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的始作俑者黎笋,死后越南人如何评价他?昔日路线被全面抛弃

彭巧说 2025-04-24 16:05:09

1986年7月10日,越南最高领导人黎笋在河内去世,享年79岁。官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降半旗、奏哀乐,甚至出动战机低空盘旋。

可奇怪的是,河内街头冷冷清清,普通老百姓没啥反应,跟1969年胡志明去世时全国哭成一片完全不一样。

黎笋掌权17年,把越南带进统一,却也拖进战争和穷困。他死后,越南人咋看他?他留下的路子为啥被彻底扔掉?

从穷小子到最高领导人

黎笋,原名黎文润,1907年4月7日生在越南中部广治省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里。家里靠捡废铁、打铁过日子,五个孩子,吃饱都难。

他小时候跟着爹妈干活,田里捡铁屑,手上全是茧子,晒得黑不溜秋。村里学校破破烂烂,但他硬是学会了读书写字,在那时候的农村算个稀罕事儿。

1920年代,他跑去河内,在铁路公司当小文员,整理票据。那会儿河内一边是法国殖民者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本地人的竹屋草棚,差距大得刺眼。他干着活,看着殖民压迫,心里开始不服。

1928年,21岁的黎笋加入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偷偷印传单、拉工人开会。193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一成立,他是第一批党员,铁了心要推翻法国统治。

1931年,他因为搞罢工被法国人抓了,判了20年,关过好几个监狱,最惨的是昆仑岛,那地方潮湿阴冷,吃的是发霉饭,挨打是家常便饭。可他没服软,硬挺着跟狱友聊革命。

1936年,法国政策松动,他被放出来。之后他接着干,组织农民抗税抗租,1939年进了党中央高层。1940年又被抓,判了10年,1945年日本投降才出来,直接投身建国。

抗法战争时,他跑去南越领导地下党,1951年进了政治局,地位蹭蹭涨。1956年,他写了《通往南方的道路》,提出用革命统一国家,这成了后来打南越的蓝图。

1960年,他当上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胡志明去世后,1969年他接了最高位置。1975年,西贡被攻下,越南统一,1976年他当上越共总书记,正式掌舵。

可接下来,他把国家带进了麻烦。1978年出兵柬埔寨,1979年跟中国打边境战,经济还死抱着计划不放,通胀飞天,物资短缺。1986年他去世时,越南穷得底朝天,民心也散了。

越战推手:黎笋的战争决策

说黎笋是越战的“始作俑者”,有点绝对,但他在战争里确实是大玩家。越战从1955年打到1975年,北越跟南越、美国干了20年。

1960年黎笋当上第一书记后,就开始推硬线政策。1967年,他顶着反对搞了春节攻势,1968年北越和越共突袭南越上百个城市。虽然军事上没赢,但美国国内反战声浪炸了锅,算是个政治大招。

1973年,美国跟北越签了巴黎和平协定,美军撤了,很多人以为能喘口气。可黎笋不干,他觉得统一不能拖,1975年直接发动春季攻势,北越坦克开进西贡,战争才算完。

统一是成了,但代价不小。几百万军人和平民死了,经济被打得稀烂,南越还有一大堆人跑去国外当难民。

更麻烦的是,黎笋没停手。1978年,他派兵打进柬埔寨,推翻了红色高棉,占了那儿10年。1979年,中国看不下去,出兵教训越南,边境打了俩月,双方都损失惨重。

这三场仗——越战、柬埔寨战争、中越冲突,把越南国力耗得一干二净,国际上也孤立了,美国带头制裁,东盟不搭理,连苏联援助都跟不上。

死后评价:功劳有,骂声多

1986年黎笋去世时,官方评价还算客气,说他是“国家统一的功臣”。可老百姓不买账。国葬那天,巴亭广场没几个人来,报纸上也没啥悼念热潮。跟胡志明去世时全民哭丧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为啥这样?功劳确实有。他搞定了国家统一,把法国、日本、美国都赶跑了,越南人站起来了。可问题出在他后来的路子。

统一后,他硬推土地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南方的私人经济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可执行得一团糟。农民种地没积极性,工厂效率低得吓人。1978年,他还驱逐了几十万华侨,逼得人家背井离乡跑中国,民间怨气冲天。

经济更是烂摊子。1985年,通胀率飙到700%,钱跟纸一样不值。街上买盐都得排队,黑市啥都贵得离谱。医院缺药,病人家属自己跑去黑市买药,日子苦得没法说。老百姓不傻,看得明白:统一是好事,可这日子越过越穷,谁乐意夸他?

到了1980年代,民间对黎笋的看法分了两派。北边老一辈还念他抗法抗美的情,南边人尤其是西贡的,恨不得骂死他。一位老兵就说过:“1973年和平有望,他非要打,把我们拖进火坑。”

河内大学做过调查,60%以上的人觉得他“军事独断、压制不同意见”,年轻人干脆不知道他是谁,只知道1986年“革新开放”后日子好过点。

2010年他诞辰百年,河内搞了个纪念展,挂了画像,说他是“革命捍卫者”。但教材里提他越来越少,功过都轻描淡写,怕惹争议。

黎笋的路子为啥被扔了

黎笋死后半年,1986年底,越共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喊出“革新开放”,把他的政策扔得一干二净。

他活着时死抱计划经济,学苏联、朝鲜,搞重工业,粮食靠配给,私营经济不让碰。可这套路子把越南拖进死胡同,外汇没了,国际援助断了,国家穷得揭不开锅。

他还想搞“印支联邦”,控制柬埔寨和老挝,当东南亚老大。1978年打柬埔寨,越南花了大钱,几十万兵困在那儿,靠吃玉米糊糊过日子。

结果联合国骂他是侵略者,美国冻结援助,东盟封锁,苏联也救不了。1986年他一死,新领导立马改弦更张,1989年从柬埔寨撤兵,跑去跟东盟修好,孤立局面才算破。

经济上,他搞的“6·22改革”是个笑话。1985年想调价格救经济,结果一袋米从30盾涨到300盾,工资不动,等于抢钱。国营店没人去,黑市横行。

革新开放后,越共改走市场路子,吸引外资,放开私营。1988年,河内开了第一家台资厂,1990年代经济起飞,黎笋的“朝鲜模式”直接被扫进垃圾堆。

为啥扔得这么彻底?一是民心要吃饭,不是要口号;二是国际压力太大,闭关锁国走不下去。新领导不傻,知道再不改就完蛋,黎笋的路子成了反面教材。

黎笋死后,越南变了样。1991年跟东盟和解,1995年跟美国建交,经济蹭蹭往上走。1990年代末,产业链搭起来,出口多了,河内胡志明市高楼冒出来,街上摩托车满地跑。

可他留下的痕迹没全消。比如军队管经济的习惯是他搞出来的,1990年代还有不少将军当省领导,企业项目先紧着军队,民间意见大得很。

还有华侨那档子事儿,伤了邻国信任,民间也埋下疙瘩。经济上,他重工业优先,轻工业空白,革新初期外资来了发现啥都得从头建,费老鼻子劲了。直到1990年代末,越南才算站稳脚。

0 阅读:0

彭巧说

简介:每天分享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