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际关系里的恩怨情仇,阿尔巴尼亚跟中国的故事绝对算得上一个经典案例。
这个东欧小国,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从中国手里拿到了价值几十亿的援助,可后来却翻脸不认人,甚至倒向西方阵营,跟中国对着干。
这段关系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阿尔巴尼亚后来又混得怎么样?

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北边挨着塞尔维亚,南边靠着希腊,西边隔着亚得里亚海跟意大利遥遥相望。
国土面积也就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万,算是个典型的小国。不过,它的历史可不简单,几百年来一直被外来势力揉搓。
1415年,奥斯曼帝国打进来,统治了整整500年,把这儿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

阿尔巴尼亚好不容易在1912年宣布独立,但没喘口气,又被奥匈帝国、意大利、纳粹德国轮番占便宜。直到1944年,二战快结束时,阿尔巴尼亚才真正摆脱外敌,站稳脚跟。
这时候,出现一个关键人物——恩维尔·霍查。他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创始人,1908年出生在吉罗卡斯特拉一个普通家庭。
年轻时,他拿了奖学金去法国留学,在蒙彼利埃大学学自然科学,后来转到巴黎,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彻底被洗脑。

1936年霍查回国后,在科尔察中学当老师,顺便搞地下活动。1939年意大利入侵,他丢了教职,跑到地拉那一家烟草店打工,暗地里组织抵抗。
1941年,他一手拉起了阿尔巴尼亚共产党,1943年当上第一书记,带着游击队跟纳粹干仗。
1944年11月29日,游击队解放地拉那,霍查顺势上位,成了临时总理,后来干脆把国家改成人民共和国,正式掌权。

霍查上台后,照着斯大林的路子走,搞集体化、禁宗教,把阿尔巴尼亚弄成了个铁板一块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苏联牵头搞了个“经济互助委员会”,拉着东欧国家一块儿复苏经济,阿尔巴尼亚也在名单上。那会儿,苏联是阿尔巴尼亚的大靠山,粮食、工业设备啥都靠苏联支援。
好日子没过多久,1961年苏联换了新领导赫鲁晓夫,公开批斯大林,霍查看不下去,直接跟苏联翻脸,把东欧那帮“卫星国”也一块儿踹开。结果,援助没了,阿尔巴尼亚的经济一下子掉进坑里。

阿尔巴尼亚跟苏联闹掰后,日子不好过。
工业底子薄,全国多是山地丘陵,粮食不够吃,机器靠进口,啥都指望外援。可西方国家不搭理它,东欧又跟苏联站一块儿,霍查只能满世界找新靠山。这时候,中国站了出来。
20世纪60年代,中国跟苏联也闹翻了,原因差不多——都觉得赫鲁晓夫背叛了斯大林的路子。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有点孤立,正好阿尔巴尼亚也跟苏联对着干,俩国家一拍即合,成了“反修”战友。

1961年,中国决定援助阿尔巴尼亚,一方面是想拉个盟友;另一方面,中国觉得这事儿干得值。
从60年代开始,中国陆续给了阿尔巴尼亚几十万吨粮食,当时国内粮食也不宽裕,还特意从加拿大买了小麦,转手运过去。
外汇援助算下来有2.5亿人民币,折合成当时的购买力,那是一笔巨款。还有19个成套工业项目,包括铬矿、镍矿、化肥厂、水电站啥的。

到1969年,总援助金额加起来将近90亿人民币。这钱搁在当时,能干多少大事儿?中国自己还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却硬是挤出这么多资源,帮阿尔巴尼亚渡难关。
那几年,中阿关系热得不行。中国这边热情高涨,领导人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阿尔巴尼亚当亲兄弟。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来北京访问时,街头几百万人夹道欢迎。
那会,阿尔巴尼亚挺会来事,宣传里老夸中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伙伴”。

按理说,中国这么大方,阿尔巴尼亚经济怎么也该有些起色。可事实是,这钱没起到啥大作用。问题出在霍查身上,他压根没把援助当回事儿,瞎折腾一通,把好牌打得稀烂。
首先,霍查搞了个离谱的军事计划。他总觉得美国、苏联随时会打过来,全国上下修了17万多个碉堡。平均7个人就能分一个,简直是碉堡遍地开花。
这些玩意儿耗掉了多少水泥、钢材?全是中国的援助物资堆出来的。

