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9日清晨,北京的天空灰蒙蒙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安门广场上人烟稀少,整个场景显得格外庄重宁静。
广场正中的旗杆上,那面本该升到顶端的红色国旗,现在却悬在半空,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乔石,这位曾位居中纪委书记、达到正国级职位的资深领导人,近日离世,国家以降半旗的庄重仪式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这样的悼念形式,既体现了国家对乔石一生贡献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乔石的逝世,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他的政治生涯和领导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轨迹。通过这样的悼念,我们不仅回顾了乔石的政治成就,也反思了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当代年轻人而言,乔石可能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对于那些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亲历改革开放的老一代人来说,乔石却是难以忘怀的记忆符号。他就像一枚坚固的钉子,牢牢地钉在了那一代人的集体回忆里。
这位91岁去世的老人,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在国家建设中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他的离世又会对我们理解这段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让我们回顾他的一生,看看他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一,青年时期的宏伟志向】
乔石的家族背景并不显赫,与很多人的祖先相似。他的爷爷只是舟山城里一个普通的卖咸鱼的小商贩。
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年轻时便到上海谋生。他精通珠算,很快就在当地一家家具店当上了会计。
乔石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普通家庭,但正是他母亲的悉心教导和无私付出,为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折性的影响。母亲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母亲的引导下,乔石不仅培养了坚韧不拔的品格,还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些品质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亲的言传身教,让乔石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和进取,最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乔石的母亲与父亲同在纺织厂工作,为了生计,她不得不隐瞒真实年龄,在那个年代,这种做法并不罕见,她因此成了一名未成年的工人。
乔石的母亲年纪轻轻就步入社会,或许因为自身处境不利,早早目睹了种种社会不公。
乔石的母亲在纱厂目睹了管理层对工人的严苛压榨,他们为了提升产品质量不惜牺牲工人的权益。同时,她也看到了厂长对待日本人的顺从与对同胞的傲慢态度。这些不公平的现象让她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内心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越来越强烈。
五四运动的爆发,直接激发了乔石母亲内心的革命热情。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如同一个火种,点燃了她投身革命事业的决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更成为了无数进步青年觉醒的契机。对乔石母亲而言,这场运动无疑是她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促使她毅然决然地走上革命道路。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精神与进步思想,深深影响了她的人生选择,为她日后坚定的革命信念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塑造了乔石母亲作为革命者的重要品格。
她迅速摆脱了近乎奴役的工作状态,与同事们共同参与了当地的罢工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的青年。
受周围人的影响,乔石的母亲很快明白了读书的价值,于是决定把乔石和其他三个孩子都送到学校,让他们接受更正规的教育。
乔石回忆童年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一直忙个不停,而且特别坚强。
乔石的母亲为了负担四个孩子的学费,每天在纺织厂里忙碌超过十个小时,常常要到半夜才能回到家中。
乔石经常在夜里被母亲的声音惊醒,她结束了一天的繁重工作后,躺在床上发出痛苦的呻吟。
然而,乔家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为了让子女都能接受教育,乔石的父母常年省吃俭用,过着十分节俭的日子。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攒下每一分钱供孩子们上学读书。这种无私的付出,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期望。
乔石回忆说,母亲几十年来一直穿着同一件衣服,那件衣服洗得次数太多,颜色都褪得差不多了。她始终没有换过,就这么一直穿着。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乔石逐渐成熟起来。他从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慢慢变成了一个懂得关心父母、照顾兄弟姐妹、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长子。
乔石常常以母亲为荣,视她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在他心中,母亲不仅是智慧的源泉,更是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导师。每当谈起母亲,他总是充满敬意,称她为“最棒的老师”。
在求学期间,乔石受同学影响,认真研读了《列宁全集》数十卷,从中持续获取思想养分,这种深入学习的习惯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乔石花了数十年时间深入研究《列宁全集》,期间他整理并制作了超过三千张学习笔记卡片。
乔石在每张卡片上都详细记录了书中的精华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还不忘标注出处,包括文章标题、具体页码以及分类代码,以便日后快速查找和深入思考。
在研读《列宁全集》时,乔石深受启发,对平等与解放的追求更加坚定。他立志要改变贫苦民众的生活现状,让所有人都不再为吃穿发愁,致力于为普通百姓创造安稳富足的生活条件。
