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爆发前,钱其琛劝说萨达姆,萨达姆:和香港是中国的一样

农韵记录者 2025-04-24 09:59:41

文/志超

在1990年8月2日的那一刻,萨达姆·侯赛因带领十万大军入侵科威特,瞬间点燃了中东的战火,这背后隐藏着怎样复杂的经济和因素?是经济崩溃的绝望选择,还是对国际局势的错误判断?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派遣十万大军直接进入科威特,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警觉,几乎所有人都在密切注视着中东地区发生的这一突发事件。萨达姆之所以敢于做出这样的决策,与他当时伊拉克的国家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两伊战争耗尽了伊拉克大部分的国力,原本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此时已经沦落到经济崩溃的地步,街头到处都是失业的民众,当局甚至连发放工资都做不到。此外,伊拉克还背负着700多亿美元的外债,这些债务主要来自于海湾战争之前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及科威特。

有分析认为,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直接动机就是想要通过占领这个产油国来缓解自己国家的经济危机,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只有石油才能让伊拉克重新站起来。此外,萨达姆还想通过征服科威特来提升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控制整个中东地区。

但是萨达姆显然低估了国际社会对其侵略行为的反应。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了空袭,第一波攻击就摧毁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和大部分军事设施,萨达姆根本来不及反应就损失惨重。

面对强大的美军,萨达姆迅速调整策略,将全部精力放在保护首都巴格达上,他甚至号召全体民众上街抗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美军的空袭。萨达姆的所有努力都没有阻止美军的进攻,伊拉克的防线像纸糊的一样脆弱,科威特很快就被解放。

地面战争于1991年2月24日打响,多国部队迅速向巴格达推进,萨达姆试图用化学武器阻止敌军的前进,但早已布置好的美军防空系统将其拦截了下来,此时伊拉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对抗敌军的武器了。

伊拉克在这场战争中彻底失败,萨达姆也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和固执作死为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钱其琛与萨达姆

与萨达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当时采取的外交手段。1990年11月,我国我国派遣外交部长钱其琛前往伊拉克,与萨达姆进行会谈,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这一国际争端。在谈话中,萨达姆将科威特的问题与我国香港的问题相提并论,他试图用香港回归我国的事实来证明自己侵占科威特的合理性,在他看来,我国总是可以随意对小国施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钱其琛当场就驳斥了萨达姆的逻辑,他说:“香港是我国的一部分,我们把它交给了英国,按照约定,我们在1997年把它重新交给了我国,而科威特从来就不是伊拉克的一部分,你这样做就是在侵略。”钱其琛的坚持和坚定让萨达姆感到不快,但是他当时正处于与美苏两我国为敌的状态中,不得不忍耐钱其琛的各种劝说。

其实早在入侵之前,萨达姆就多次对外发出了警告,他认为科威特开采石油的行为是在侵犯伊拉克的经济利益。1990年7月,他甚至召集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开了一次会议,专门讨论科威特的问题,在他看来,如果科威特不停止这种损害伊拉克利益的行为,那么他就只能采取军事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国家。

让萨达姆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错误判断了国际局势的变化。他曾经自信地认为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已经基本上进入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一极世界,而且伊拉克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苏联早就向他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如果不是两伊战争耗尽了他的国力,说不定已经和苏联一起对抗美国了。

事实证明,他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实在是太过天真,此时苏联已经陷入了彻底的无当局状态,而美国则刚刚打完海湾战争,此时正摩拳擦掌准备对付中东地区的一切威胁,包括伊拉克在内。

这场战争不仅是伊拉克的悲剧,也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萨达姆的错误判断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钱其琛的坚持则展现了外交的力量。你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根源和影响?

个人观点,也就是这一仗,打出了中国新一代的战争理念与军事装备!让我们看到也意识到了理念、装备代差所导致的让人瞠目结舌的战果,也是我们现在拥有的领先优势的起点!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