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春天的模样,是花团锦簇,是柳叶婆娑……;春天的气机,是草色的绵延,是雨声的淅沥……。
春天的名字,……是春分,是清明,是谷雨。
谷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是啊,当看到“最后”二字的时候,许多感慨在一瞬间皆纷涌而来。这时间,竟然过得如此之快!
春天就这样偷偷地接近了尾声,让人猝不及防,又让人不得不接受。
不能挽留光阴,那么索性来享受我们正在拥有的光阴吧;
在心灵深处启一扇窗,看谷雨中的春天,读春天里的诗词。

谷雨时节,春雨绵绵;被雨滴盈润的除了风景,还有那藏在春日肌肤里的诗行与诗意。
诗巷在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方太古的一首诗。
这首诗意境生动而风格沉稳,仅仅开篇两句就足够吸引人,实属难得的佳作。
谷雨
明·方太古
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
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首于今薄试游。
方太古 ,字元素,自号寒溪子、一壶生,兰溪人,正德时隐于白云源,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我国明朝诗人。
这首诗是作者在谷雨时分所写,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也充满他对春天的无比爱惜之情。

诗的首联在第一时间就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春意渐渐消退,“我”病酒的身体也已经痊愈,山里的人家正在谷雨时节采收茶叶。
“春事阑珊”四个字以比较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时节已至暮春,所以尽管无关于景物临摹,但那种因美好光阴的流逝而产生的淡淡忧伤却已然能够被我们隐约捕捉到。
“酒病瘳”说明作者与酒之间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说明作者对酒的情感之深。
前一句的情感基调是下沉的,而在后一句中,作者则通过对农忙场景的刻画,又瞬间将诗的情感色彩调至热闹且欢愉的层面。
不得不说,后一句的到来,就如阳光驱散阴霾,给予读者明朗与豁达,欣喜与欢快,它在让我们的视觉得以牵引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思绪得以牵引。
后面的颔联呈现了一幅细腻柔美的图画: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细细的风儿从花丛中吹过,一双双蝴蝶轻轻飞舞。细雨中的树林外,时而传来鸠鸟的鸣叫声。
这一联的描写无论从物象的选择方面,还是从意境的塑造方面都无不体现出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也许大家都能看出,在颔联的两句中,不但有着视觉与听觉的融合,还有近景与远近的搭配;不但有着鲜明的色彩晕染,还有着丰富的动感呈现,这样的画面以的确让“赏心悦目”四个字得以有力印证。
那么理所当然,通过颔联的优美画面,作者心中的愉悦之情也被充分体现出来。

和颔联相比,接下来的颈联则显得比较厚稳一些: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不能驾鹤去游览仙境,但是“我”完全可以披着绿蓑衣戴着青斗笠去泛舟而钓。
我们可以看到,在颈联的两句之间有着流畅而又严谨的转折关系,而在这一转折关系的构建下,作者乐观豁达、淡泊从容的形象与心境皆随之被体现于笔端。
尽管仙境不可抵达,但置身于世外的归隐生活却能够实现,而正是这种朴素的归隐生活,给予了作者人生的真趣,让他体会到了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让他的精神拥有了安宁的栖息之地。
读方诗的颈联,也让人不由想起了张志和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二者意境相通,境界相通,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被名利所束缚的隐逸生活诠释得淋漓尽致。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首于今薄试游。”笑看如梦的浮生,面对大好的春风天,“我”选择尽情去游览山水风光。
在景语之后,尾联追加以情语,在稳收全诗内容的同时,更是将诗中所承载的情感作以升华,把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和疏放潇洒的形象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呈现。
那么再稍加细品我们又可以发现,尾联不仅是情语,而且它还是饱含深刻意味的警句,所以通过尾联,我们也无不汲取到了充足的精神食粮,对生命与生活有了更加清晰和正面的认知。
面对红尘的喧嚣与忙碌,能看淡些浮华虚利,能在心灵深处开拓出一片净土,去安放春风雨露、鸟语花香、湖色山光……,能珍惜光阴及时行乐,乃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与善待。

春光过半忽惊眼,且放高怀莫负杯;读完一首,收获颇丰。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依旧在这里等着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