口不停的催你,你会这么回答?

急什么急?不会迟到的。

结果到学校门口了,你带着孩子一路狂奔,孩子气喘吁吁跑进课堂。

正是家长这些行为影响了孩子,让他们觉得时间不重要,时间观念在他脑海中从来都是模模糊糊,认不清的样子。

对孩子过于溺爱的家长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捧在手上怕他冷了,含在口中怕他化了,过度的溺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经过一代一代的教育,现在溺爱孩子的家长比较少了,但自己家的孩子最优秀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家长们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家的孩子进行对比,成绩就是对比的主要指标,如果孩子成绩好,家长往往会大肆称赞和奖励;成绩不好,家长不痛不痒讲几句。

成绩好的孩子会养成凡事都和别人比的习惯,成绩不好的孩子则浑浑噩噩,慢慢滋生出不良的习惯喝性格,例如拖延,撒谎,暴躁等。

如果孩子已经有拖拉的习惯,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拖延习惯呢?

家长带头树立时间观念

少说等会儿,马上好,多回答具体时间,等爸爸三分钟,等妈妈十分钟,路上要十分钟,三分钟后出门,回答后你要在规定的时间实现承诺,渐渐孩子就会知道三分钟是多久,十分钟又是多久,在路上需要多长时间,他会慢慢树立时间的观念。

分解需要做的事情

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都要记录好,然后和他一个个分解,把需要完成的事情写在小白板上,完成一项,就划掉,这样孩子会有一种成就感,也会提醒他自己后面还剩下哪些事情需要完成。

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习惯需要慢慢养成,其中一个前提就是规律性,专家说二十一天养成一个习惯,但我说不止,但毁掉一个习惯却是只需要一天。

每天几点起床,起床后刷牙洗脸,喝口温水,然后吃早饭,检查上学要带的东西,这些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完成,每天如此,渐渐他会习惯在规定的点起床,习惯在出门前检查书包内带的东西。

五秒法则

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对拖延症患者非常有效,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

如果早晨起不来,请把自己想象成火箭,点火后五秒就要发射,心中默念五,四,三,二,一,起,你会发现,很神奇,自己真的起来了。

不想处理手头上的事情,给自己一个倒数,五秒后就着手处理,五,四,三,二,一,开始,你真的开始处理那些烦人的事情。

如果这种方法对你有效,请坚持用,和孩子一起,战胜拖延的习惯吧!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