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超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而为之。
近期,台湾退役中将帅化民在节目中提到的“围而不打”策略,引发了热议,这到底是什么操作?是智慧的军事策略,还是逃避冲突的表现?无论你怎么看,这个观点都引发了大家的深思,尤其是对台海局势的未来走向,真是让人揪心。
“围而不打”引发热议
近期退役中将帅化民在一档军事节目中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他认为解放军在处理台海局势时可能会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这个词乍一听有些耳熟,但是仔细想想却感觉不太对劲,“围而不打”是什么意思呢?解放军不直接攻打,而是通过封锁其经济和物资的通道,逼迫岛内的经济自行崩溃。
这一观点一出,立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有人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务实,是在用智慧来代替蛮力,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冲突带来的伤害;但是也有很多人对帅化民的观点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他这是典型的“投降派”,根本就不敢正面迎击敌人。
台湾方面自然也是高度关注这一言论,他们正在密切观察解放军的动向,帅化民的看法是否会成为现实,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经济是的软肋
是否能够经得住解放军围困,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资料显示,台湾地区2022年的对外贸易总额已经占到了GDP的60%以上,如果失去海空通道,不但不能向外输出商品,连从外面进口的物资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海空运输,岛内的工厂、企业、农田会怎样?人们手中的手机、电脑、家电等商品用坏了就无法修理,生活必需品如果短缺,民众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想尽办法去抗议、示威,向当局施压。
而对于台湾当局来说,他们根本就无法用解放军那样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就算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出了一些象征性的支持,他们也不敢指望真正的战斗会发生,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一旦战争打响,美国是很难保护的。
解放军在2022年和2023年进行的多次军事演习中,已经展示了其围困的能力。在演习中,海空通道被有效封锁,大型运输机无法降落在机场,军舰也无法靠近港口。虽然这些都是演习,但解放军的能力毋庸置疑,一旦真正实施“围而不打”的策略,想要打破封锁恐怕难上加难。
两岸对话是正道
这种可能出现的围困局面,当局肯定要想办法应对,但是他们能否稳住民心,就要看他们怎么做了。如果岛内民众觉得生活困难,而当局却无能为力,那么这股不满情绪很可能就会转向当局,甚至影响到其执政基础。
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那就是并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它的经济、军事、各方面都高度依赖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如果解放军真的实施了“围而不打”的策略,那么地区的对外贸易将会遭受重创,这时候西方国家能否及时伸出援手还是个未知数。
即便他们发出一些口头上的支持,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真的开战,美国可能连自己的领土都顾不上,更别提为送去物资了。即使有一些运送到达,那也是需要经过重重关卡和检查,确保没有任何可能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物品。
帅化民的观点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讨论,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可能发生但又让人十分忌惮的局面。解放军的围困策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一方面要压制当局,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经济压力;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度逼迫老百姓,因为一旦引发内乱,那才是真正失控的局面。
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谨慎考虑,帅化民在节目中反复强调和平的重要性,他呼吁两岸应该坐下来谈,无论有什么分歧,都应该通过对话来解决,而不是诉诸于武力。和平统一才是正道,他对老百姓非常关心,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避免发生无谓的冲突。
对于帅化民提出的“围而不打”策略,我认为在军事与经济之间找到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既要维护和平,又要确保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害,大家对此怎么看?笔者希望国家尽快解决台湾问题,一批老的爱国人士不多了,新的一代又没有接受中华民族的教育,越拖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