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格列佛游记》第三次游历的特征是缺乏统一性。格列佛先后到访空中之城、长生岛、幽灵岛和日本,其中日本是书中唯一真实存在的地方。第三部分与之前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最大不同在于格列佛这个人物及其与读者的关系,这会影响对斯威夫特讽刺的理解。
2、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中,读者会强烈代入格列佛的角色,因为陌生的环境迫使人重新审视自我,从而发现以往看不到的自身特质。这种角色代入感在第三部中减弱,因为格列佛对科学的讽刺与读者对科学的好感产生冲突。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直接表达对科学和科学家的鄙视,这种作者直接介入的方式并非文学的优势。
3、格列佛在游历空中之城时,观察到那里的科学家行为古怪荒唐。他们外貌奇特,头部歪斜,眼睛一只内翻、一只朝天,衣服上装饰着日月星辰的图案。这些科学家沉迷于冥思苦想,对外界事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4、这些科学家不擅长交谈,需要仆人提醒才能回应,用手势比画还不如哑巴利索。他们轻视实用的几何学,认为其粗浅,导致房屋建造得很差,墙壁倾斜,房间内没有直角。尽管他们在纸上使用绘图工具很熟练,但在日常行动和生活行为上却显得极其笨拙。
5、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讽刺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脱离实际、为科学而科学的荒诞研究,比如将大便变成食物、用猪耕地等。这些例子虽夸张,但作者借此影射某些人文学科尤其是政治性研究可能同样缺乏实际意义。
6、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在"政治设计家学院"的见闻,讽刺政治党派纷争。其中一位研究员提出荒诞的解决方案:从对立党派各选100名头面人物,通过外科手术互换他们的半个脑袋(枕骨部分),以此解决党派分歧。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暗示这种"换脑手术"既荒谬又暗含对政治斗争的尖锐批评。
7、格列佛在长生岛(拉格奈格人的岛屿)的经历揭示了长生不老的痛苦:岛上的人活了几百年却饱受老年疾病折磨,失去记忆、情感和友谊,甚至羡慕能自然死亡的人。格列佛逃离后,庆幸回到有死亡的世界。
8、生命越长未必越幸福,长久不等于价值或质量。同样,追求权势长久的人可能像长生岛上的老人一样,最终沦为孤独、焦虑的“政治僵尸”,如同被判无期徒刑,无法解脱。斯威夫特想强调,长久本身并非好事,生命或权力的延长未必带来幸福,反而可能成为负担。
9、《格列佛游记》第四部讲述了马儿国(慧骃)的故事,这是全书最具批判性和愤世嫉俗的部分。慧骃代表理性、诚实和单纯的生活方式,而它们饲养的耶胡则象征人类的劣根性——肮脏、懒惰、贪婪(如为争夺闪光的石头而争斗)。这一部分的内容深刻影响了读者对整部作品的评价,展现了作者对人性与社会的尖锐讽刺。
10、格列佛向慧骃描述人类文明的政治、战争、经济、法律等方面,慧骃认为这些行为充满丑陋和奸诈,难以理解。例如,格列佛讲述欧洲君主间的战争,解释起因包括君主扩张领土的野心或大臣为转移国内矛盾而挑动战争。慧骃批评这些行为缺乏理性。
11、格列佛向慧骃解释欧洲的法律和金钱制度,提到欧洲人(耶胡)对金钱的贪婪本性,认为钱永远不够,富人剥削穷人,贫富差距极大(穷人与富人比例1000:1)。慧骃对此难以理解,因为在慧骃国,尽管存在毛色区分等级,但社会以“仁慈和友谊”为核心美德,成员之间友爱平等。
12、慧骃们不理解罪恶概念,它们遵循的格言是用理性治理国家和教育后代。年轻慧骃需要学习节制、勤劳、运动和清洁等课程。每四年春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遇到困难时大家会互相捐助支援。
13、格列佛在与"慧骃"(具有美德的四足动物)相处后,认为它们比堕落的人类更值得尊敬,因此决定与它们生活在一起,研究并实践美德。回到文明世界后,他仍选择住在马厩,不愿与人交往。有人因此批评作者斯威夫特过于愤世嫉俗和仇恨人类。
14、在《格列佛游记》第四部分中,对人类彻底厌恶和摒弃的理解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慧骃代表未被文明败坏的生活方式,而雅虎象征退化的人类,斯威夫特的讽刺对象是雅虎(即人类)。
15、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斯威夫特对慧骃的描述并非赞扬,而是讽刺其简单理性的思维方式。格列佛盲目崇拜慧骃、丧失自我判断的行为,恰恰揭示了人在极端环境下可能陷入的荒谬。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的失败形象,警示读者而非提供效仿对象。
16、第二种观点向我们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你察觉人类原来有这么卑鄙、肮脏、下贱的一面时,你如何对人类仍然保持信心?20世纪的极权统治极度扭曲许多人的人性,把善良的人变成野兽和恶魔一般的动物,人的世界变成一个地狱般的地方。如何面对?
17、许多人面对困境时有两种极端反应:自杀或愤世嫉俗地苟活(如《芙蓉镇》台词"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愤世嫉俗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能通过不合作态度对抗邪恶,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彻底绝望和丧失同理心。理想态度应是既认清人性阴暗面,又保持对人性向善可能性的信念,避免沦为行尸走肉般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