可实际上,阿尔巴尼亚这么个小国,资源又少,谁会费劲打它?打一趟的油钱都不够成本,霍查纯粹是杞人忧天。
其次,他还特别迷恋个人崇拜。全国到处修他的雕像、纪念碑,地拉那市中心那座大铜像用了多少钢材没法细算,反正不少援助物资就这么砸进去了。
宣传里把他吹成“人民导师”“革命明灯”,连墓碑上都不写死期,说他“永远活着”。这套操作,把资源全浪费在面子工程上了。

更过分的是,阿尔巴尼亚还拿中国给的机器搞倒卖。
不少设备被拆成零件,低价卖回中国商人,赚点小钱。这种事儿干得多了,中国这边看不下去了。外交人员私下提醒过,说这些物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别这么糟蹋。可霍查不听,照样我行我素。
到了70年代,阿尔巴尼亚胃口越来越大。

1970年,他们张口要32亿人民币,中国实在掏不出来,只给了19.5亿低息贷款。霍查不满意,觉得中国小气,关系开始变味。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霍查更不爽了,公开抱怨中国“背叛社会主义”。这还不算,阿尔巴尼亚还老掺和中国内政,搞得中国忍无可忍。
1979年,中国正式停了援助,两国关系彻底凉凉。

援助一停,阿尔巴尼亚又成了孤家寡人。
霍查没办法,只能低头找南斯拉夫帮忙。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看在邻居份上,开了贸易口子,多少救了点急。可惜,霍查死后,阿尔巴尼亚还是没消停。
1985年霍查去世,政权开始晃荡。1991年,东欧剧变,共产主义垮台,阿尔巴尼亚也废了一党制,1992年搞了多党选举。

新政府上台后,直接倒向西方,想抱美国和欧盟的大腿。
1998年,科索沃战争爆发,阿尔巴尼亚支持科索沃独立,2008年正式承认。这事让塞尔维亚和中国都不高兴,因为中国一直觉得科索沃问题是塞尔维亚内政,外人没资格插手。
更别提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名记者丧命,阿尔巴尼亚站北约这边,等于间接跟中国对着干。

2009年,阿尔巴尼亚更进一步,加入了北约。
这可是个180度大转弯,当年霍查喊着“警惕帝国主义”,结果几十年后自己跳进了西方怀抱。
后来,美国搞贸易保护,阿尔巴尼亚跟着凑热闹,禁了中国华为的5G设备,还一度说不参加中国的冬奥会。这一系列操作,把当年中国的援助忘得一干二净,活脱脱成了“白眼狼”。

那么,阿尔巴尼亚投靠西方后,日子过得咋样?答案是有点起色,但还是挺惨。
经济上,霍查死后,阿尔巴尼亚搞了市场化改革,确实刺激了增长。2020年,GDP达到148亿美元,比1985年的18.97亿美元翻了快8倍。
可这数字在欧洲真不算啥,阿尔巴尼亚还是农业国,工业底子薄,靠出口原料和打工仔寄回来的钱活着。

旅游业算个亮点,2019年吸引了640万游客,赚了24亿多美元,但疫情一来,立马歇菜。失业率常年在13%左右,年轻人没活干,都往欧盟跑,人口流失严重。
社会上,90年代霍查政权倒台后,传销骗局满天飞,1997年还引发全国骚乱,枪支到处散落,现在还是欧洲枪支泛滥的重灾区。
经济犯罪也多,腐败指数在欧洲排老末,普通人收入只有欧盟平均水平的30%,日子过得紧巴巴。

外交上,阿尔巴尼亚靠着北约和欧盟混,可也没啥分量。
2009年进北约后,基本就是个小跟班,2022年当上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听着挺唬人,其实影响力有限。跟中国的关系倒是缓和了点,2014年总理拉马跑去天津开会,2015年又去了苏州,2021年还视频参加了中东欧峰会。
可真要说合作,也就是点小打小闹的文化交流,经济上没啥大动静,毕竟它得先顾着西方那边的脸色。

阿尔巴尼亚这出戏,挺让人唏嘘。中国当年掏心掏肺帮它,结果换来个翻脸不认人。它投靠西方后,经济有点起色,但离发达还差十万八千里,国际地位也没啥提升。
霍查那套瞎搞把国力耗空了,后来又没找对路子,靠着抱大腿混日子,底子太薄,翻不了身。阿尔巴尼亚现在还得在西方和中国之间找平衡,日子不好过。

参考资料:
1、专访阿利雅:从“同志加兄弟”到冤家对头 BBC NEWS中文 2010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