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钧瑛出生在上海,她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受家庭的影响,袁钧瑛从小就立下了成为一名出色学者的志向。
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教育事业受到冲击,袁钧瑛一家也未能幸免。60年代,袁钧瑛的爷爷和父亲先后去世。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袁钧瑛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钧瑛在学业上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70年代中国恢复高考制度,袁钧瑛用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高中课程,并一举拿下上海高考状元的头衔,被复旦大学的生物化学专业录取。
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母亲便离世了,袁钧瑛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更深的体悟。
她开始思考:是否有办法改变生命的脆弱?是否能找到医学的真谛?这些问题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也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动力。从那时起,她拒绝了所有社交,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之中。

复旦大学的岁月转瞬即逝,袁钧瑛没有停下脚步。为了进一步研究生物学,她考取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生,并在毕业后成为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稀缺的人才。
可这依然不是她的终点,她渴望进入世界顶尖的科研殿堂,在更高的平台上探索生命的奥秘。
现实摆在眼前,她不过是一个刚毕业的穷学生,没有经济支撑,也没有家人的资助,出国深造的梦想只能暂时搁置。

此时,中国开始选拔优秀学生赴美留学。这对袁钧瑛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机。袁钧瑛毫不犹豫地报名,并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成功通过选拔。
1980年,袁钧瑛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
那天,导师亲自送她到登机口,眼神中满是殷切的期盼:“好好学,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袁钧瑛郑重地点头,语气坚定:“一定会的。”彼时的她满怀理想。

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这条路远比她想象的更为艰难。
哈佛大学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而袁钧瑛原本引以为傲的知识,在这里却显得微不足道。国内训练出的英语能力在学术交流中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生物领域的专业词汇,她几乎无法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
袁钧瑛开始了疯狂的补习模式——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语言学习和专业研究之中。

由于身为少数族裔,她常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和冷遇。但袁钧瑛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她坚信只有凭借实力才能赢得尊重。
于是,她更加埋头苦读,不分昼夜地在实验室里忙碌。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出色的研究成果,袁钧瑛获得了导师和同学们的认可,顺利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她的导师是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罗伯特·霍维兹,谈及袁钧瑛时,毫不吝惜自己的赞誉:“她是真正的天才,同时也是我教过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袁钧瑛曾信誓旦旦地承诺学成归国,可当研究尚未完成,麻省理工学院又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国内的导师和同学都希望她学成归来,用所学所获造福祖国。然而,她在美国的导师却建议她留下,认为她在这里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这段经历,袁钧瑛后来坦言:“我确实考虑过回国,但当时研究尚未完成,而国内的科研环境相对有限,若是回国,我的研究进度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然而,她也明白,留在美国意味着能够接触到更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资源,有更多的机会与顶尖科学家交流合作。思来想去,袁钧瑛决定:她选择了留在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
袁钧瑛的决定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一些人指责她背弃了祖国的培养,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忘了本”。然而,袁钧瑛并没有被这些流言蜚语所动摇。她始终相信,科学无国界,自己的研究成果终有一天会造福全人类。

在美国,袁钧瑛的事业蒸蒸日上。她先后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同时,她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可,成为了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让袁钧瑛倍感欣慰的是,她在美国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与一位名叫俞强的中国学者相识相恋,最终喜结连理。
2002年,袁钧瑛的丈夫俞强决定回国工作,袁钧瑛表示要与丈夫一起回国。

2006年,袁钧瑛正式受聘于母校复旦大学,成为了一名生物学教授。2010年,袁钧瑛建立了一个真正符合世界前沿水平的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所。
2012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袁钧瑛在上海创建了一个细胞死亡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汇集了国内外的顶尖人才,配备了最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开展前沿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2017年,袁钧瑛受邀在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发现细胞死亡的奥秘》的特邀报告。

在报告中,她系统阐述了细胞死亡研究的最新进展,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贡献。现场的掌声雷动,久久不息,这是对袁钧瑛及其团队的最高褒奖。
袁钧瑛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难免招致一些非议和争议。
有人说,袁钧瑛当年选择加入美国籍,是对祖国的背叛。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留学生,她理应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她却选择了留在异国他乡,享受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了别人。这样的行为,不亚于“忘恩负义”。
但也有人认为,科学无国界,人才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支持。袁钧瑛选择留在美国,是基于对科研事业的考虑,并非对祖国的不忠。
事实上,她在美国取得的成就,也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将爱国主义与科学研究简单地画上等号,本身就是一种偏执。

参考资料:
1、袁钧瑛:女性科研工作者“要大胆、自信,不为自己设限,勇闯科研‘无人区’”!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2023-09-11
2、华人科学家袁钧瑛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新华社 2017年05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