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润丰分校2025春·中华文化寻根西安行(一)
心驰神往向长安
春日,是雨润的时节,
循着细柳抽芽的窸窣,
我们整装待发。
长安古道在晨光中铺展,
雁塔的檐铃在春风里叮咚,
催促着我们疾行的步履,
去触摸青铜铭文的斑驳,
去追赶含苞待放的唐杏,
去丈量明城墙砖的厚重,
去收藏华清氤氲的温度。
且让细雨沾衣,
且任诗心萌动,
踏着八水绕城的涟漪,
奔赴十三朝烟云深处,
向长安!
最让人难忘的,或许就是出发前那一段充满期待与想象的日子。
还记得那是一个平凡的早晨,老师在早读时宣布:“我们将前往西安,开启为期四天的研学之旅!”一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像炸开了锅一样,兴奋地小声讨论着,有人说要看兵马俑,有人期待登上古城墙,还有人已经开始幻想吃羊肉泡馍的滋味了。
随着日期一天天临近,老师公布了各课题组和工作组的分工,还贴出了房间和车次安排。大家立刻围在公告栏前,兴奋地寻找自己的名字,仿佛那不是一张名单,而是一张通往冒险之旅的通行证。各个小组也开始忙碌起来:策划组召集节目演员,讨论总结会内容;评价组开始研究怎样记录每一天的表现;主持人则不断练习台词,生怕出错。虽然每天都很忙,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特别的光——那是即将出发的期待和兴奋。
出发前一天晚上,我把物品清单一项项核对,书包一遍遍整理,却还是担心会落下什么重要的东西。那一晚我兴奋得很晚才睡着,脑海里一直在想象西安的样子——会不会看到穿着古装的人?兵马俑到底有多大?
终于,出发的早晨到了。虽然天还没亮,但校园里早已热闹非凡。同学们拎着行李,脸上写满了精神与激动。望着东方微亮的天空,我在心里默默想:西安,我们来啦!你会带给我们怎样一场奇妙的旅程呢?
就要踏上梦寐以求的西安研学之旅了!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触摸千年古都的历史脉搏。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就像揣着一只欢快的小鹿,扑通扑通跳个不停,连写作业时都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
为了这次旅行,我早早开始了“疯狂准备模式”。书包里,研学手册、笔记本、铅笔盒、导游词、身份证……被我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漏掉任何细节;衣物分门别类整理好,整整齐齐地码进箱子。最让我得意的是和同学们绘制的那面班旗——我们用彩笔绘制了西安城墙、华清宫、兵马俑、臊子面。我们精心构思,巧手细描,每一笔都是我们对这次研学的憧憬与向往,是我们对西安古都的深入触摸。晚上躺在床上,我总忍不住翻看历史书,想象自己站在“天下同一”展厅里,透过玻璃柜与秦汉的青铜器对话。那些古老的纹路里,藏着工匠们怎样的秘密?想着想着,我的梦里都是兵马俑在向我招手。
翻看学校精心准备的研学手册,牛背梁森林公园探险更让我充满好奇。秦岭被称为“中华龙脉”,那里的森林一定藏着许多秘密吧!我既想亲手绘制石彩画,又想用五感感受大自然的呼吸。不过,听说要爬山路,心里有点小忐忑,但想到能认识不同的植物,观察生物多样性,我顿时浑身充满了力量!
为了不错过任何精彩瞬间,我早早就把相机充好了电,我要用它记录西安城墙的雄伟、华清宫的气韵、牛背梁的葱郁,还有张家山窑洞村的独特风貌。对了,作为导游组成员,我还特意查了羊肉泡馍的历史和吃法,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喜欢这道西安传统美食!
西安,这座装满故事的城市,我已经准备好用眼睛记录历史,用脚步丈量山河,用好奇探索每一寸土地。这趟旅程,一定会成为我小学生涯中最闪亮的星星!
