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号的动力系统是国产还是外国的?1922年12月27日凤翔号测试

史典籍说 2025-04-17 13:48:44

辽宁号的动力系统是否来自国内?1922年12月27日,日本海军对刚刚建成的凤翔号航母进行试航,这艘航母是全球首艘专门设计用于承载舰载机的航空母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成为了海战的主导力量。这一时期,海军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战列舰逐渐让位于航母。航母凭借其搭载的舰载机,能够进行远程打击和侦察,极大地扩展了海军的作战范围。这种新型舰艇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海战的战术,还对整个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海军纷纷大力发展航母,将其作为海上力量的核心。可以说,二战期间的海军发展史,就是一部航母崛起的历史。

以凤翔号为代表的航空母舰已成为海上霸主,标志着战列舰主导海洋的时代正式落幕。这种新型战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海战格局,传统的大口径舰炮对决逐渐被舰载机空袭所取代。随着航母编队的崛起,各国海军战略重心发生根本性转变,海上力量投射方式也随之革新。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的更替上,更深刻影响着现代海战的战术思维与作战模式。

二战时期的航空母舰在技术上仍有明显不足,无法实现全天候作战。这些早期的航母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其作战效能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无法在复杂气象环境下持续执行任务。

即使在夜间或极端恶劣的雨雪大风条件下,舰载机的作战能力受到严重限制,但其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

美军飞机击沉日本超级战列舰大和号,导致2498名船员丧生,仅269人幸存。这一事件标志着战列舰时代的终结。大和号的沉没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损失,也象征着传统海战方式的没落。自此,航空力量在海战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验证,战列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国内一直有支持发展航母的声音,主张海军应配备航空母舰。

直到1980年代,中国才真正启动航母建设项目。从实际情况看,这一决策并非因为中国不愿进取。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驱逐舰的发展历程。提到051型驱逐舰,很多人会问,它到底什么时候才具备实战能力?实际上,051型驱逐舰的战斗力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这款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服役,但真正形成完整作战体系要等到80年代中后期。通过持续的技术改进和人员训练,051型逐步具备了防空、反舰和反潜等综合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该型舰艇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开始从近海防御向远海作战转型,为后续更先进的驱逐舰研发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服役的051D型驱逐舰,构成了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战舰。该舰配备了一套八联装导弹发射系统,采用无线电指令与被动红外双重制导方式,其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13公里。作为海军作战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051D型驱逐舰凭借其导弹武器系统,在近海防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军队具备在距离目标20海里处发射飞鱼反舰导弹的能力。这一技术优势使他们在海上对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展示了当时的军事科技水平。

051D型驱逐舰在面对飞鱼反舰导弹时,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这种导弹的打击能力和速度使得051D难以有效防御。飞鱼导弹的高精度和快速突防特性,让051D的雷达和拦截系统显得力不从心。即便051D装备了基本的防空武器,但在飞鱼导弹面前,这些防御措施几乎无法发挥作用。导弹的高速和低空飞行轨迹,使得051D的探测和拦截变得异常困难。因此,051D在面对这种先进反舰武器时,几乎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防御能力极为有限。

显而易见,连驱逐舰的建造都面临如此困境,谈论航母的建造更是天方夜谭。

051型驱逐舰的研发过程相当艰难,动力系统的技术瓶颈成为主要障碍。这一项目的推进耗费了大量资源和精力,工程师们面对复杂的技术挑战,付出了巨大努力。尽管困难重重,团队依然坚持攻克难关,力求实现技术突破。

051型驱逐舰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款驱逐舰,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共生产了17艘。这款舰艇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海军在驱逐舰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中国海军早期的主力舰艇之一,051型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驱逐舰的空白,也为后续舰艇的研发奠定了基础。该型舰的批量建造,体现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对海军建设的重视程度。

这款机械装置依靠蒸汽作为动力源,配备了四台锅炉,用来带动两台453型号的蒸汽涡轮机,具体型号为TB-8。

051B型驱逐舰深圳号装备的动力系统进行了更新,不再使用老旧的TB-8蒸汽轮机,而是换装了两台453B型蒸汽轮机。这款453B型实际上是TB-8的升级版本,在性能上有所提升。

后续的051C和051D型号,继续沿用了453B型燃汽轮机作为动力系统。

这项技术源自苏联的引进。

在着手研制051型驱逐舰之前,中国于1957年从苏联获得了"56型科特林级驱逐舰"的相关技术资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TB-8型蒸汽轮机组的图纸和实物样品。这些技术资料的引进,为我国后续自主研发驱逐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你了解中国工业基础有多落后吗?

1957年,中国已经获得了完整的技术资料和实物样本,但到了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专家全部撤离。

1962年,由于国内技术能力不足,无法自主研制TB-8设备,国家向703研究所和哈尔滨汽轮机厂下达了紧急任务,要求这两个单位必须完成TB-8的仿制工作。这一任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体现了国家对技术突破的迫切需求。

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哈尔滨汽轮机厂终于在1969年3月成功试制了首台TB-8机组。从获取TB-8的技术资料到基本完成仿制工作,整个过程耗时长达12年。

驱逐舰的动力系统已经够复杂了,那航母的动力系统岂不是更让人头疼?