1940年,年仅16岁的乔石怀着坚定的理想,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由此踏上了充满挑战与奋斗的革命征程。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他个人命运的转折,也为他未来在革命事业中的卓越贡献奠定了基础。
【二,“拼命三郎”的踏实成长】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各地战火纷飞,乔石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迅速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
乔石在青年时期,就在上海的南方中学和光华附中等地担任了地下党支部的委员和书记,主要负责组织和引导学生运动。
1945年,乔石在上海秘密党组织中承担了多种重要角色。
当时的上海局势复杂,各种势力交织,危机四伏。作为中共地下党员,乔石和他的同伴们在执行任务时,不仅要面对重重困难,还得时刻警惕国民党军统特务的暗杀和追捕。他们的处境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敌人的圈套。
尽管面临极其艰苦的条件,乔石始终保持坚定的态度,高效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每一项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能力,实现了个人成长与进步。
随着乔石在党内的经历不断积累,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逐步深化,理解也更加透彻。与此同时,他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在持续增强。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一个全新的中国在神州大地上诞生。满怀雄心壮志的乔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致力于推动国家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乔石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积极参与各项建设工作,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他的努力不仅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建设者共同的心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乔石以实干精神和创新思维,为新中国的崛起添砖加瓦,谱写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壮丽篇章。
乔石的职业生涯跨越多个重要岗位,从杭州的宣传部门负责人,到鞍山钢铁建设公司的管理层,再到酒泉钢铁工程的核心领导。他以卓越的能力和务实的态度,在各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乔石的每一步都展现了他在不同领域的适应力和领导力,为国家的建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1962年,经验丰富的乔石被派往中央高级理论党校进行第二次深造。
乔石随后留在北京,开启了他作为中共中央成员的新阶段。
自1963年,乔石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最初,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逐步晋升。他先后担任了副局长、局长,后来又被提拔为副部长,最终成为该部门的部长。这一过程展现了他从基层到高层的稳步上升。
1982年9月,乔石因工作出色,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在中央书记处中,乔石和郝建秀作为候补书记,年纪相对较轻,乔石当时已接近六十岁。
相较于中央书记处那些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老前辈,乔石和郝建秀却以“拼命三郎‘石秀’”的独特称号脱颖而出。这个别称不仅凸显了他们的工作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在团队中的特殊地位。
乔石被人用戏谑的方式称呼,但这恰恰反映出他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务实肯干的作风。这种看似玩笑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他严谨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人们通过这种轻松的表达,道出了乔石在履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敬业精神和实干风格。这种称呼虽带调侃意味,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乔石对待工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务实态度。
乔石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把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核心任务。他始终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法治进程不断加快,相关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乔石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法律在社会各领域的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他特别注重法律的执行和监督,要求各级部门严格依法办事。同时,乔石还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将其与实践紧密结合。他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使之更符合中国国情。乔石的工作不仅提升了法治水平,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乔石处理事务时,无论大小,都会仔细核实,绝不敷衍了事。他摒弃了表面文章和空洞形式,这种务实作风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尊重。
1985年,乔石被任命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同时兼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1986年4月,乔石被选为国务院副总理,晋升为正国级职位。这一晋升使他能够在更重要的岗位上为国家贡献力量,实现他青年时期的坚定抱负。
【三,“铁面无私”的背后柔情】
每个公民和机构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所有人具有同等约束力,任何个体或团体都无权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一原则体现了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例外。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是构建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必须依法行事,接受法律的规范和监督,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但很少人清楚它的出处其实是乔石。
