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准备好了吗?”老连长的话仿佛带着一股烟味,飘进了我的耳朵,也飘进了我的心里。那一天,我手心全是汗,心跳如鼓,感觉像站在人生的岔路口。1978年10月13日,一个普通却又无比重要的日子,我被任命为二排排长。这突如其来的喜悦背后,是深深的忐忑,我,真的准备好了吗?
四年前,1974年12月,我还是个18岁的农村娃,瘦弱得像根竹竿。为了走出贫穷的家乡,我选择参军。离开家乡那天,母亲红着眼眶的叮嘱,我至今都记得。她担心我在部队吃苦,可家里实在太穷,参军是我唯一的出路。带着母亲缝的布口袋,装着几件换洗衣物和几个窝窝头,我坐上了“老解放”卡车,一路颠簸到了县城,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
部队的生活比我想象中更艰苦。沉重的枪支,磨破皮的脚底板,冰冷的夜晚,永远填不饱的肚子,这些都是家常便饭。班长老是说我站军姿像“赵晃晃”,战友们也拿我开玩笑。我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晚上别人休息的时候,我还在操场上偷偷加练队列动作。我知道,农村孩子没文化,底子薄,只有比别人更拼命,才能有出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队列评比,我被班长点名表扬。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终于像个兵了。三年多的时间,我从“赵晃晃”变成了“赵铁柱”,连长也开始对我刮目相看,说我是块好料,鼓励我好好干。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1978年的秋天,提干的消息像风一样在连里传开。我也参加了体检,心里既激动又忐忑。那天晚上,连里组织看电影《南征北战》,我却无心观看,满脑子都是提干的事。电影放到一半,教导员把我叫了出去,说看完电影有事宣布。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电影结束,连长站在台前,宣读了对我的任命:二排排长!那一刻,操场上沸腾了,战友们纷纷向我祝贺。我的脑袋嗡嗡作响,三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可是,排里有不少老兵,资历都比我深,我能带好他们吗?
回宿舍的路上,连长叫住了我,递给我一根烟,语重心长地叮嘱我:当了排长,不要飘,要多和老兵商量,别逞能。这半年里,别穿干部服,别戴手表,别让别人觉得你和以前不一样。我认真地听着,把他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第二天,我就遇到了挑战。老兵张大山听说我当了排长,阴阳怪气地说:“农村娃也能当排长?别把我们一排人带沟里去了。”他的话虽然不大声,但大家都听到了。我脸涨得通红,心里很生气,但还是忍住了。
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排里的工作中。训练场上,我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生活中,谁有困难,我都会尽力帮忙。渐渐地,大家对我的态度开始转变,就连张大山也不再冷嘲热讽了。
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一次野外拉练,张大山负责指路,却因为地形复杂走错了方向,耽误了半小时。演习结束后,连里点名批评了我们二排。我心里很窝火,忍不住批评了张大山。没想到他突然红了眼,吼道:“我不是故意的!你以为我愿意犯错吗?”说完,他转身就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张大山家里出了事,父亲重病,两个妹妹撑着家。他怕家里担心,一直没跟连里请假。听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太苛刻了。第二天,我主动找到张大山,和他一起回了趟老家。看到他病重的父亲,我深受触动。
回到部队后,我并没有在会上批评张大山,反而表扬了他在训练中的表现。会后,他主动向我道歉,我也释然了。从那以后,张大山成了我最得力的助手,二排也越来越团结,成绩在全连名列前茅。
四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那段时光,我都觉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老连长的那句话“你小子准备好了吗?”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如今,我可以坚定地回答:“准备好了!”这段从士兵到排长的蜕变之路,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也让我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那么,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干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