辽宁舰的动力核心由四台TB-12蒸汽轮机提供,这些设备最初由苏联设计,实际生产则在乌克兰完成。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了现代级驱逐舰,该舰配备了4台俄罗斯制造的高压锅炉,并搭载了两台GTZA-674型蒸汽轮机,每台输出功率高达5万马力。

我们不仅从俄罗斯采购了军舰,还成功引进了GTZA-674型相关技术。

GTZA-674型和辽宁号上的TB-12蒸汽轮机,其实都是从苏联的TB-8发展而来的。简单来说,GTZA-674型就是TB-12的升级版。这两款设备的技术基础相同,但GTZA-674在性能和设计上做了进一步优化。

这些技术其实是逐步升级的。TB-12型蒸汽轮机是在TB-8型的基础上改进的,把单个机器的动力从36000马力提升到了45000马力。接着,GTZA-674型又进一步把单个机器的动力提升到了50000马力,这样两个机器加起来的总动力就达到了100000马力。简单来说,每一步改进都在增加机器的动力,使得整体性能更加强大。

瓦良格号刚被买下时,动力系统根本没法用,只能靠拖船拉着它一路从黑海运到中国。这艘船当时的状态可以说是一团糟,连最基本的航行能力都没有,完全依赖外力才能移动。这种状况也反映了当时接手这艘船时面临的巨大挑战。

要让航母重新运作,首要任务是修复它的动力装置。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3研究所的所长助理陈明,曾负责辽宁舰的动力系统技术工作。他提到,自己在2004年担任锅炉研究室主任时,主要任务是修复锅炉。

登舰后,陈明吃惊地看到,瓦良格号只剩下主锅炉,燃烧系统、控制系统、辅助设备、阀门和仪表等部件都不见了。

简单来说,动力系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修复КВГ-4增压锅炉的工程面临巨大挑战。从方案设计到最终获批,整个过程耗时三个月。具体来说,技术团队用了两个月时间进行方案研究和制定,随后国防科工局又花费了一个月进行审核和批准。这个复杂的修复项目涉及多个环节,每个阶段都需要严格的技术论证和审批流程,体现了动力系统恢复工作的艰巨性。

为确保动力系统修复工作高效推进,中央军委专门下达了硬性任务,要求相关责任人签署了严格的质量保证书。这份文件明确规定了动力系统修复的质量标准和完成时限,体现了军委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通过签订军令状的形式,强化了责任落实,确保动力系统修复任务能够按期保质完成。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既明确了工作目标,也为后续的考核评估提供了依据,有效保障了动力系统修复工作的顺利实施。

2004年,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但实际进展远超预期难度。工程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挑战,经过持续五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9年5月实现了舰船锅炉的首次点火。这一关键节点标志着修复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陈明回忆道:经过7年的建造,2011年8月,我国首艘航母终于迎来了首次试航。在为期5天的测试中,航母的核心部件,包括主锅炉和动力系统,都成功通过了各项检测。

复原工作异常艰难,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修复人员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和紧迫的时间限制,必须保持高度专注和耐心。每一步操作都需要精确无误,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种持续的高压状态考验着团队的毅力和专业能力。他们不仅要应对技术层面的挑战,还要克服心理上的疲惫和焦虑。整个修复过程如同一场马拉松,需要修复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最终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你注意到了吗?

尽管中国已基本掌握了GTZA-674型技术,但修复辽宁号航母的动力系统仍耗时五年之久。这一过程表明,即使拥有相关技术,实际应用和修复工作依然面临巨大挑战。辽宁号的修复不仅考验了技术能力,也反映了工程实施的复杂性。五年的时间跨度,充分说明了大型装备维修的艰巨性和精细度。这一案例凸显了技术掌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以及在高精尖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难度。

GTZA-674型设备在我国引入时,技术层面已显陈旧。这款设备虽然被引进,但其技术标准并不符合当时的前沿水平。在国内开始使用之前,该型号在国际市场上已逐渐被淘汰。因此,从技术先进性的角度来看,GTZA-674型设备在引进之初就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种技术落后不仅体现在设备的核心性能上,也反映在其整体设计理念上。对于当时国内的技术需求而言,这款设备并未能带来实质性的技术提升。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不计成本从乌克兰购入UGT-25000燃气轮机技术。经过持续研发,到2011年,这一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比例已提升至98.1%。这项技术突破为我国海军主力战舰提供了核心动力系统,成为大型驱逐舰的重要装备基础。

中国现役的055型驱逐舰等大型舰艇装备的CGT-25M燃气轮机,是基于乌克兰UGT-25000机型进行技术升级的国产化版本。该动力系统经过本土化改造,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已成功应用于我军新一代水面舰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