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故事学中医
“谢老师,”小王微微前倾,语气中带着崇敬,“我最近在整理《灵枢》有关腧穴的内容,读到《邪客》篇和《刺节真邪》篇时,发现腧穴不仅可以用来治疗,还可以协助诊断,这是我以前没注意到的内容,能请您详细讲解一下吗?”
谢老师放下书,目光柔和地看着小王,微微点头:“嗯,你能注意到这一点,非常好。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不仅是治疗的重要依据,其实在诊断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他略一沉吟,缓缓开口,语调沉稳而富有节奏:“早在《灵枢·邪客》中就记载,‘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这些记载,就是在告诉我们,不同脏腑的邪气,会在特定部位有所停留,从而在腧穴上体现出来。”
小王立即低头记笔记,口中轻声念着:“肺心——两肘,肝——两腋,脾——两髀,肾——两腘……”
谢老师继续道:“张介宾在《类经》中注解得非常到位,他指出‘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所以我们要在这些节会之处去索取线索——也就是‘索而刺之’。”
小王抬起头,眼中闪过明悟之色:“那就是说,通过观察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以帮助判断病邪所在?”
谢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是如此。临床上,我们常常用手指去按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观察病人的反应。比如胃肠疾病的患者,在足三里、地机这些穴位往往会有压痛、过敏反应,甚至有时在第五至第八胸椎旁能摸到软性异物。患肺病的人,在肺俞、中府穴可能出现皮下结节或者过敏现象。”
说到这里,他伸出手在自己的背上比划着穴位位置,小王一边观察,一边认真画图标注,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那是学习过程中找到关键点的喜悦。
“我明白了!”小王点头道,“所以我们不仅是用腧穴来调理身体,也可以用它们来观察身体的异常。”
谢老师看着他,笑着点头:“你能理解到这个层次,很不错。记住,《灵枢·官能》有言:‘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这正是我们运用腧穴进行诊断的核心。”
小王边写边低声重复:“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谢老师目光一凝,继续道:“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探查腧穴提供了新的手段。比如经络穴位测定仪、生命信息诊断仪等,通过声、光、电、磁、热等物理方式,对腧穴状态进行测量。这些仪器虽不能替代中医的手法,但在某些方面确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小王若有所思地写下:“传统诊断结合现代科技,提升腧穴探查的准确性。”
谢老师点头赞许,随后语气一转:“我们再来说说腧穴的治疗作用。它不仅是气血运行之所,也是邪气停留之处。正如《素问·五藏生成》所言:‘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他取出一张人体经络图,指着穴位向小王讲解:“我们以针灸为例,对腧穴的刺激可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最终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小王眼中闪着光,笔记本上的空白飞快地被文字填满。
邻近作用
“腧穴治疗作用有三大特点。”谢老师伸出三根手指,“一是邻近作用。比如眼病,我们可取睛明、四白、承泣等眼周腧穴;耳病则用听宫、翳风;胃病常用中脘、建里等。”
小王记到这里,停下笔,有些迟疑地问:“那这些穴位的选择,是不是也有经络走向的关系?”
远道作用
“当然。”谢老师点头,“这就引出第二个特点——远道作用。十二经脉在四肢的腧穴,能作用于远隔部位。例如合谷,不仅治手部疾患,还能治头面部的问题;足三里,不仅治下肢,还能调理胃肠等上部器官。”
“原来如此,”小王一边写一边点头,“这就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体现。”
特殊作用
谢老师眼神中透出欣慰:“第三个特点是特殊作用。有些腧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比如天枢穴,泻则止泻,补则通便;有些具有整体调理功能,如合谷、曲池、大椎可解表发热;也有些腧穴具有特异性功能,如至阴穴能矫正胎位,内关调心,阑尾穴治阑尾炎。”
小王认真地将三种作用分类,并举例记录好,嘴角扬起:“腧穴真是博大精深,一穴多用,还可灵活应对不同病理状态,真令人敬畏。”
谢老师轻轻点头,声音温和却富有力量:“这正是中医的智慧所在。腧穴不是孤立的点,而是人体脏腑、经络的缩影,是人体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学好它,需要你耐得住性子,勤实践,细体会。”
小王看着谢老师的眼神满是敬佩,轻声道:“我会的,老师。我会一边学习古籍,一边在临床中仔细观察,反复揣摩腧穴的反应和功能。”














