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海棠叶到大公鸡-外蒙古如何一步步脱离中国

谈球说史 2024-01-15 00:30:48

外蒙古总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天的蒙古国和唐努乌梁海地区(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等地),外蒙古现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这片广袤的土地都还在中国的版图内,那么外蒙古又是如何一步步脱离中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让人痛心的历史。

一、外蒙古独立的由来:清政府的衰弱,沙俄的渗透肢解,从喀尔喀部到大蒙古国

外蒙古一词的提法始于清末民初,其最初的说法是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决战中大败准噶尔,1692年康熙通过编旗等方式成功将漠北180万平方公里土地纳入中国版图。此后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里,外蒙古一直相对忠诚,然而时过境迁,进入19世纪后期,清朝在内忧外患下不断走向衰落,对蒙古的控制力减弱,而就在这时,与中国有着数千公里边境线的沙俄帝国虎视眈眈,时刻觊觎着外蒙土地,沙俄开始通过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扶植亲俄代理人,利用中原与蒙古的民族矛盾不断煽动外蒙古独立的情绪,企图从中国领土中将外蒙肢解出去。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八世等分裂势力在沙俄策动下包围清政府驻库伦的蒙古办事大臣衙门,解除清军武装、驱逐清朝官员,建立所谓大蒙古国。

而此时的清廷自顾不暇,对外蒙古独立虽表态不承认,但也无力干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对外蒙独立一事依然不承认。

1913年的欧洲处于一战前夕,俄国忙于与德国军备竞赛,对于远东事务只能稍作缓解。而中国国内发生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袁世凯为取得沙俄支持,于1913年与俄国重开谈判,11月5日,北洋政府完全根据俄方所拟提案与俄国代表库朋斯齐签署了《中俄声明文件》,内容共5点,包括:俄国承认中国在外蒙古的宗主权;中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不干涉外蒙古“内政”,不在外蒙古驻兵和派置文武官员。1915年6月,袁世凯政府根据此项声明文件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与沙俄签订了《中俄蒙协约》(又称:恰克图协约),协约共有22条,主要内容有:①外蒙古承认中国宗主权。中国、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②外蒙古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名号受中华民国大总统册封。③中、俄不干涉外蒙古现有内政制度;外蒙古无权与各外国订立政治及土地关系之国际条约,但有权与外国签订工商方面的国际条约;中国商货进入外蒙古一律交纳内地货捐;外蒙古境内的诉讼,华人被告时由俄国领事与中国驻库伦大员或其代表会审,俄国人被告时中国驻库伦大员仅可观审;恰克图至张家口电线为外蒙古政府产业等。同时,中国外交总长陆徵祥和俄国公使秘密互换照会,规定中国不得在与外蒙古交界的内蒙古地区移民。

《中俄蒙协约 》签订现场,图源网络

可以说,这两份条约已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质,通过条约,俄国在外蒙古攫取的权益具体化,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外蒙古地区的主权,使外蒙古地区逐步沦为俄国独占的势力范围,但袁世凯为称帝复辟,急需列强支持,便选择了退让妥协。

二、外蒙靠山不稳,北洋政府谋划武力收复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列宁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沙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俄国苏维埃革命的成功对欧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极大影响。外蒙喇嘛及王公受到极大震动,他们自觉失去靠山,难以独自维持其分裂状态,便产生撤销自治、回归中国之心。

对此北洋政府也将外蒙撤治纳入议事日程,同时意识到若想瓦解外蒙分裂,没有一支可靠的军队是行不通的。

1918年10月,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任命徐树铮为参战督办处参谋长,负责编练参战军。

徐树铮(图源网络)

这次徐树铮接下重任,一刻不敢怠慢,他派人陆续到河南、安徽等地招募新兵,组成三师四旅,约八千人的军队规模。

1919年6月,北洋政府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改参战军为边防军,抽调大部分兵力开拔外蒙,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

