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要把佩奇的头揪下来,脑袋一排,身体一排!

汤圆妈妈 2020-03-12 17:23:19

01

那天晚上,我加的一个育儿群里聊兴正起,妈妈们纷纷在吐槽自家娃那些让人崩溃的时刻。

“家里乱得像狗窝,我前脚才收拾好,孩子后脚就把积木又全都搬了出来,好无语!”“儿子最近迷上了抽纸巾,那天他趁我不注意,把整整一盒纸巾都抽了出来。看着满地白花花的一片,我真是一口老血快要吐出来。”“我家那个熊孩子也一样,东西乱扔乱丢,我那天走路差点被她的玩具绊倒,把我气得呀!”……

看到这里,我默默把傍晚刚拍的照片丢进了群里。

照片里的“杰作”,是两岁半的女儿甜甜历时一小时二十八分零七秒完成的。宽大的沙发被几十本排列整齐的绘本所覆盖,场面相当壮观。

期间:

由于第二排第五第六本书的间距有点大,娃咆哮了1次;由于第三排第四本书的摆放位置有点歪,娃哭闹赖躺了2次;由于自我感觉不满意,娃发脾气打乱重来了3次。

全部过程娃始终拒绝我的帮忙,以至于在一旁目睹了整个经过的我,早已捂着胸口累觉不爱。

没想到,这下子妈妈们更是炸开了锅:

“宝宝好棒啊!我孩子要是能这样,我保证笑醒!”“天哪!好羡慕!这样的孩子给我来一打吧!”“羡慕嫉妒恨啊!我要给我儿子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做的。”……

大家的反应出乎我预料,我隔着屏幕简直要笑哭了。殊不知,就在别人家纷纷为自己那个只会乱扔乱摊搞破坏的孩子而抓狂不已的时候,我这个老母亲却因另一种极端憋成了内伤。

PART

02

家中有个追求完美讲究细节强迫症般对秩序有着迷之推崇的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问我就是了,准没错。

甜甜的两岁叛逆期,由一起玩具摆放事件正式拉开了帷幕。那是在娃22个月左右的时候,有一天小家伙忽然跟她的小猪佩奇玩偶死磕上了。她非得把玩偶的脑袋从身体上拧下来,身体一排,脑袋一排,按着她的要求摆在床上。

可是床太软,有几个玩偶的身体根本搁不稳。接二连三放置失败之后,娃爆发了。她气急败坏地把所有玩偶都拍翻到地上,惊天动地大哭起来。

那一回,我们算是领教了传说中“terrible 2”的可怕之处。自此之后,小家伙在对秩序执着追求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九头牛都拉不住。

她的绘本,必须一册一册像照片中那样摆得整整齐齐,还不许我们动(比如沙发上那些,可是这样的话我们坐哪儿啊喂宝贝!)

她的玩具,一定要每个都按着顺序排排坐,有时甚至还会讲究大小和色彩的搭配。

更有甚者,晚上睡觉的枕巾和薄毯,她都得有棱有角地摆好,嘴里还会嘀咕我教她的口诀:“拎住两只角,铺在正中央。”

……

(对间距有极高的要求)

(这张照片里,因为对绘本的摆放位置不满意,小家伙哭到满头大汗)

对此,家里的老人曾不止一次忧心忡忡地问:“这孩子强迫症这么严重,正常吗?”

可我倒是挺笃定。

因为我知道,甜甜“可怕的两岁”的这个显著表现,其实也正是几乎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秩序敏感期。

PART

03

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认为,儿童对秩序的敏感一般出现在0~1岁之间,并在孩子2~4岁时尤为显著。

在这段时期,孩子会对事物的秩序有异常强烈的需求。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这些如若未按预期要求进行,孩子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

甜甜就是这样。她简直是个“搞不定誓死不罢休”星人,兼具了顽固、执拗、急躁、倔强等多重属性,只要对内心设定的秩序稍有不满,便会战斗力满格地发飙,绝对难搞。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是呈螺旋式发展上升的。一般有三个阶段:

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事实上,秩序敏感期是孩子建立起内在秩序并建构智能的重要阶段,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PART

04

其实,“对付”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娃是有策略的。在经过与甜甜的多次交锋之后,我也不断升级,练就了一身见招拆招的本领。

1.提供简洁有序的可控环境

著名的蒙氏教育理念里曾提出,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安全而可控,并且符合孩子的能力与需要,能让他们尽情探索。