就要去西安研学了,我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一放学,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冲向超市,为明天的旅程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面包和饮料,打算作为路上的早餐,确保能在旅途中保持充沛的精力。
回到家后,我立刻开始收拾行李。为了确保不遗漏任何重要物品,我先按照老师发的必带物品清单逐一核对,确保每一项都准备齐全。清单上包括身份证、学生证、水杯、雨伞等基本用品,我都一一检查并放入行李箱中。
接着,我查看了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显示明天西安的天气很冷,于是我特意准备了一件卫衣,打算套在校服外面以保暖。同时,我还准备了几件备用衣物,以防万一需要更换。考虑到住酒店时可能需要洗漱用品,我把它们单独放进了一个小包里,这样就不容易丢失了。
此外,我还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如纸巾、钱包、拖鞋、常用药品等。特别是药品,我准备了一些常用的感冒药、止痛药和创可贴,以备不时之需。
研学旅行不仅仅是一次娱乐活动,更是一次特殊的学习机会。因此,我把学习用的笔、纸、书都准备齐全,一同装进了行李箱里。我相信,在旅途中,这些学习工具将帮助我更好地完成任务和目标。
考虑到第二天的行程很紧,我把水壶、手册、早餐等必需品装进了双肩包里,这样行动起来会更加方便。我仔细检查了行李箱和书包的拉链,确保它们都关好、拉紧,并在行李箱上贴上了学校的标志贴。
就要出发了,我充满期待。这次西安之旅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宝贵经历。我相信,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我将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收获更多的成长和快乐。
当老师宣布我们六年级要去西安进行研学旅行时,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特别激动。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同学们一起出门旅行,而且要去的是历史悠久的西安!我既兴奋又有点紧张,因为这不仅是一次旅行,还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老师提前给了我们研学课题和行程安排,我知道这几天会过得充实又有趣。
根据我分配到的研学课题“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秦汉艺术中的美学元素研究”,我专门进行了准备,做了功课。老师说我们要研究秦汉艺术中的美学元素,比如造型、纹饰和工艺之类。于是,我打开电脑,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我了解到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陶俑和玉器都很有特色,比如秦代的兵马俑造型威严,汉代的器物上常有流畅的云纹和动物图案。我还找到了一些秦汉馆的明星展品介绍,比如“鎏金铜蚕”和“战国杜虎符”,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器物,还充满了艺术感。我把这些资料整理,打印成了笔记,想着到时候对照实物看看。
除了资料,我还特意准备了相机。爸爸帮我把相机电池充满,还教我怎么调整光圈和快门,说这样能拍出更清晰的文物照片。我计划在秦汉馆里多拍些展品的细节,比如青铜器的纹路、陶俑的表情,甚至展厅的光影效果,回来后可以用来写研学报告。想到能把这些美学元素记录下来,我心里就特别满足。
准备好一切后,我躺在床上,脑海里全是旅行的画面。明天就要出发了,我既期待和同学们一起探索未知,又好奇西安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这次研学旅行,一定会成为我小学生活中最难忘的记忆!
即将踏上西安研学之旅,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都,宛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等待我们开启。为了让这次研学收获满满,行前准备必不可少。
在出发前,深入了解西安历史文化,是打开研学大门的钥匙。翻开历史课本,秦统一六国的豪迈、汉丝绸之路的繁荣、唐万邦来朝的盛景,都在西安这片土地上演。提前观看《复活的军团》这类纪录片,能直观感受秦军的磅礴气势,明白兵马俑诞生的时代背景。研读《长恨歌》,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能让参观华清宫时,更深刻体会那段历史的浪漫与悲凉。知晓这些知识,研学路上便能与历史深度对话。
清冷月光仿若薄霜,悠悠洒落校园,北京中学润丰分校本校区和南校区的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学校集合,踏上了“探寻千年古都,触摸华夏根脉”为主题的西安研学之旅。阶梯教室中,孙校长为同学们讲解本次研学要去以及注意事项,确保研学之旅安全有序。5:45,在研学导师和带队老师的组织下,我们依次登上大巴车,正式开启本次寻根之旅。
不久,我们就顺利抵达北京西站,在导师和带队老师的带领下,顺利抵达候车大厅。随着检票提示响起,同学们有序进入各自车厢。看,大家相互协作不分彼此,快速高效地将一件件行李妥善放在置物架上,充分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在旅行的路上,遇见不同的自己,也遇见更好的世界”列车行进过程中,大家或轻声分享着对本次研学活动的了解和期待,或对认真研读研学手册,或进行课外阅读……
此刻,高铁列车化作一艘承载着少年壮志的航船。同学们怀揣着炽热的研学之心,决心用脚步仔细丈量文明的广度,凭借实践深深叩问历史的厚度,向着我们的心心念念的长安而去。