实践证明,北洋政府的担忧不无道理。苏俄政府表面上宣布废除与民国一切不平等条约,但在外蒙问题上依然支持独立,1919年7月,苏俄公然宣称外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甚至谋求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苏俄政府的表态让外蒙局势更加复杂,其高层内部出现严重分歧,世俗王公贵族支持恢复旧制,回归民国,而喇嘛原本就是在沙俄扶持下上位,自然不愿失去既得利益,因此对撤治颇为抵触。

1919年8月,外蒙王公秘密联名向库伦镇抚使陈毅(此陈毅非彼陈毅)表达取消自治的愿望。在民国驻蒙代表与王公的共同努力下,草拟外蒙善后条件“六十三条”呈报北洋政府,他们寄希望利用民国政府的力量牵制喇嘛势力。

“六十三条”中,外蒙承认民国政府为中央政府,但却严格限制民国驻军数量、内地人到外蒙经商、采矿等通商事宜。说白了,该条件不过是名义上服从民国管辖,但实际上却体现与内地的割裂,这样的有条件撤治方案,显然不能让徐树铮满意,但即便是这样的结果也是陈毅及王公们艰辛努力得来的。

在当时外蒙政权完全操纵在喇嘛手中,哲布尊丹巴活佛作为领袖,只信任僧侣喇嘛,他连撤治都反对,更别提“六十三条”了,更令人失望的是即便争议如此之大的“六十三条”都在外蒙的议会表决中被否定。而王公们将草案提交民国中央政府完全是其单方面行动,这也让北洋政府意识到必须要通过武力解决外蒙撤治问题了。

三、徐树铮闪电出击,广袤领土重置中央政府管辖

1919年10月23日,徐树铮率领自己亲自操练的西北劲旅北上出塞,拉开了武力收复外蒙的序幕。

由于外蒙高层内部为是否撤治争斗不休,沿途外蒙守军不敢抵抗,徐树铮得以长驱直入,10月29日抵达外蒙首府库伦。

他刚一到达便密召陈毅及部分王公,指出“六十三条”撤治方案万万不可。目前北洋军身处外蒙腹地,为免夜长梦多,只能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速战速决,不久徐树铮占领库伦各个重要据点。在一切准备就绪后,11月14日夜晚,徐树铮率军队突袭外蒙“总理”巴德玛多尔济住处,出示他新拟的撤治文件,逼其签字,并警告说:“宽限一日,夜晚须解决,否则拿解者不止一佛(指哲布尊丹巴活佛)。”

巴德玛多尔济被打个措手不及,面对剑拔弩张的西北边防军,只能战战兢兢的在文件上签字。

第二天巴德玛多尔济召集王公和喇嘛开会,哲布尊丹巴活佛也未料到徐树铮竟逼宫城下,无奈之下只能同意通过撤治决议。

会议结束后,巴德玛多尔济便马不停蹄地将撤治呈文交给徐树铮,徐树铮随后将呈文送至北京。

11月22日,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批准外蒙撤治,取消《中俄声明》,至此外蒙古全境重新被置于中国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同时徐树铮收回外蒙作为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大事件,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赢得很高赞誉。可以说,徐树铮收复外蒙是北洋政府昏聩统治下为数不多的亮眼政绩,就连一向与北洋对抗的孙中山都对此盛赞不已,致电称赞:“比得来电,谂知外蒙回心内向。吾国久无陈汤、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指徐树铮)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四、后记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北洋军阀派系斗争不断,徐树铮也卷入斗争中,1920年7月,他被免去西北筹边使之职,对外蒙的经营也就戛然而止,而接任的陈毅远不如徐树铮的杀伐果断,很快就被苏俄扶植的蒙古人民党夺走了权力。

1921年外蒙古重新在苏俄的支持下独立建国,北洋政府对此严厉谴责,拒不承认外蒙独立,但由于深陷内战无法抽出兵力应对,而徐树铮本人也在1925年被冯玉祥暗杀身亡,而外蒙则趁中国内乱之际慢慢坐大。

虽然北洋政府从始至终都不承认其独立,但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外蒙古根据公投结果独立。次年,国民政府在苏联的威逼操作下还是承认了外蒙的独立,至此外蒙不单是形式上甚至是法理上都脱离了中国,那18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终究成了中华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现场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