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名为《占领南京“总统府”》的摄影作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记录了1949年解放军攻占南京的关键时刻。
实际上,这张照片并非现场拍摄,而是事后特意安排的。
1949年4月23日晚,第三野战军第35军成功攻入南京。在这场战役中,第104师312团的战士们率先冲进总统府,成为夺取总统府的主要力量。
那时候,团队里压根儿没有配备摄影师,自然也就没拍下任何照片。
此外,312团抵达总统府的时间是4月24日黎明前,然而我们仔细观察那张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拍摄时间是在白天,因此这张照片绝对不可能是当时拍摄的。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邹健东,出生于广东大埔县。1938年,他加入新四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华东野战军的战地摄影记者,随军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包括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南京等。他的镜头捕捉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如《百万雄师过大江》和《我送亲人过大江》等作品。
邹健东当时在第35军,解放南京那会儿,他没和312团一块儿进总统府,所以也没能第一时间拍下照片。
几天之后,具体日期有说是4月27日的,也有说是5月初的,邹健东到了总统府。他觉得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得用影像记录下来,于是向上级申请,想拍些照片。
高层对此表示认可,随即指示负责总统府安保的士兵协助他完成拍摄任务。
邹健东原本打算找那些真正站在总统府上的士兵进行拍摄,然而,这些士兵已经被调往其他地方,无法返回。因此,邹健东只能让其他士兵来完成拍摄任务。
邹健东安排士兵们在总统府门前排成两列,随后按下了快门,定格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
(图片提供:邹健东)
遗憾的是,那些率先攻入总统府的士兵们,并未被这张照片记录下来。
解放军官兵登上总统府的场景,无需任何言语,已然向全球宣告了蒋介石政权的终结,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全面胜利和中国人民的最终成功。这一历史性时刻被定格为南京解放的经典画面,迅速传遍全国,成为革命胜利的永恒象征,深深铭刻在国民的集体记忆中。
邹毅的言论非常中肯,值得那些经常随意批评的人仔细阅读和反思。这段话对于那些不加思考就发表负面评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通过理解邹毅的观点,这些喷子或许能学会更加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盲目地攻击他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言论质量,也能促进更健康的讨论环境。
此外,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得提一下。
攻占南京、拿下总统府,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实际执行者是三野第35军。然而,这支部队的贡献在历史叙述中却鲜少被提及,甚至被有意忽略。这种集体性遗忘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
关键在于第35军的指挥官是吴化文。
吴化文在近代史上可谓声名狼藉,被称为“叛变将军”。他毫无原则,哪边给的利益大就倒向哪边,甚至一度投靠日本,沦为汉奸。这种毫无底线的行为,让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极差。
然而,济南战役期间,吴化文带领他的部队选择了起义,随后这支部队被重新整编为第35军,正式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吴化文部队的命运,也为解放战争增添了新的力量。通过这次改编,吴化文的部队成为了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了更多的战斗和战略行动中,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支部队的历史背景复杂,尽管他们在解放南京和攻占总统府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前身的名声不佳,公众并不愿意给予他们应有的认可。
然而,我们需要为第35军澄清事实,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
在淮海战役之前,第35军原本是吴化文麾下的部队。然而,随着战役的结束,这支部队经历了一次重组。鲁中南纵队被并入其中,从而形成了新的第35军。这一变化不仅标志着部队的扩充,也反映了当时军事力量的重新整合。通过这样的调整,第35军的实力得到了增强,为其后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中南纵队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由开国中将钱钧担任司令员。这支部队的规模是吴化文所率部队的两倍。在整编为新35军的过程中,鲁中南纵队成为主力部队,而吴化文的原有部队仅保留三个团的编制。
吴化文因病住院,未能参与35军解放南京的行动。在此期间,35军的实际指挥工作由我党资深党员、军政委何克希负责。何克希后来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
事实上,解放南京并攻占总统府的军事行动与吴化文并无直接关联。我们不应因吴化文的存在而忽视第35军的重大贡献。真正值得铭记的是第35军的全体官兵,他们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功绩不容被历史所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