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乌克兰战场,美国才明白与中国打仗不可行,存在严重短板

彭巧说 2025-04-24 20:22:42

乌克兰战争从2022年2月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已经成了全球军事观察的热点。这场冲突本质上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较量,但美国扮演了幕后推手的角色。开战以来,美国通过提供武器、情报和经济援助,成了乌克兰最大的支持者之一。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数据,到2024年初,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总额已经超过500亿美元,包括“海马斯”火箭炮、“爱国者”防空系统和大量无人机。这还不算通过北约协调的间接支持。

美国的目标很明确:削弱俄罗斯的军事能力,同时避免直接卷入战争。乌克兰战场成了美国测试武器装备、观察俄军战术的试验场。

比如,俄军的苏-35战机和S-400防空系统在实战中的表现,直接让美国军方重新评估自己的装备和策略。但这场战争带来的启示远超预期,尤其是当美国把目光转向中国时,发现了很多让人头疼的问题。

乌克兰战场暴露的教训

乌克兰战争让美国看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首先是俄罗斯空军的表现。俄军在战机数量上对乌克兰有绝对优势,但实际效果却不怎么样。

乌克兰用老旧的S-300系统加上便携式“毒刺”导弹,硬是把俄军飞机逼得不敢低空飞行。这说明,光有数量优势不代表就能掌控天空,地面防空网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

再看俄军的后勤问题。战争打了两年多,俄军补给线频频被乌克兰无人机和游击队打断,导致前线部队弹药和燃料短缺。

公开数据显示,俄军在2022年底的一次攻势中,因为后勤跟不上,损失了超过200辆坦克和装甲车。美国从中吸取的教训是,打仗不只是看武器有多先进,后勤保障才是硬道理。

还有一点,美国注意到乌克兰在情报上的灵活性。美方提供的卫星数据加上乌克兰自己的侦察手段,让他们能迅速调整战术。

比如,2022年3月,乌克兰根据美国情报提前转移防空阵地,躲过了俄军的一次大规模空袭。这种实时情报共享的效果,让美国意识到未来战争中信息流的地位。

但这些经验放到和中国对阵的场景里,美国发现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国不是乌克兰,军事力量、地理条件和经济底子都强太多了。乌克兰战场的经验虽然有用,但直接套用到中国身上,问题就来了。

为啥和中国打仗不可行

说到和中国开战,美国从乌克兰战场学到的东西直接敲响了警钟。先说军事实力。中国这些年的军事现代化不是盖的。根据美国国防部2024年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海军舰艇数量,超过370艘,包括航母、驱逐舰和潜艇。

空军方面,歼-20隐形战机和轰-6K轰炸机的组合,让中国有能力在第一岛链外发起远程打击。更别提东风系列导弹,尤其是东风-21D“航母杀手”,射程超过1800公里,直接威胁美军航母战斗群。

地理位置也是个大麻烦。中国本土离潜在战场(比如台海或南中国海)很近,等于有个天然的后方基地。反观美国,最近的军事基地在关岛,距离中国沿海4000多公里。太平洋的广阔性让美军补给线拉得太长,一旦开战,后勤压力比俄军在乌克兰还大。

斯塔夫里迪斯(一位退役海军上将)在《彭博新闻》上说过,中国的地理优势就像“永不沉没的航母”,随时可以发射导弹和飞机,美国根本没法像在欧洲那样快速部署。

经济实力更不用说了。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产能全球第一。2023年,中国钢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电子产品供应链也几乎离不开中国。

如果开战,美国的军工生产能不能跟上消耗是个大问号。克兰战争中,美国已经发现自己的炮弹库存消耗太快,光是支援乌克兰就有点吃力了。

2024年《大西洋理事会》的一篇报告指出,美国的155毫米炮弹年产量不到20万发,而一场和中国的高强度冲突,可能一个月就打光库存。

还有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策略。简单说,就是用导弹、雷达和防空系统,把美军挡在第一岛链之外。S-400和“红旗-9”防空导弹覆盖范围广,配合反舰弹道导弹,美国航母想靠近都难。