北京中学润丰分校2025春·中华文化寻根西安行(二)
秦风汉韵溯长安
长安是青铜铸就的史诗,
长安是黄土封存的信笺。
穿行在历史的长廊,
我们在秦简汉牍间与先贤对话,
在唐三彩的釉色里同盛唐相望。
指尖抚过千载风霜的刻痕,
足音惊醒地宫沉睡的星斗,
且听编钟敲落未央宫的月色,
且看竹简舒展灞柳驿的春烟。
驼铃摇碎丝路斜阳,
陶罐盛满周原故梦,
十三朝光阴在青砖黛瓦上,
绽成文明不熄的莲。
说到西安,有句话总是萦绕在耳边“一座西安城,半部中国史”,西安最出名的或许就是它的历史。
7000年的文明史,3100年的建城史,1100年的国都史,而如今,晚霞为这座古城勾勒上温柔的轮廓,天空渐渐织上墨蓝的绸缎,缀上银白的星辉作为点缀,宁静且安详。
陕西历史博物馆
踏上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启研学之旅,就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无疑是这条时光隧道中最为闪耀的节点,它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承载着华夏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每一件文物都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震撼不已,收获满满。在馆内,众多珍贵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其中4件国宝级藏品更是熠熠生辉,成为了我此次研学之旅中最为难忘的记忆。
西安,作为13朝古都,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西周的礼乐制度,到秦代的大一统,再到汉唐的盛世繁华,这座城市始终处于历史的舞台中央,汇聚了无数的文化瑰宝。这些瑰宝如今静静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每一件都是历史的鲜活注脚,它们跨越时空,向我们讲述着先辈们的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从这些文物中,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技艺和创造力,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了如此精美绝伦、意义非凡的器物,令人赞叹不已。
“大雁塔”的复原模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唐朝时期佛教建筑代表之一的大雁塔,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盛况,还体现了古代中国高超的技术水平及审美追求。这座高达64.5米的巨大砖石结构建筑物由基座、回廊等部分组成设计巧妙布局合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内部还有多层密室藏有佛经等珍贵文献资料为研究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线索。可见,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科学技术抑或是文化艺术发展都需要得到充分尊重和支持才能得以繁荣昌盛。作为一个现代人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应忘记自己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学习继承发扬光大,让这份宝贵财富成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继续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吸引我的是“汉代鎏金银竹节熏炉”。这个熏炉造型像一根竹子,表面镀着金银,闪闪发光。它的竹节设计细腻逼真,每一节都雕刻得层次分明,透出一种自然的美感。炉身还有镂空的云纹,既能散发香气,又像艺术品般精致。我觉得这体现了秦汉艺术中“自然与工艺结合”的美学元素,忍不住多拍了几张照片。
接着,我看到了“汉代陶仓楼”。这座小小的陶制建筑模型让我惊叹不已。它有几层楼,屋顶翘起,窗户和门都雕得细致入微。陶土的质感朴实却不失精巧,楼身的比例匀称,透着一种生活的温馨美。我想象着汉代人用它来祈愿丰收,心里觉得这种实用与装饰兼具的设计真是妙极了。
再往前走,我被“汉代朱书陶罐”吸引住了。这个陶罐表面用朱红色的颜料写着文字,字迹工整又流畅,像书法一样漂亮。罐身圆润,线条简洁,红色的字与灰褐色的陶土形成鲜明对比,既实用又有装饰性。我觉得这展现了秦汉艺术中“色彩与书法的和谐”之美,拍下照片时,我特别聚焦在那些朱红文字上,觉得它们仿佛在诉说汉代的故事。
最后,我停在了“秦代坐俑”前。这个陶俑盘腿而坐,表情严肃却不呆板,手势自然,衣褶流畅。它的造型简洁却充满生命力,透着一种沉稳的美感。我想,这正是秦汉艺术中“简约与生动并存”的体现,用相机记录时,我特别拍了它衣纹的细节,觉得这份朴实中藏着大智慧。
站在这些文物前,我既兴奋又震撼。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通过镜头,我捕捉到了秦汉艺术的美学元素:自然的灵动、工艺的精湛、色彩的和谐和简约的深意。离开时,我回头望了一眼展厅,心里满是对秦汉艺术的敬佩。
