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西北的兴县,有一种独特的香气飘荡了上千年。每当秋风送爽时,漫山遍野的胡麻花开出淡蓝色的花朵,预示着又一年胡麻油的丰收季即将到来。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液体黄金"的胡麻油,不仅滋养了一方百姓,更成为了兴县最闪亮的美食名片。
追溯胡麻的身世,它原产于遥远的非洲,在汉代,这条 “美食纽带” 跨越千山万水,传入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兴县这片土地,仿佛是胡麻命中注定的归宿,自此开启了与胡麻的不解之缘。
兴县的气候条件是胡麻钟爱的 “温柔乡”。这里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夏季短暂炎热多雨,春旱风大升温较快,秋季凉爽天气晴朗,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种高寒干旱的特质,完美契合了胡麻生性喜寒耐寒的习性。再看土壤,独特的地质构造孕育出的土壤环境,为胡麻生长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
在兴县,胡麻油的压榨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走进那些隐匿于村落中的传统榨油坊,仿佛瞬间穿越回了旧时光 。
胡麻油传统手工压榨技艺,如今已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峁底村白家最为典型。白氏祖先经过几代人的摸索与实践,创造出 “三条腿小榨油” 的独特方法,历经岁月,传承至今。
选料是第一步,也是决定胡麻油品质的关键。当地人会精挑细选颗粒饱满、色泽圆润的胡麻籽,这些胡麻籽在兴县的土地上充分吸收阳光雨露,积攒了满满的能量。选好的胡麻籽进入炒料环节,这时候,经验丰富的师傅们会凭借敏锐的嗅觉和眼力,精准把握火候,将胡麻籽炒至恰到好处,让其散发出诱人的焦香 。
炒好的胡麻籽紧接着进入石磨低温碾磨阶段,石磨缓缓转动,与胡麻籽亲密接触,将其一点点碾碎,最大程度保留胡麻籽的营养和香气。随后,经过高温杀菌、蒸汽水化,再到人工压榨环节,每一步都饱含着匠人们的心血。在压榨时,上锤要平稳,力度要均匀,加压需间隙性,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出油均匀,又能防止设备过快损坏 。
这种传统手工压榨技艺,虽耗时费力,却保留了胡麻油最本真的香味和品质。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相比,少了几分效率,却多了几分对传统的坚守,对土地馈赠的尊重。
兴县胡麻油,那独特的风味堪称一绝,在众多食用油中独树一帜。轻轻拧开瓶盖,一股浓郁醇厚的香气扑鼻而来,瞬间弥漫在空气中 ,那是一种带着焦香的、质朴纯粹的香,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仿佛是兴县大地最直白的馈赠。
在兴县,胡麻油早已不只是一种烹饪用油,它深深融入当地饮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兴县饮食文化的核心代表。在兴县人的餐桌上,胡麻油的身影无处不在,从家常便饭到节庆佳肴,它都是不可或缺的灵魂调料 。
在兴县,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各种传统美食,胡麻油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春节时的炸油糕,是兴县人对新年最美好的期许。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将黄黍子软米蒸熟后,包上香甜的豆沙馅,再放入滚烫的胡麻油中炸制。油糕在油锅里翻滚,发出 “滋滋” 的声响,不一会儿,外皮变得金黄酥脆,香气弥漫整个屋子 。这炸油糕,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家人团聚、亲情交融的见证,承载着兴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再看那婚礼宴席,传统八大碗里,无论是红烧肉、酥肉还是丸子,都因胡麻油的加入,多了一份醇厚的香味,让宾客们赞不绝口。胡麻油为这些菜肴赋予了独特的风味,也让婚礼宴席更具仪式感,成为兴县人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麻油传统手工压榨技艺承载着兴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它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兴县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这种技艺的传承,让胡麻油的独特风味得以延续,也让兴县的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
兴县胡麻油,这股源自黄土高原的醇厚香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诉说着兴县人民的智慧与坚守 。它独特的风味,是兴县这片土地的馈赠,是传统手工技艺的结晶。无论是凉拌、热炒、煎炸还是煮汤,胡麻油都能为菜肴注入灵魂,带来独一无二的味觉体验 。
如果您还未曾品尝过兴县胡麻油,不妨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去寻找那瓶金黄透亮的胡麻油,让它走进您的厨房,为您的餐桌增添一抹别样的风味 。相信您一旦开启这瓶胡麻油,就会被它深深吸引,让这股香远流长的味道,飘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美食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