中国现行的信访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一制度的建立和推广主要归功于乔石。他不仅是这一理念的提出者,更是其坚定的推动者。通过他的努力,信访机制得以在中国社会中扎根并逐步完善,成为民众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乔石的贡献在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这一点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在乔石担任中纪委书记的五年里,全国信访系统收到了超过七千次的群众来信和来访,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处理了多达九十万起违纪违法案件。这段时期内,党的纪律和风气得到了显著改善,社会秩序井然有序。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与乔石的辛勤工作和巨大贡献密不可分。
在公众眼中,乔石作为纪检部门的负责人,常被视作一位执法严明、不苟言笑的官员。
在不少老同事的印象里,乔石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兴趣广泛,对妻子和家人特别关心,感情很深。
吴兴唐与乔石的友谊始于两人在中联部共事期间。长期的工作接触让吴兴唐对乔石有了深入了解,看到了这位领导人鲜为人知的真实一面。他们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深,从单纯的同事发展成为真挚的朋友。这种亲密交往使吴兴唐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乔石的工作风格和为人处世,对其性格特点有了全面认识。
吴兴唐回忆,乔石为人低调内敛,性格沉稳。他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越剧,并且与不少戏剧界人士保持着良好的交往。
步入暮年的乔石,将主要时间都倾注于个人兴趣的追求中。他不再为公务所困,转而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衷的领域,享受着晚年生活的宁静与充实。乔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专注于那些真正让他感到愉悦的事物,展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每当越剧在北京上演,乔石总会特意购票前往观看。演出结束后,他回家后仍沉浸在剧情中,不时低声哼唱几句,脸上洋溢着满足和陶醉的神情。
相较于戏剧音乐,乔石更为人熟知的兴趣是书法。
在宁波图书馆内,专门设立了一间名为“乔石书房”的展览室,里面陈列的全是乔石创作的书画作品。
仔细品味乔石的书法作品,会发现他的字迹浑厚有力,与启功先生创立的“启功体”虽风格各异,但在端庄和厚重感上毫不逊色。两者虽笔法不同,却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乔石的书法不仅继承了传统书法的精髓,还融入了个人风格,形成了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独特韵味。
乔石的书法展现出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气质。从每一笔的起笔和收锋中,都能感受到他运笔时的稳健与从容。这种沉稳的线条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他多年潜心钻研的结果。通过观察他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强大艺术表现力,这正是他长期积累的深厚功力的体现。乔石的书法不仅技巧娴熟,更透露出一种内在的从容与深邃,让人感受到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深厚造诣。
乔石在泰山上的“海岱纵目”四字,无疑是他众多书法作品中最具影响力和欣赏价值的代表作。相较于他在“乔石书房”中的其他创作,这四个字不仅流传范围更广,也最能体现其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泰山的雄伟与乔石的书法相得益彰,使得这一作品成为其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备受世人推崇。
这四个大字用行楷书写,整体风格庄重宏伟,气度非凡。任何人路过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欣赏其中所展现的独特艺术魅力。乔石的书法风格在这四个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种特有的韵味让人过目难忘。
【四,结语】
2015年6月14日早上7点左右,乔石在北京因疾病离世,终年91岁。
得知这一消息后,不少人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人们依然铭记这位正直寡言的人物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努力,他的逝世也让无数人深感痛惜与不舍。
全国多地以庄重仪式悼念乔石同志。在天安门广场、新华门、人民大会堂等首都重要场所,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标志性建筑上,国旗缓缓降至半旗位置。这一肃穆的场景,表达了对这位杰出领导人的深切哀思。通过降半旗这一最高规格的悼念方式,全国各地人民共同缅怀乔石同志为国家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告别仪式现场,前来悼念乔石的群众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神情肃穆,默默地向这位享年91岁的老人遗体鞠躬致意,表达着深切的哀思与不舍。整个告别过程庄重而感人,体现了人们对这位革命前辈的崇高敬意。
乔石从一名基层地下党员逐步晋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从主管钢铁工业的部长到担任中纪委书记,无论职位如何变化,他始终坚守“为人民谋福利”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他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致力于国家的革命与建设,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乔石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回报了人民群众对他的信任与重托。他恪守党的纪律,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展现出高度的自律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担当。乔石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品格,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作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有责任响应乔石的号召,始终坚持初心,勇于承担使命,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为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