踏入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秦汉馆,仿若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此馆以 “天下同一” 为主题精心布展,从政治、文化、交流、美学等六个维度,立体呈现秦汉文明的辉煌成就与卓越贡献,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馆内陈列着 700 余件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不乏生动描绘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盛景的展品。秦朝,虽如流星般短暂,仅存世14载,却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秦王嬴政凭借雄才大略,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大一统伟业。这一壮举,不仅实现了地域上的统一,更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整合。秦朝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举措,为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基石,其深远影响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成为后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源头,在中华文化长河中构筑起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
老城墙
站在大门前仰头望去,那高大巍峨的城楼仿佛一道穿越时空的门,将我拉回了千年前的盛世长安。
沿着台阶登上城墙,脚下的城砖经过岁月的打磨,斑驳而粗糙,每一块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它们有的布满青苔,有的出现裂缝,像是无声的诉说着昔日的风雨。抚摸这些城砖,我像是能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辛勤与执着,是他们用双手筑起了这座守护城市的堡垒。极目远眺,城墙内外的景色尽收眼底:城内,古香古色的建筑与现代高楼相互映衬,街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城外,护城河波光粼粼,河边绿树成荫,为古城增添了抹抹生机。此时,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过去与未来在这里对话,令人心中感慨万千。
西安城墙,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朝代的变化,战争的洗礼,城市的兴衰;它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承载着先辈的智慧、技艺和精神。漫步在城墙上,我不仅触摸了历史的纹理,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次城墙之行,让我对西安的热爱不断加深,也让我对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敬畏和珍视。
西安城墙,一道用灰砖砌成的界限,将现代与过往巧妙地隔开。城墙的十三公里长度,围住了多少故事,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当我踏着砖阶走上城墙时,脚下仿佛踩着六百年的光阴。砖缝里嵌着历史的渣滓,每一块砖都曾被无数鞋底打磨得光滑如镜。
城墙极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而如今,这里却成了游客们闲庭信步的场所。他们举着手机,将垛口框进屏幕,试图将这份历史的美好永远定格。然而,对于我而言,城墙不仅仅是一个拍照的背景,它更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我沿着城墙行走,砖石在午后阳光下泛着青光,南门箭楼巍峨耸立,飞檐刺向天空,展现出一种不凡的气势。然而,椽柱间却结着蛛网,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与变迁。几个老人靠在墙根下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与城墙的裂痕何其相似,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护城河早已不闻刀兵声,游船在绿得发腻的河水中悠然搅动,为这份历史的宁静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下城墙时,我摸了摸砖壁,冰凉的感觉透过指尖传遍全身。历史从来都是冷的,只是我们总想把它捂热。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历史、品味文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踏入博物馆,时光的洪流瞬间将我裹挟,带我回到那个辉煌的大秦帝国。眼前规模宏大的俑坑内,数千尊兵马俑威严列阵,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让我深受震撼,思绪也随之飘远。兵马俑堪称举世闻名的艺术品,它们神态各异,无一雷同,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秦军的威严。仿佛下一秒就要奔赴战场杀敌。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工匠们仅凭双手与简单的工具,造就如此艺术奇迹,令人叹服。兵马俑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雄心,显而易见。他下令修建兵马俑陪葬坑,以保这些陶俑的忠诚。从这些陶俑中,我们能看到秦军横扫六国的雄姿,感受到秦朝的繁荣昌盛。但辉煌背后是沉重的代价,修建兵马俑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众多劳工为此丧生,这让我意识到,历史进步往往伴随着牺牲。如今,兵马俑的发现和保护,让我们深知文化遗产的珍贵。它们承载着民族记忆,是祖先留下的无价财富。这次参观,不仅让我领略到兵马俑的独特魅力,更引发我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我将铭记这段历史,珍视这份文化遗产!