乌克兰能靠灵活防空打俄军,是因为俄军空袭计划漏洞多,但中国显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他们的防空网是层层叠叠的,美国空军引以为傲的F-35隐形战机,未必能全身而退。

美国的严重短板

乌克兰战场让美国看清了自己的弱点,尤其是在和中国对阵时,这些短板可能致命。第一是空中优势的危机。自从海湾战争以来,美国打仗都靠绝对制空权,B-2轰炸机和F-22战机随便飞,敌人毫无还手之力。但在中国面前,这招不灵了。

中国的歼-20数量在2024年已经超过200架,加上远程雷达和导弹,美国空军很难像以前那样横行无忌。有美媒分析提到,中国防空系统可能让美国在第一岛链内失去空中霸权。

第二,后勤保障跟不上。美军在全球部署,兵力分散,印太地区的基地又少。关岛和冲绳的设施虽然先进,但目标太明显,容易被中国导弹一波端掉。

2024年美国智库CSIS的报告估算,如果中国用500枚精确制导导弹攻击关岛,80%的美军飞机和跑道会瘫痪。后勤补给还得跨太平洋运输,潜艇和无人机的威胁让这条线脆弱不堪。相比之下,中国本土的补给效率高得多。

第三,野战防空能力弱。乌克兰靠“山毛榉”和“毒刺”打得俄军头疼,但美国自己的地面防空却没跟上。美军的“爱国者”和“萨德”系统主要是防高空导弹的,对低空无人机和高超音速武器反应慢。

2023年夏威夷的一次演习显示,美军士兵用“毒刺”拦截无人机,命中率不到50%。中国却有“红旗-17”这种专门对付低空目标的系统,差距一目了然。

第四,无人作战的短板。乌克兰用无人机炸了俄军黑海舰队好几艘船,美国看在眼里,但自己在这块还落后。

中国的“翼龙”和“彩虹”系列无人机不仅数量多,还能执行侦察、打击和电子战任务。美军的MQ-9“死神”虽然先进,但产量低,成本高,一架就要1亿多美元,性价比完全比不过。

最后是工业基础的差距。乌克兰战争让美国发现,自己军工产能被掏空了。2022年,美国支援乌克兰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一度库存告急,年产量才几千枚。

中国这边,导弹和无人机的生产线24小时不停,随时能补上战场消耗。2022年,美国某家纸媒上直言,美国工业基础没法支撑和中国打一场持久战。

乌克兰战场的教训让美国不得不调整策略。2023年起,美军开始在印太地区搞“敏捷作战部署”(ACE),把部队分散到小岛上,减少被一锅端的风险。

空军还在关岛加装“萨德”系统,陆军开发便携式防空模块,想补上低空防空的窟窿。但这些措施还在初期,离实战要求差得远。

跟盟友合作也在加码。2023年的美日韩“营大卫峰会”定了防空协作的大方向,日本和菲律宾也开始建硬化掩体。但斯塔夫里迪斯警告,盟友之间的装备和情报整合太复杂,短时间内顶不上大用。

《国会预算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美国通过《太平洋威慑倡议》投了89亿美元修基地,但进度慢得像蜗牛。

技术上,美国得赶紧追。无人机和防空系统得量产,不能老盯着高精尖不管成本。2024年,空军提出“低成本无人作战”计划,但国会拨款还没到位。中国那边,导弹和无人机早就是流水线产品了,美国再不加速就晚了。

外交上也得想办法。和中国打仗成本太高,弄不好两败俱伤。2021年,斯塔夫里迪斯在《2034》这本书里写过,美中一旦开战,可能因为误判失控,最后谁都讨不了好。加强沟通、管住摩擦,才是正道。

0 阅读:38

彭巧说

简介:每天分享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