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14次屠城,曹魏染指十次,打着仁义旗号的蜀汉是否干净呢

阳阳说历史 2025-04-21 18:19:13

读三国史书,最触目惊心的,其实不是名将对决,而是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屠"字。徐州城破时"泗水不流"的惨状,柳城破后"斩蹋顿及名王以下"的记载,像一块块伤疤,揭开后仍是淋漓的鲜血。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国时期见诸正史的屠城事件,一共有14次,其中曹魏就占了10次,连向来以仁德为招牌的蜀汉,也有过2次不太光彩的记录。所谓"仁义之师"与"虎狼之师"的界限,在乱世的烽烟里,其实也是模糊的。

曹操的屠刀,最早是在徐州落下。公元193年,他为报父仇攻打陶谦,史书说:凡杀男女数十万人,这个数字放在当时,几乎是灭城级别的屠杀。徐州百姓无论老幼,都成了曹军刀下的亡魂,连河里的鱼虾都被血水染红。曹操这么做,说白了一是泄愤,二是震慑,他要用血腥告诉天下,敢跟我曹操作对,就是这个下场。后来官渡之战,他一次性坑杀8万袁军降卒,理由是:粮草不够,其实更多的是怕降军叛乱。北征乌桓时,他又把屠刀挥向异族,攻破柳城后大肆屠杀,踩着堆积的尸体登上城楼,眼中只有军功和威严,哪还有半点对生命的敬畏?

曹操手下的将领,屠起城来也毫不含糊。夏侯渊在凉州,几次"屠兴国、屠袍罕",把羌族聚居的城池杀成废墟,用焦土政策平定叛乱;曹仁攻壶关,因为守将坚守,破城后就把全城军民活埋,美其名曰"军法如山",其实就是暴虐成性。在曹魏的字典里,屠城是最快的征服手段,是最直接的威慑方式,他们靠杀人立威,靠鲜血铺路,以至于中原百姓听见曹军来了,都吓得魂飞魄散。

再说蜀汉,在很多人印象里,刘备、诸葛亮都是仁义之君,可史书里的记载却不全是这样。关羽攻襄阳时,虽说"水淹七军"很威风,但对拒不投降的曹魏军民,也有过屠城立威的举动。还有诸葛亮南征,大家都知道"七擒孟获"的故事,觉得他对少数民族多宽容,可实际上,他平定四郡靠的不只是怀柔,还有铁血。那些敢于反抗的部族,照样被蜀军杀得血流成河,只不过战后诸葛亮注重安抚,把屠杀的痕迹用仁政掩盖了而已。刘备入蜀时,曾严令士兵:不许抢掠,益州百姓因此拥戴他,可当政权需要稳固时,屠城这种极端手段,他们也没少用。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蜀汉的屠城和曹魏还是有区别的。曹操屠城大多是报复性的、无差别的杀戮,杀完了城就废了,百姓也跑光了;蜀汉屠城更多是出于军事需要,比如稳定后方、震慑反抗势力,而且杀完之后会收拾残局,安抚百姓,发展生产。说白了,蜀汉更懂得包装,他们举着"仁德"的大旗,把屠城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让百姓觉得他们是正义之师,而曹魏则是赤裸裸的暴力征服。但不管动机如何,屠城就是屠城,都是对生命的践踏,那些死在刀下的百姓,不会在乎你是哪家的军队,他们只知道战火来了,命就没了。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所谓的"仁义"和"暴虐",很多时候只是胜利者的宣传。曹魏靠屠城建立威慑,却失去了民心;蜀汉靠仁德凝聚人心,却也没能完全避开屠刀。当我们在史书里看到"屠某城"三个字时,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无数生命的消逝。千百年后,我们评判古人,不能只看他们说了什么,更要看他们做了什么,尤其是那些被鲜血染红的过往,不该被轻易遗忘或美化。

或许三国的屠城史留给我们的,不是对某方势力的批判,而是对人性的思考。在权力和生存面前,仁慈和暴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再光辉的旗帜下,也可能有阴影。那些倒在屠刀下的无名百姓,他们的苦难该如何安放?这,或许才是历史最该让我们记住的东西。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