我被眼前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兵马俑深深吸引,仔细聆听带队老师讲述兵马俑背后的历史故事,不时发出惊叹。身边一位同学激动地说道:“以前只是在课本上看到过兵马俑,这次亲眼见到,真的太震撼了,仿佛看到了当年大秦帝国的强盛。”的确是这样啊。
排列整齐、气势磅礴的兵马俑阵,每一尊都有着独特的面部表情和身姿,细腻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秦朝的强大军威。我驻足良久,沉浸在这历史的海洋中,心中涌起对先人智慧与创造力的无限敬畏。
这次西安之行,我不仅领略了古都的风貌,更在心灵深处播下了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之种。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它们的魅力。这次经历,无疑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当我随着研学队伍走进一号坑展厅时,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数不胜数的陶俑矗立在坑中,仿佛一支庞大的地下军团,随时准备为帝王而战。前排的武士俑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神情肃穆;后排的弓箭手单膝跪地,保持着随时准备射击的姿态。最令人惊叹的是,当我蹲下身平视这些陶俑时,发现每一张面孔都独一无二,它们的面容、神态、服饰都各不相同。我可以清晰看见他们额头的皱纹和唇边的笑纹,甚至连发丝、甲片都刻画得很细。
别看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陶俑是土色的,但你能想象吗?在兵马俑刚被发掘出来时,它们竟然是彩色的!只是因为暴露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几个小时内颜色就全部脱落了。
大量的跪射俑、将军俑和骑兵俑……经过现代修复后,恢复了往日的威严。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秦军风采。在坑里还有许多没有修复的残破陶俑,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每尊陶俑上都刻有古代工匠们的名字,这便是“物勒工名制度”,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责任心,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的智慧与匠心。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启示。我们应当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同时以创新精神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秦始皇兵马俑不仅仅是一堆陶俑,它是我们与古代文明对话的桥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的伟大,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一踏入展厅,眼前的景象立刻震撼了我:数千尊陶俑整齐排列,宛如即将出征的军队,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兵马俑们神态各异,有的昂首挺胸,眼神坚定;有的微微下蹲,似乎在思索作战计划。他们的头发、衣物纹理清晰,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与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了解到兵马俑是秦始皇为了守护陵寝而下令建造的。秦朝虽然凭借强大的武力统一了六国,但也因修建兵马俑等大型工程,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秦朝所留下的郡县制等制度,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稳固了统治,也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望着这些沉默的兵马俑,我不禁反思:只有关注民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半坡遗址博物馆
一踏进半坡遗址博物馆,大家的眼睛立刻被那些古老而精致的陶器、石器所吸引。有的同学好奇地凑近看,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有的则轻轻触摸着玻璃柜,仿佛想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讲解员阿姨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她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半坡人的生活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
踏入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隧道,回到了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座埋藏在地下的古老村落,静静地诉说着先民们的故事,让我们对远古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随着讲解员漫步在遗址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半地穴式的房屋基址。这些房屋或圆或方,展现了先民们高超的建筑智慧。我仿佛看到在寒冷的冬日,他们围坐在火塘旁,用粗糙的陶器制作食物,温暖的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而到了炎热的夏季,他们又会躺在阴凉的房屋中,享受着舒适的微风。这不正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吗?
最让我震撼的是半坡遗址出土的大量彩陶。这些陶器造型古朴,纹饰精美,鱼纹、人面纹、几何图形纹等等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展现了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力,我凝视着这些彩陶,如同看见了他们正用灵巧的双手,将泥土塑造成各式各样的陶器,再用矿物颜料画出心中的美好期望。这些彩陶不仅仅是生活用具,更是“史前日记”啊!
