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网消息,国际海事组织(IMO)日前批准了全球航运业碳定价协议,要求船舶到2040年将碳强度降低65%,预计10月将获得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最终批准,2028年起实行。该协议在4月11日举行的投票中,以63票赞成、16票反对获得通过,中国投下赞成票。投反对票的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俄罗斯、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也门、马来西亚、泰国、委内瑞拉、阿曼、约旦、巴林等。
巴西桑托斯港(资料图)
简而言之,从2027年起,船舶需要根据一个两级合规体系来满足年度温室气体燃料强度(GFI)减排目标,若未能达到这些目标,将面临排放处罚。全球海事脱碳中心(GCMD)首席执行官Lynn Loo解释称,燃料强度指标既反映了燃料使用过程中(tank-to-wake)的排放,也反映了燃料生产、运输过程中(well-to-tank)的排放。Lynn Loo表示,虽然tank-to-wake排放基本是固定的,但well-to-tank排放可能会有所不同,有时差异还很大。
当电子屏定格在“63票赞成、16票反对、25票弃权”的表决结果时,这场横跨数年的全球航运减排博弈终于迎来关键节点。该协议意义非凡,它为航运业规划出全新且严苛的温室气体减排路线,促使行业踏上深度变革之路。这不仅是航运领域的重大转向,更象征着人类朝着海洋生态改善与气候治理协同推进的目标,坚定地跨出了关键一步。
伦敦大学学院(UCL)能源研究所旗下的航运与海洋研究组预计,该机制在2030年前将筹集300亿至400亿美元,并以每年约1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资金将用于支持零或近零碳(ZNZ)燃料和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项目。UCL指出:“仅对ZNZ燃料的补贴/奖励,就可能在前十年内耗尽全部预算。”LNG双燃料船将合规至2032年,之后需混合使用生物气或采用碳捕集技术。有人称这标志着LNG作为船用燃料的“终结之声”。
货轮排出的烟雾(资料图)
澳大利亚矿业巨头 fortescue 的全球倡导负责人萨拉・埃德蒙森称这些谈判 “绝对具有历史意义”,尤其是考虑到有可能推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碳税。埃德蒙森在电话中告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我认为这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在全球层面上,没有其他行业做出过如此规模的承诺,而且我认为大多数国家也没有做出过这样规模的承诺。”不过,她补充说,在全球碳定价方面 “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
世界航运理事会(WSC)对达成历史性全球协议表示欢迎,认为这是航运脱碳的“关键下一步”。WS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e Kramek表示,“这是气候政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航运业的一个转折点。航运业长期以来一直被贴上‘难以减排’的标签,但创纪录的行业投资和全球性措施将扭转这一局面。”“班轮运输已经开始启动脱碳,到2030年,将有近1000艘替代燃料船舶投入运营。然而,为了以商业可行的价格供应替代燃料,全球监管是必要的。”
IMO净零框架(资料图)
“航运作为一个全球性行业,其脱碳进程若缺乏统一规则,就很容易出现碎片化风险—谁排得多、谁承担得少、谁先行、谁吃亏等问题。”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能源转型项目协调员、分析师袁雅婷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航运业在制定统一碳规则时面临兼顾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双重挑战,这一复杂博弈也体现在此次谈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