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航务周刊等多家媒体报道,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航运业碳定价协议。这一事件在国际航运界乃至全球气候治理领域都掀起了巨大波澜,或将引领航运业走向深度变革。
在 4 月 11 日举行的投票中,该协议以 63 票赞成、16 票反对的结果获得通过,中国投下赞成票,而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部分国家投了反对票。这一协议要求船舶到 2040 年将碳强度降低 65%,预计 10 月将获得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最终批准,并于 2028 年起实行。
船舶资料图
此次通过的协议涵盖了多方面的规定。从经济措施来看,温室气体强度高于基准碳强度减排值的船舶,需为超出部分支付较高费用,为介于基准值与直接合规目标间的排放量支付较低费用。相反,低于直接合规目标的船舶则有机会生成信用额度,这些信用额度不仅可以储存,还能出售。此外,使用零碳或近零碳燃料的船舶还将享受补贴或奖励等激励措施。
伦敦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预计,到 2030 年底,通过该协议将筹集约 300 亿 - 400 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零碳或近零碳燃料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项目 。不过,目前这一筹资规模相较于 2008 年水平,预计仅能使绝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约 8%,而 IMO 2023 年温室气体战略的目标是 20% - 30% 的减排幅度。
在各方反应方面,IMO 秘书长阿森尼奥・多明格斯对该协议表示肯定,认为其有助于航运业在 2050 年达到净零排放目标,尽管存在反对声音,但这是一个积极的结果,现阶段重点是确定资金分配细节。国际航运公会(ICS)对协议持谨慎欢迎态度,其秘书长盖・普拉滕认为该协议虽不完美,但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强调了政策确定性对于能源生产商推进大型投资计划的重要性。
国际航运公会资料图
世界航运理事会(WSC)称赞该协议是气候政策和航运业的转折点,是关键的起点,不过也指出仍有大量工作要做。然而,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却对该协议表示不满,认为其缺乏有效的碳定价工具,无法向航运业传递转向高价绿色燃料的市场信号,还要求岛国为最发达国家的脱碳买单,有失公平。
从长远意义来看,这一协议的达成将对全球航运业乃至气候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为航运业规划出全新的温室气体减排路线,促使行业踏上深度变革之路,打破了传统气候谈判中 “责任分担” 的碎片化困局,开辟出 “行业自治 + 国际协调” 的新路径,为钢铁、航空等高排放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样本,彰显出多边主义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制度韧性。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船舶工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023 年,中国在绿色动力船舶市场新接订单国际份额跃升至 57%,主流船型完成绿色技术适配。中国船舶集团自主研发的船用碳捕集系统获国际海事组织原则性认可,但绿色技术带来的成本增量问题不容忽视,中国船舶工业正通过多维路径寻求破局。
国际海事组织资料图
总的来说,国际海事组织(IMO)达成的这一历史性协议,必将推动全球航运业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也将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的动力,未来各方如何在这一协议框架下进一步合作与推进,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