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简洁”和“有序”。

甜甜在家玩耍时,我会尽量保证所处的环境简单。除了杜绝一切危险因素(如热水瓶、刀具、药箱等等)以外,每次提供的玩具和绘本也不会太多。

一来,孩子不至于因为选择太多而陷入对秩序的过度纠结;

二来,这有助于她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专心致志应对当下,不容易分心。

可能随着孩子的长大,她会对此提出新的要求,但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2.增加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

最近这段时间,甜甜对秩序的追求又拓展到了新的领域。比如每次给她穿衣服,都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流程:得她先喊一声“穿衣服喽”才能开始,顺序也有要求,有时是先穿裤子,先从左腿开始,而有时可能又有了新花样。

类似这样的情况,其实犯不着和娃死磕,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就行。我们往往会事先主动征求甜甜的意见,给她提供选择:

“宝贝是要妈妈帮忙穿衣服,还是自己来?”(甜甜还不会自己穿,但有时这个形式不能省。否则……你懂的)“宝贝要先穿什么,裤子还是衣服?”“先伸哪只手呀,左手还是右手?”

掌握了主动权的甜甜会非常开心,一般也会对接下来的流程积极配合。

3.对孩子充分放手给足耐心

太多的经验让我发现,在甜甜执着于各种顺序和细节的时候,插手、阻挠、指手画脚都只会让这娃更倔。更好的办法就是静静地在一旁陪着她,看她“作妖”。

看她沉浸在自己完美的秩序世界中,一心一意地摆弄;看她对细节百分百地追求,一丝不苟;看她把所有喜怒哀乐寄托其中,有哭有笑;看最后大功告成之时,满满的成就……

其实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成长,她会由此认知自我,感受世界;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蜕变,我们会由此更好地理解这个孩子,从而成为更好的家长。

当然,充分放手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保证安全、明确底线。如果是一些非常不合理的要求,比如非得把脏鞋子摆放在枕头上、一定要让玩具小黄鸭在马桶里游泳之类的,我们总会态度温和地对她说不。所谓“温柔的坚持”,便是如此。

4.教给孩子必要的情绪管理

伴随着孩子秩序敏感期同时到来的,往往还有执拗敏感期——所以,这个才是传说中“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的真正缘由。

孩子倔驴一般的背后,正是来源于秩序感——失控让他们难以接受,继而情绪爆发。因此,它们是丝丝紧扣互相作用的。

孩子发脾气,很正常。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及时进行必要的情绪管理——找出原因,加以总结,不断改进。

每次甜甜因为未达目的(有时是她自己没做好而发飙,有时是我们坚持了底线让她爆发)而崩溃哭闹的当下,我都不会干预指责,只是静静地在一旁等她发泄完。但是事后,我一定会帮她及时回顾整个事件过程,让她理解各种情绪,学会应对的方式。

一般我都会问她这几个问题:

“宝贝刚刚为什么哭呀?”“那除了哭我们还能怎么做呢?”“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宝贝打算怎么办?”

平静下来的小家伙往往会咿咿呀呀说出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理由:

“刚刚那个贴纸贴歪了,囡囡不开心!”“那些球互相碰到了一起,囡囡不开心!”“妈妈不让我动保温壶和开水杯,囡囡不开心!”

每次我则会趁热打铁地告诉她,生气是很正常的情绪,可以表达,但需要注意方法。哭一会儿没问题,但要是极端到赖躺、扔东西就不对了。

其实,还有很多更恰当的表达途径,比如大声说:“我要爆炸啦”,比如拍拍枕头来发泄,比如及时找爸爸妈妈倾诉求助……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引导他们合理面对和处理它。

PART

05

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都是不同的。可能有些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表现得并不明显,而有些孩子就跟甜甜一样,“强迫症”特别典型。

只有走进他们内心,才能充分get他们的节奏与步调。而事实上,我也还在摸索的路上不断前行。

Terrible 2的余威还未散去,Horrible 3已然在向我们招手。就在前几天,甜甜又“升级”了。她在每次乘电梯时,非得把楼层按钮按两下,否则就要哭。

所以你看,育儿路上的挑战,真是随时更新不断。我已准备迎战,那么你呢?

1 阅读:5

汤圆妈妈

简介:育儿知识,尽在我手,欢迎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