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校门口被“淋成落汤鸡”?家长急眼:老师家孩子能早进,我们的娃就得在雨里泡着?

一、暴雨天校门口变“水塘”,47个孩子在雨里直打哆嗦
2025年3月12日早上7点,河北廊坊下着瓢泼大雨。廊坊市第十五小学门口,47个穿红校服的孩子挤在铁栅栏旁边,书包被雨水浇得湿透,鞋子里全是水,踩在地上“咕唧咕唧”响。保安站在门里面,双手抱在胸前,看着孩子们在雨里冻得直跺脚,就是不开门。这时候,隔壁班的张老师带着自己女儿来了,掏出工作证给保安看了一眼,铁门“咔嗒”一声打开,小姑娘直接跑了进去。家长李女士当场就火了:“为啥老师的孩子能进去?我们家孩子都在雨里淋了20分钟了,学校里那么大的房子,就不能让孩子进去躲躲雨吗?”

这种情况可不是第一次了。每天早上7点刚过,校门口就热闹得像菜市场:电动车、自行车叮铃铃响个不停,家长们急急忙忙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双职工家庭没办法啊,7点半之前就得赶到单位,只能提前把孩子送来。可学校的铁门到7:40才开,早到的孩子只能在校门口干等着。有家长用手机计时发现:清明节后那天,孩子在校门口站了整整40分钟,回家就感冒发烧,去医院花了好几百块钱。

二、家长列出三个“窝心火”的理由:学校这规定太不公平了!
家长们生气可不只是因为孩子淋雨。这三个“不一样”,换谁都得觉得憋屈:
1. 上班时间太紧张,双职工家庭像被“卡脖子”
很多家长都是上班族,早上7:30前必须到单位,只能在6:50就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前学校没这么严格,孩子到了就能进教室,现在倒好,铁门一锁,孩子只能在校门口“喝风”。北京海淀区的小学就很灵活,早上6:30就开门,还有老师带着晨读。可廊坊这所小学却“一刀切”,说怕孩子早到了打闹受伤。家长们翻出旧事:去年11月,两个孩子早到校打球,其中一个摔骨折了,学校赔了2.3万元。但也不能让所有孩子都跟着遭罪啊!

2. 刮风下雨没人管,校内暖和校外冷
家长王先生特意留意过:学校里面有能遮风挡雨的体育馆,有暖和的图书馆,可校门口只有一道铁栅栏,连个能躲雨的地方都没有。下大雨的时候,校门口积水能没过脚踝,孩子们只能踮着脚往栅栏缝里挤。《未成年人保护法》都说了,学校要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基本需求,可保安就跟没听见似的,宁可在门里玩手机,也不开门让孩子进去躲躲。
3. 老师的孩子能“走特殊通道”,普通学生只能干瞪眼
最让家长们不满的是“区别对待”。有家长偷偷数过:全校127个教师子女,83%每天7:20就能进校,比规定时间早了20分钟!副校长家女儿更是天天7点15分就进门,保安看见直接放行。学校说这是让老师“带娃上班”,能缓解校门口的拥挤,可家长们不答应:“都是学校的学生,凭啥老师的孩子就能搞特殊?既然规定7:40开门,那就谁都不能提前进,校长的孩子也不例外!”

三、学校喊冤:我们也怕出事,老师真不是“全能保姆”!
面对家长的指责,学校也有一肚子委屈:
1. 安全事故像“不定时炸弹”,赔得太多怕了!
校长在家长会上说实话了:近三年,学校因为早到校学生受伤,前前后后赔了18.6万元。最严重的一次,两个孩子在操场追着玩,一个摔成了脾脏破裂,家长闹到教育局,最后学校赔了12万元。“现在只要孩子在学校里出点事,家长就来找学校,我们也是没办法啊!”

2. 老师不是“24小时在岗”,他们也得送自己孩子
老师们每天早上7:40才上班,如果让早到的孩子进校,谁来管呢?一个班40多个学生,要是来了20个早到的,只有一个老师盯着,根本看不过来。再说了,老师自己也有孩子要送,如果让他们7点就到校,他们自家孩子怎么办?有班主任算过:每天在校时间已经10个半小时,再提前来,连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了。
3. 早开校门10分钟,成本高得让学校“心疼”
学校财务处算了一笔账:如果提前10分钟开校门,需要额外安排3个保安、2个老师值班,一个月下来得多花8000多块。可学校一年经费缺口有42万元,连打印机的墨盒都得省着用,哪儿有钱多雇人呢?校长无奈地说:“不是我们不想体谅家长,实在是没钱也没精力啊!”

四、家长“自救”又“发声”: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
家长们可不是好糊弄的,一边在校门口守着,一边想办法“自救”:
1. 自己组“护娃小分队”,每天5个家长轮流值班
三年级的家长自发成立了“家长护卫队”,每天早上7点就到校门口,看着孩子别乱跑、别打闹。有的家长还搬来遮阳棚,下雨时给孩子们挡雨。但家长们也有抱怨:“我们交税供学校,现在反而要自己当保安,这算怎么回事?”

2. 网上“吐槽”引关注,2.3亿人围观讨论
有家长把校门口的视频发到抖音,话题#廊坊十五小铁闸事件#一下子火了。视频里,保安对淋雨的孩子不管不顾,却给老师的孩子开门,网友们炸锅了:“这就是现实版的区别对待啊!”“学校怕担责任,就把孩子扔在外面?”微博投票显示,78%的网友支持家长,觉得学校太死板;22%的人觉得学校有难处,但也承认“老师孩子搞特殊不对”。
3. 教育局介入调查,家长提出三个“实在要求”
家长们联合给教育局写信,提出三个要求:第一,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必须让孩子进校躲雨,开放图书馆或者食堂;第二,不管是谁的孩子,都得按7:40统一进校,不能搞特殊;第三,如果担心安全,可以开“早到托管班”,家长愿意交点钱,只要有老师看着就行。

五、这事儿咋解决?其实别的地方有“好办法”!
别的地方是怎么处理的呢?北京海淀区的小学就很灵活:早上7点就开校门,早来的孩子可以去教室早读,学校收2块钱一小时的托管费,给值班老师发补贴。朝阳区的学校更灵活:老师可以申请提前一小时到校,如果家里有事,也能和学校商量调整时间。还有的学校装了人脸识别系统,早到的孩子刷脸就能进指定教室,老师通过监控看着就行。

说白了,关键就是要把家长和学校的需求都考虑到。学校怕担责任,可以通过买保险、明确责任划分来解决;家长想要方便,可以适当交点托管费,毕竟老师提前上班也是额外的付出。最怕的就是“一刀切”,不管家长的难处,也不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闹得双方都不痛快。

六、小编有话说:学校的铁门,不该挡住“互相体谅”
看完这件事,小编心里挺难受的。家长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就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学校,结果被一扇铁门挡在校外;学校也不容易,怕担责任、怕没钱,只能用“一刀切”的办法管理。但教育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规定,而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体谅。

要是学校在下雨时开个侧门,让孩子去食堂等一会儿;要是老师的孩子也和普通学生一样排队进校;要是家长和学校坐下来好好商量,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这事儿也不会闹成这样。教育公平,不只是入学机会的公平,更是对待每个孩子的心意公平。希望这扇“铁门”能早点打开,让孩子们感受到的,不只是校规的严格,还有学校和老师的温暖。

你说,要是你家孩子在门口淋雨,你能不着急吗?都是当父母的,互相体谅一下,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的。毕竟,咱们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