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线上开卡,迟到的监管松绑与银行的破局之路

董希水 2025-04-04 03:08:57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先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家里是姑娘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教育不能早恋不能和男生接触,等到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催婚。这时候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没做好准备,在被市场渣男欺骗和被同业婚恋市场吊打后成为大龄剩女,这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和干着急拼命出台政策拼命催婚。

这一定是晚了,但这时候醒悟一定比再迷糊的要好。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通知提到,在有效核实身份、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开展线上开立和激活信用卡业务。明确要求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线上开立和激活信用卡业务。这一举措被视为信用卡行业从“卡基”向“账基”转型的重要突破,意在通过流程优化和场景创新重振信用卡市场。然而,这一政策松绑的时机却略显尴尬,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早已通过虚拟信用产品(如花呗、白条)抢占用户心智,互联网消费贷款也以“全线上一键申请”的便捷性重塑了市场格局。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发卡量较2022年峰值减少约8000万张,存量竞争与睡眠卡问题凸显。尽管线上开卡为信用卡业务注入新动能,但第三方支付对四方模式的冲击已让发卡行的回佣收入大幅缩水,甚至难以覆盖资金成本。可以说,信用卡线上化的政策红利虽在,却已错失先发机遇。

尽管如此,信用卡仍是银行响应消费政策、连接支付与资产的核心抓手。监管的松绑不应因短期经济压力或市场格局固化而被低估,而需从战略层面为银行争取更多创新空间,以差异化服务重建竞争力。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信用卡业务不能因为短期的发展困难被抛弃,不然后续再想捡起来,成本更大。

线上开卡是迟到的政策红利与错失的市场机遇

监管松绑的积极信号与市场现实有了巨大的落差。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密集发文,要求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消费贷款投放,并探索线上开卡业务。这一政策延续了2022年《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的改革方向,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简化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吸引年轻用户。然而,现实却是信用卡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发卡量连续下滑,睡眠卡比例居高不下,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通过虚拟信用产品和聚合支付生态,几乎垄断了高频小额支付场景。

第三方支付的“降维打击”造成了信用卡的困境,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对信用卡业务形成双重冲击:一是支付回佣收入断崖式下降。国内信用卡回佣率普遍低于0.45%,远低于海外市场的1.5%,而支付宝等平台通过直连银行和商户的“三方模式”进一步挤压了发卡行的利润空间。二是互联网消费贷的“场景化”优势。花呗、白条等产品嵌入电商、本地生活等高频场景,用户无需实体卡即可完成授信与支付,而信用卡的线下面签、实体卡寄送等传统流程显得笨重低效。

政策松绑的局限性,尽管线上开卡能优化流程(如15秒极速开通),但其核心难点在于身份验证与风险控制的平衡。部分银行试点线上开卡时依赖单一信用评估模型,缺乏生物识别等交叉验证手段,导致冒用身份、虚假申请等风险隐患。此外,监管细则尚未明确,银行在合规与创新间进退两难,中小银行更因技术短板难以与大行竞争。

信用卡仍是消费金融的核心抓手,不能轻言放弃

信用卡是支付与资产的闭环优势,信用卡的本质是“支付+信贷”的双重工具。其独特价值在于通过消费场景沉淀用户数据,进而衍生分期、现金贷等高利润业务。相比之下,互联网贷款虽便捷,但缺乏与实体经济的深度绑定,且资金成本较高。例如,银行可通过信用卡分期利率(普遍12%-18%)覆盖风险,而互联网平台依赖助贷模式,利润空间受制于资金方与监管政策。

信用卡是响应政策与提振消费的不可替代,信用卡是银行自营业务中少有的可直接触达C端用户的入口。监管层要求金融机构“量身定制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的金融产品”,而信用卡若能结合线上开卡即用、动态额度调整等功能,可更灵活地嵌入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大宗消费场景,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支点。

信用卡是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银行需跳出与第三方支付“正面硬刚”的思维,转而发挥自身优势,例如细分客群分层,针对高净值用户提供专属权益(如旅行保险、贵宾厅),巩固存量市场。鼓励场景创新,与本地生活、垂直电商合作,推出区域化联名卡(如成都试点跨境支付。核心还是技术赋能,借鉴聚合支付的“轻量化”思路,通过API开放信用卡功能,嵌入第三方App提升触达效率。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信用卡行业是最难的时候,这时候更需要监管与银行的协同破局,政策需更务实,银行需更敏捷。呼吁监管层面更多的细化规则与包容试错,例如明确线上开卡的技术标准,例如强制要求生物识别验证,或允许银行调用政务数据(如信用数据共享试点)降低核身成本,此外更要差异化支持中小银行,给予区域性银行灵活试点权限,避免线上开卡沦为国有大行的“垄断游戏”,例如中国银联数据就根据监管最新政策推出电子面签服务能力,能助力区域性银行适配监管需求。

当然更核心的是银行层面,需要从“发卡思维”转向“用户运营思维”。

例如去实体卡化,通过推广虚拟信用卡,通过动态安全码、一键锁卡等功能提升安全性。再辅以动态风控,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消费行为,调整额度与利率(如对旅游消费临时提额)。 更核心的是需要场景融合,例如借鉴互联网平台的“即开即用”模式,在用户扫码支付时自动推荐信用卡绑卡。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头部金融科技服务厂商中国银联数据早就呼应了监管趋势,提出了“社交银行”和“场景金融”的全面服务升级。

信用卡的“二次生命”需要时间,但方向不容动摇。

线上开卡的监管松绑虽迟,却为信用卡业务指明了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银行需正视第三方支付与互联网贷款的竞争压力,但更应看到信用卡在数据沉淀、利率定价和监管合规上的长期价值。政策的持续支持与银行的敏捷创新,仍是信用卡重获生机的关键。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引流开卡只是第一步,能否承接得住、运营得好才是根本”。(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0 阅读:0

董希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