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柿互动 记者 徐萌 通讯员 樊燕飞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2024年以来,西湖区以打造“阅读第一区”为目标,迭代升级了30多个镇街特色书房,形成了麦家理想谷、晓风书屋、曙光路城市漫步风情街区“阅读+”等特色地标。预计到2025年底,西湖区的阅读空间将超过300个,总面积或超过19.5万平方米。
4月21日,西湖区全民阅读活动举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受邀到场,探讨“书页之外”的人生智慧。
“让人爱上读书,是西湖区打造‘阅读第一区’的意义。”麦家说,“爱上阅读,内心就不会迷茫,心里就有一盏灯,会照亮你。阅读的直接功能,就是发现自己,发现世界。”

“书房里的杂志变少了,我很开心”
西湖区全民阅读活动上,文新阳光书房、古荡华星西湖书房、三墩兰韵书房等上榜西湖区年度人气书房。
文一西路460号上的文新阳光书房,是西湖区的首家“杭州书房”。这是一个集图书借阅、自习读书、文创展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空间,设有图书借阅、阅览自习、亲子阅读等功能区,还有阳光心灵港湾守护站、咖啡吧、无障碍阅读座等空间。


昨天下午,透过阳光书房的透明玻璃窗,看见了许多来看书的人,有的低着头,静静阅读,有的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书房一角,旋转式休息区的座椅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杂志。休息区很安静,只听得到“哗哗”的翻页声。
“这些杂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一次。”文新街道党工委书记姚骏说,为了方便等公交和来社区办事的人阅读,去年年底,街道专门对阳光书房进行了提升改造,打通了书房与社区办事大厅的公共空间,添设了开放式休闲阅读区,放置了300多本各个类别的杂志和热销书籍。最近来看书的人非常多,杂志也变少了,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书房就要补一次杂志。

杂志为什么会变少?没有被偷,也没有丢失。
看到书变少了,姚骏反而有些“开心”:“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你喜欢这本杂志,但是还没来得及看完,可以把它带走。同时,书房也在发动群众以捐赠的形式,丰富书房的书籍。”
目前,阳光书房有45个座席、超1万册藏书,平均每天都能吸引100人次书友。
从蒋村公交总站外站下车,走到阳光书房,直线距离不到20米。姚骏希望,阳光书房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希望更多路过的人也能进来坐一会,夏天避暑、冬天御寒,成为老百姓的休憩之处。

文新街道外来人口集聚,数量几乎与本地居民数持平,被称为“青年来杭第一站”。
如何助力西湖区打造“全民阅读第一区”?
姚骏说,答案就藏在“3+15+N”里——
以清风书苑、阳光书房和正在建设的骆家庄文化空间为“三大阵地”,联动15个社区书房,辐射紫荆欣苑、无声咖啡店等N个读书角和“1平米书架”。
未来,可以在农贸市场里看书
阅读的形式有很多种。针对青年人的需求,文新街道在青创空间开设了AI夜校课堂。
4月19日,文一西路西溪科创空间里,灯火通明,来自各行各业的创业者聚在这里探讨如何利用AI批量出图、自动化写作等技术,除了创业者,课堂上还有大学生、上班族和5位外卖骑手。

“白天送外卖,晚上学习,掌握AI等技术,挺好的。”青创空间蓝玫瑰公益工作室负责人、外卖骑手黄晓琴说。
去年,文新街道推出了AI夜校第一季,广受好评。今年3月,第二季AI夜校回归,共设8次课程,聚焦AI写作、AI视频制作、AI绘画、AI数字人、AI办公提效等多个模块,教学员快速解锁AI新技能。
2025年,文新街道将开展200场以上沉浸式阅读与课堂活动,将在西溪科创园以及青年驿站开设书屋或者读书活动,在农贸市场设置读书角。

文新街道打造的“‘闻’书香、‘新’吸力”阅读卡通形象“文小新”有一句名言:“翻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一个新世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世界触手可及。”
在文新街道,多元社交相融合的阅读场景正在形成。
姚骏说:“接下来,文新街道将打造更加多元的阅读阵地、更加丰富的阅读活动与载体,让老百姓在文新街角处处有书可读。”
送出20本书,一起阅读吧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为阅读留点时间吧。
阳光书房
地点:文一西路460号
开放时间:上午9:00-21:00(周二休息)
清风书苑
地点:五联弄1号,文新综合文化站三楼
开放时间:上午9:00-20:30(周三休息)
西湖图书馆
地点:古墩路413-1号
开放时间:上午9:00-20:30(周一休息)
即日起,打卡文新街道阅读空间,上传照片到橙柿互动“我们大杭州”橙友圈,带话题#阅见西湖#,我们将送出20本书(一人两本),包括陈楸帆、李开复的《AI未来进行式》,陈曼冬的《科学文明坐标:沈括》等。

去发帖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5月5日
责任编辑:徐萌 审核:林建安 陈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