离开半坡遗址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对半坡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更让我对半坡人的智慧产生了敬佩,他们用勤劳与智慧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大门口其貌不扬,但当我们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起,就开启了一段令人惊喜的六千年穿越之旅。
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日照充足、风调雨顺、气候温暖的地方,是原始人理想的居住地。半坡人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一走进博物馆,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遗址的陶窑区、墓葬区和生活区错落有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仿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在制陶区,我们看到了各种精美绝伦的陶器,它们以古窑为主,上面装饰着植物、人面、三角形、圆点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这些陶器不仅展示了半坡人精湛的手工技艺,更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墓葬区则让我们看到了半坡人居住的房屋,这些房屋不仅用于居住,还用来储存粮食和生产工具。石刀、石斧、陶罐等遗物足以证明,半坡人主要以农业为生,他们勤劳聪慧,自给自足。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还是生活区。在这里,我们一眼就看到了长达300米的沟壑,这是半坡人为了抵御野兽和洪水所修建的防御工程。他们的房屋结实而温暖,其中一栋144平方米的房子更是让我们惊叹不已。这栋房子与我们现在的住宅非常相似,充满了智慧与创意。
站在博物馆中,我凝望着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仿佛能感受到历史透过时光在凝望着我们。六千年的岁月仿佛刹那间流逝,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踏入西安这片古老的厚土,一幅古韵与生机相融的诗意画卷就在我们眼前缓缓铺展。
我们站在兵马俑前,地下军团震撼人心。陶俑栩栩如生,神色肃穆,列阵整齐,无声诉说着大秦威严。指尖触碰的玻璃陶俑,历史的温度传来,古人智慧与创造力让人折服,历史在此鲜活了起来。
当老师带我们走进华清宫,诗意与浪漫弥漫在我们眼前。亭台楼阁错落,温泉水汽氤氲,恍惚间我们好似看见杨贵妃的身影,在烟雾中飘荡。微风拂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走廊回荡,诉说那长恨歌的千古柔情。
此次西安研学,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包罗万象、城墙的厚重、兵马俑的震撼、半坡的智慧,如星辰镶嵌在记忆的天空,让我们眷恋着这片土地,也在我们心底种下探索历史与自然的种子。
北京中学润丰分校2025春·中华文化寻根西安行(三)
绿野清音沁长安
春的笔触在天地间晕染,
绿荫织就了锦缎,
鸟鸣啄破了寂静,
溪水梳洗了云影,
七彩的霞光从枝头上漫出,
细碎的香息在暖阳里升腾,
在这万物初醒的时节,
我们循着花瓣的纹路,
在苔痕斑驳的栈道上与山风私语,
在露珠滚动的叶片间同曦光相拥。
采撷一捧绿意缝入衣襟,
截取半段清风藏进行囊。
在牛背梁森林公园内,清新空气裹着草木芬芳,缠入心肺,我想正是因为这样,这里才称之为“天然大氧吧”吧。蜿蜒山路似诗行,老师带着我们穿梭山林溪涧。青山连绵,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鸟鸣与溪流共奏生命乐章,令人沉醉。
这一天,同学们的脚步踏入了被誉为“秦岭东部的绿色瑰宝”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观赏着种类繁多的植被,聆听着森林中悠扬的鸟鸣与风声,仿佛步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绿色仙境,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同学们在蜿蜒的山路上攀登,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好奇,这里的空气清冽甘甜,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品尝山泉的滋味;溪水澄澈见底,仿佛能洗去所有疲惫。在这片天然的氧吧中,我们用身体感受自然的馈赠。
当城市里的雾霾模糊了视线,这里的每一次呼吸都在提醒我们:保护这样的绿水青山,就是守护人类最珍贵的财富。
清晨,我们一行人带着对自然的向往,踏入了牛背梁森林公园。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幅画卷。我们沿着蜿蜒的小径,穿梭在茂密的树林间,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鸟鸣声、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动人的自然之歌。每一次的攀登都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
牛背脊森林公园简直就是绿色的海洋,清澈奔腾的瀑布,生机勃勃的树木,处处鸟语花香。行走在其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真是太享受了!那是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清爽,有这样亲近大自然,触摸大自然的机会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